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20 18:43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不確定性已成常態、全球貿易博弈不斷升級、中國大健康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作為產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引擎,大健康企業該如何在時代浪潮中錨定航向、破局突圍,從而贏得未來?
答案無疑是「中國原創」。
2024年,可視為大健康行業泡沫出清后的價值重估之年;全行業在政策調整與市場洗牌中承壓前行,「企業韌性」成為穿越周期的核心競爭力。
2025年,大健康行業將邁向全球融合新態勢;MNC和本土企業需以更開放的姿態推動原創力量與全球產業鏈深度鏈接,在競合格局中構建兼具本土特色與國際視野的發展範式。
在此背景下,醫趨勢聯合Med+研究院連續第二年發佈「2024大健康跨國企業中國競爭力榜單」,連續第三年發佈「2024全球中國企業競爭力榜單」。
歷時6個月,Med+研究院通過數據量化分析、案頭定性研究、專家調研訪談等形式,將「2024大健康跨國企業中國競爭力榜單」核心能力歸結為:營收、管線、人才、商業拓展四大維度的數十個指標;對標行業真正價值,發現、鼓勵真正致力於中國創新和拓展醫療可及性的大健康企業。
其中,中國營收、中國管線維度權重佔比最高,榜單特別將營收細分為營收規模、營收佔比、營收增速等重要指標;管線作為支撐企業營收的底層邏輯,榜單特別關注企業中國獲批數量、國產佔比等指標;
「2024全球中國企業競爭力榜單」的核心價值歸結為全球創新競爭力、全球商業化競爭力的雙向評估;覆蓋創新管線、人才、研發資金投入以及本土、海外營收五大維度的數十個指標。
隨着大健康行業全面邁入全新的全球競合階段,行業內跨國企業與本土企業的競爭合作格局已呈現深度融合態勢。鑑於此,本次榜單發佈將打破以往分開發布跨國企業與本土企業榜單的模式,首次將兩類榜單合併呈現,以更精準地反映大健康行業在全球競合背景下的發展全貌。
誰在引領中國大健康市場?誰在定義全球舞臺「中國力量」?榜單為你揭曉。
01
2024大健康跨國企業中國競爭力榜單
跨國企業「深耕中國」新邏輯
2024跨國製藥企業中國競爭力榜單TOP10:
總體來看,雖然阿斯利康在2024承壓依然守住榜首之位;而諾華、默沙東、諾和諾德、禮來的排名經歷了顯著變動。
阿斯利康在中國市場營收和商業拓展均位列第1,管線排名第2,因此依然佔據領先地位。
諾華躍升至第2名;在中國市場,營收排名第2,管線排名第1。
默沙東的排名下滑1位至第3;營收減少是其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管線排名僅為第6。
諾和諾德和禮來均提升了兩個名次,分別位列第7和第8。
這一排名變動背后的邏輯依舊是產品的重要性。在製藥行業,曾經的「藥王」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免疫類產品(如O藥、K藥)佔據主導地位,而如今減重藥物正成為市場新的焦點。因此,擁有重磅減重藥物產品的諾和諾德和禮來,在榜單上的排名顯著提升。與此同時,一些企業由於管線表現受限導致營收下降,例如默沙東的排名有所下降,而隨着專利到期,未來數據將進一步揭示這一趨勢。
2024跨國醫療企業中國競爭力榜單TOP10:
總體來看,除了GE醫療守住第一,有兩家新晉入榜且並列的公司值得關注。
GE醫療雖然業績承壓但依然保持第1;依賴於前瞻國產化佈局,其在管線(包括三類證數量、國產佔比)和拓展維度都排名第1。
強生醫療科技排名第2;中國市場多年來的積澱,使其在營收、人才維度排名第1。
