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的董事長方洪波「加班上癮」到「嚴禁加班」 老闆們習慣在996話題上「人格精分」?

2025-05-21 08:59

  來源:評論員畢舸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近日一句「我從來不加班」,被網友羣嘲了

  接受財經媒體《晚點LatePost》的訪談中,他言之鑿鑿地宣稱「95%以上的加班都是形式主義」,甚至搬出今年1月簽發的《關於簡化工作方式的要求》,以「六條禁令」中「嚴禁下班時間開會、形式主義加班」的條款佐證其決心。

  然而,互聯網的記憶迅速翻出他十年前凌晨1209分發布的微博:「加班有時會上癮,陶醉在工作中其實也是一種幸福……」

  時空錯位的言論,將企業家在加班問題上的精分表演推向高潮。

  方洪波並非孤例。馬雲曾以996是福報」的論調引發軒然大波,轉身又被扒出2015年坦言「后悔忙於工作沒時間陪家人」。

  俞敏洪前腳在直播中痛斥「把996當驕傲的公司是垃圾」,后腳新東方旗下公司就被爆出「禁止午休、員工常加班到凌晨」。

  集體性的言行分裂,早已超越個人道德瑕疵,暴露出企業家羣體在勞動權益問題上的深層矛盾。

  ---

  探究這種分裂的成因,需從客觀與主觀兩個維度拆解。

  客觀層面,企業基因決定其對待加班的底色。

  美的推行「六條禁令」禁止形式主義加班,反映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中,對無效工時的系統性剔除需求。

  而阿里巴巴這類互聯網企業,馬雲高喊996是福報」的2019年,恰逢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通過延長勞動時間獲取更多員工剩余價值,成為維持增速的「簡單、粗暴但有效」手段。

  更深層的推手是經濟周期:當GDP增速維持在6%以上時,企業尚能通過擴張紅利掩蓋管理粗放;一旦增速跌破5%,裁員降薪與加班文化便如影隨形。

  ---

  主觀層面,企業家的認知割裂源於立場遊移。

  方洪波們既是企業化身,又是輿論焦點。

  當需要塑造親民形象時,他們化身反內卷鬥士;當面臨業績壓力時,又默許部門LEADER通過「自願加班」完成KPI

  這種分裂在俞敏洪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作為教育企業家,他深知員工創造力需要休息滋養;但作為上市公司掌門人,又不得不應對資本市場的季度考覈。

  ---

  企業家何時倡導不加班?

  往往發生在三個場景:

  一是需要回應公共輿論時,用反加班姿態換取社會好感;

  二是企業基因決定其無需依賴人力堆砌,如某些高端製造業。

  三是與前者倒過來,企業處於行業腰部,既非頭部領軍企業,也遠離末位淘汰風險,在多輪人員精簡后人力成本可控,業務發展陷入平臺期,管理層進入戰略躺平狀態。

  此類企業強制加班動力往往顯著減弱,典型如樂視、搜狐等案例所呈現的組織生態。

  ---

  而要求員工成為「奮鬥者」的時刻,或是面臨新興競爭對手衝擊時,用「狼性文化」製造焦慮;

  或是資本方施壓需要衝高估值時,用加班時長粉飾增長故事;

  甚至當企業家個人陷入中年危機,試圖通過工作狂形象證明存在感時,也會將加班昇華為「幸福哲學」。

  ---

  方洪波、馬雲、俞敏洪的言行分裂,絕非個人道德瑕疵使然,實則是資本邏輯、行業周期與管理困境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

  制度環境變遷迫使企業家調整話語體系。

  隨着勞動法規完善與公眾權益意識覺醒,新東方不得不為「禁止午休」事件道歉,美的也需要通過「簡化工作方式」來回應社會期待。

  企業家的公開表態越來越趨向政治正確,但實際管理仍難擺脫效率至上的慣性。

  ---

  另一方面,企業家個人角色轉換帶來認知變化。

  作為二次創業者時,方洪波可以坦言「加班是幸福」;成為上市公司掌舵者后,則需考慮ESG評級與投資者關係。

  馬雲從「后悔忙於工作」到「不后悔12x12」的反覆,本質是商人身份與公眾人物角色的認知衝突。

  ---

  更深層次看,加班文化的雙面敍事暴露了現代企業的價值分裂。

  在股東利益最大化與員工福祉之間,在短期業績壓力與可持續發展之間,企業家的公開言論往往成為平衡各方訴求的修辭藝術。

  方洪波們並非刻意説謊,而是在不同場合扮演不同角色時,選擇了符合當下情境的敍事策略。

  ---

  當行業紅利褪去、增長陷入停滯,他們既需要維持公眾形象以獲取政策紅利,又不得不面對資本市場的季度考覈;

  既要回應社會對勞動者權益的關切,又難以割捨通過人力堆砌維持競爭力的路徑依賴。

  種種撕裂,恰是當代企業家羣體在轉型期最真實的生存寫照。

  ---

  但無論給方洪波、馬雲、俞敏洪等提供多少客觀理由,也請各位老闆意識到大眾輿論舞臺前的「偉光正」,與企業基層員工的牛馬實相兩相分裂,最終將反噬企業競爭力。

  「禁止形式主義加班」與「凌晨發工作微博」並存,「反對996」與「強制取消午休」同框,企業文化的可信度必然受損。

  真正健康的管理,應該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敍事,建立兼顧效率與人文的工時倫理。

  畢竟,員工用腳投票的時代,老闆們任何違背本心的加班論述,終將被現實證偽。就像那些被裱在鏡框里的企業願景價值觀,若與員工真實體驗相去甚遠,就會淪為自欺欺人的裝飾品。

  無論包裝成「新六脈神劍」式的文化圖騰,還是標榜為「兄弟文化」的情感綁架,最終都抵不過員工用離職率寫下的真實評價。就像褪色的標語牆,終究遮不住組織肌理中的疲憊與疏離。

  方老闆、馬老闆,以及其他大大小小老闆,你們以為然否?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