西門子醫療上升1位至第3;其在營收、管線維度都位列第3。
兩家新晉入榜公司;一家是專注於手術機器人領域的直觀復星,另一家則是眼科領域的愛爾康。
直觀復星作為一家合資公司,其母公司直觀在全球手術機器人領域去年表現卓越,業績持續飆升,這也是合資公司首次躋身我們的榜單。
愛爾康的成功則歸功於集採(VBP),儘管集採對一些企業造成了影響,但愛爾康在挑戰中把握住了機遇,通過集採在公立醫院的市場份額得到擴大,整體增長和各方面表現均實現了顯著提升。
2024大健康MNC營收、管線單項榜單:
營收、管線這兩大維度代表了大健康跨國企業的當前成績,因此特別為表現突出的企業設立單項獎。
營收維度里的營收增速,體現了企業進步幅度,呈現趨勢走向;營收佔比,反應了中國市場對於跨國集團整體業績的貢獻程度。
管線維度里的創新產品上市數量、國產化率等,這些都是跨國企業業績潛力。
2024年度中國營收增長No.1:
諾華以+19%的增幅佔據製藥第一,TOP10跨國藥企平均增幅為5%。
波士頓科學以+18%的增幅佔據醫療第一,TOP10醫療企業平均增幅為1%。
2024年度中國營收佔比No.1:
阿斯利康以12%佔據製藥第一,TOP10跨國藥企平均為7%。
羅氏診斷以17%佔據醫療第一,TOP10醫療企業平均為9%。
2020-2024年中國管線獲批數量No.1:
諾華以19款新葯中國上市佔據製藥第一,TOP10跨國藥企平均僅為13款。
美敦力以82款三類證中國上市數量佔據醫療第一,TOP10醫療企業平均為54款。
單項榜單,除了諾華取代默沙東成為藥企增速第一,其余無變化。
從TOP10 MNC藥企營收規模來看,阿斯利康、默沙東、諾華排前三。
從TOP10 MNC醫療器械企業營收規模來看,強生醫療科技、羅氏診斷、西門子醫療排前三。
2024年,幾乎對於所有MNC藥企和醫療企業都非常艱難,也體現全球前十大企業在中國的營收佔比均下降2%左右。
管線中包含兩個關鍵邏輯:中國上市產品總數以及器械境內三類證獲批佔比。
從TOP10 MNC藥企獲批數量來看,諾華、阿斯利康、羅氏製藥排前三。
從TOP10 MNC醫療器械企業獲批數量來看,美敦力、GE醫療、強生醫療科技排前三。
從TOP10 MNC醫療器械企業三類證境內獲批佔比來看,GE醫療、西門子醫療、飛利浦、碧迪排前四。國產上市佔比作為核心衡量指標,直接反映企業本土化深度;因此,以上四家公司是國產化最深入的器械MNC。
綜合來看,GE醫療在三類證獲批數量和國產佔比都位列前三。
分領域來看:醫學影像設備領域,GE 醫療、飛利浦、西門子醫療(GPS)依託成熟的本地化生產佈局,國產三類證佔比均突破60%;高值耗材領域,碧迪在國產三類證佔比上相對領先,但在華上市產品總數仍需加強。
在過去3-5年,大健康行業持續圍繞「全面國產化」展開討論。然而當下,我們已站在發展邏輯轉換的關鍵節點 —— 單一「全面國產化」已漸趨普及之際,亟需以「中國原創」成為新的標杆。
對於MNC大健康企業而言,舊模式已見頂下行。與此同時,國產化進程也步入紅海。未來,唯有賦能中國本土創新生態,在中國市場開展更多賦能行動,或是深耕核心技術與產業鏈縱深,方能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穿越下一個周期。
02
2024全球中國企業競爭力榜單
全球化突圍,從BD到擁抱全球首創
過去一年,中國創新葯企發展高度依賴重磅BD交易,中國原創的崛起已成為全球創新交易中不可忽視的力量。這一點在榜單中亦清晰可辨,無論是新晉上榜的科倫博泰,還是亞盛醫藥近70%的海外營收佔比,均是來自於BD領域的收穫。
儘管地緣政治博弈帶來的挑戰依然嚴峻,但這些中國公司必須如DeepSeek般,以全球首創者之姿站上國際舞臺,而非侷限於成為單純的貿易型企業。
2024年新生代藥企競爭力榜單TOP10:
相較於去年,今年的榜單顯示出了顯著的變化;2024年,創新葯企在中國的營收增長普遍表現良好。然而,一些上游企業卻遭遇了海外營收的下降,例如信達生物、榮昌生物、君實生物和康方生物。
百濟神州創新指數(73.4),商業化指數高達(93.7),綜合評分(167.2),無論單項還是綜合都仍然位居第一;
信達生物創新指數(54.2)居第三,加上排名第二的商業化指數(58.5),綜合評分(112.7)上升至第二;
康方生物以綜合評分(106.5)位列第三,雖然其創新指數高達(69)僅次於百濟神州;但沒有BD高收入,2024年其海外營收下滑近92%導致名次下降。
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創新葯輸出國,以及初步形成全球重要的創新全價值鏈生態;License out也成為中國創新葯企價值和競爭力的重要籌碼。
以本次新上榜的科倫博泰為例,就在2024與默沙東達成多項ADC藥物授權協議。包括,默沙東以3750萬美元首付款獲科倫博泰雙抗ADC藥物SKB571大中華區外全球權益,該藥物通過雙抗設計提升靶向性。
2024年醫療器械企業競爭力TOP10:
相比創新葯企,器械榜單上游較穩定,頭部格局變化不大。
邁瑞醫療創新指數(75.3),商業化指數(79),綜合評分(154.4),整體實力依然堅挺;
微創醫療創新指數(85.4),商業化指數(52.6),綜合評分(138),近兩年其創新指數攀升迅速,但營收仍然需要加碼;
聯影醫療創新指數(77.2)居第三,商業化指數(56),綜合評分(133.2)位列第三;各維度都較為均衡。
值得關注的是,兩家企業首次上榜:開立醫療作為醫療設備領域少數通過「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綠色通道)獲批產品的企業,2024 年再度迎來多款創新產品落地,涵蓋超聲、內鏡及心血管介入等領域;南微醫學則憑藉海外業務的強勁表現突圍,其海外收入同比增長30.44%,佔比已接近50%,成為國際化佈局的亮眼樣本。
本土企業的評估包含兩大最核心維度:創新邏輯與商業化邏輯。鑑於此,將圍繞這兩大維度展開綜合評估與排序,以立體化呈現企業的競爭力與發展潛力。
從新生代藥企全球創新競爭力指數來看:百濟神州、康方生物、信達生物前三。其中在權重最大的管線維度,康方生物排第一。
具體來看:
管線維度 TOP3 :康方生物、百濟神州、信達生物。
人才維度 TOP3 :百濟神州、亞盛醫藥、科倫博泰。
資金維度 TOP3 :百濟神州、榮昌生物、亞盛醫藥。
在創新領域,康方生物與百濟神州無疑是中國創新葯企的領航者。截至2025年5月,康方生物已有兩款First-in-Class(FIC)新葯上市(其中包括一款Best-in-Class(BIC)藥物依沃西單抗),並且在2025年實現了海外商業化的重要突破,PD-1單抗藥物派安普利單抗成為其首個在美國獲批上市的新葯。
而百濟神州,擁有兩款在美國市場商業化的重量級產品(其中澤布替尼為BIC,也是其首個「十億美元分子」),同時還有多款FIC、BIC新葯正處於臨牀后期階段。
此外,從資金投入效率維度評估,康方生物位居首位;儘管其資金維度僅列第8,而獲得了整體排名第二的創新高度。
從新生代藥企全球商業化競爭力指數來看: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復宏漢霖前三。其中,百濟神州、傳奇生物憑藉產品銷售實現海外營收高佔比和可持續性「造血」。
具體來看:
本土商業化維度TOP3 :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復宏漢霖。
海外商業化維度TOP3 :百濟神州、傳奇生物、科倫博泰。其中,科倫博泰主要是BD營收。
百濟神州在本土和海外的商業化實力均排第一。
從醫療器械企業全球創新競爭力指數來看:微創醫療(第一)、邁瑞醫療、聯影醫療前三。
具體來看:
管線維度 TOP3 :微創醫療、聯影醫療、邁瑞醫療。
人才維度 TOP3 :邁瑞醫療、聯影醫療、安圖生物。
資金維度 TOP3 :邁瑞醫療、微創醫療、聯影醫療。
邁瑞醫療、聯影醫療一如既往在三大維度都領先。
而從創新效率來看,邁瑞在前三名中相對較低。邁瑞醫療之所以當前股價受限,源於其依賴營銷的發展模式已觸及瓶頸,需在管線方面強化。
可見,在科技型產業中,無論汽車、手機等均需憑藉產品硬實力與營銷並重,醫療器械領域亦然,因此邁瑞必須推進轉型,以對標全球高度的創新產品邏輯直面挑戰。
此外,儘管微創醫療在商業模式上存在一些爭議,但無可否認的是,它在創新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從醫療器械企業全球商業化競爭力指數來看:邁瑞醫療、威高股份、聯影醫療前三。
具體來看:
本土商業化維度TOP3 :邁瑞醫療、威高股份、聯影醫療。
海外商業化維度TOP3 :邁瑞醫療、微創醫療、威高股份。
邁瑞醫療在本土和海外的商業化實力均排第一。
03
中國大健康市場「全景圖」
MNC與本土企業開啟競合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跨國醫療器械企業與製藥企業陸續登陸中國市場,拉開在華業務早期佈局的序幕。歷經四十余年發展至今,中國大健康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本土市場已構建起自主技術路徑並穩步提升市場份額,與跨國企業共同形成多元競合的產業新生態。
從2024年中國製藥市場營收規模整體來看,阿斯利康、默沙東、諾華位列前三。
*** 上圖,本土企業僅納入創新制藥上市企業;若按2024恆瑞醫藥營收來看其位列第四。
跨國藥企在中國市場規模依然處於領先地位。前十大跨國藥企中國區營收合計超2500億元。作為創新葯企領頭羊的百濟神州,在中國的規模大約只有阿斯利康的五分之一。
對中國創新葯企來説,國內與海外的營收並駕齊驅,特別是海外營收,成為創新葯企頭部梯隊近半數企業的主要推動力。
在醫療器械市場,從2024年中國醫療器械營收規模來看,強生醫療科技、邁瑞醫療、羅氏診斷位列前三。
整體來看,跨國醫療企業規模依然高於頭部中國本土醫療企業。前十大跨國醫療企業中國區營收合計超1500億元。邁瑞醫療以94分成為本土醫療企業龍頭,且規模已與跨國醫療器械企業並駕齊驅。
縱觀市場,領先跨國企業多為本土化深耕的先驅,而頭部中國企業則是全球化探索的先鋒。面向未來,誰能率先精準錨定「中國原創」內核,或成為穿越下一個產業周期的關鍵解。
站在2025年的歷時節點上,大健康產業的競爭已不再侷限於「市場份額」的零和遊戲。
對外企而言,中國原創仍是破局必答題;對民企而言,全球化依舊是發展必答題。雖路徑各異,但終將同歸產業價值提升的核心命題。
跨國公司已經證明,深度本土化策略並非妥協之舉,而是激發創新的「第二曲線」;而本土企業也證實,全球化並非簡單的複製粘貼,而是用中國的智慧重新定義行業規則。
「中國原創,全球鏈接」正成為當下及未來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核心主旋律。而這種原創精神的落地生根,需要外資企業與國內民營企業的深度協同,以實現市場邊界的實質性突破。
推動這一進程的關鍵動力在於競合創新 —— 既包含行業內部競爭者的協同破局,更需要全球外資企業與中國本土企業力量的有機融合,在開放協作中構築更具韌性的產業創新生態。
作為大健康產業持續推動者,醫趨勢也必將躬身入局,推動「中國原創」這一可見的時代大趨勢在中國及全球發芽,生長,雖難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