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給殘疾人一個「支點」,讓他們「人生沒有白過」

2025-05-19 09:34

  譚木匠公司是一家有30年曆史的民營企業,主要生產木梳。公司創始人譚傳華在18歲時因一次意外失去右手。「我吃過很多苦。因為淋過雨,更想給別人撐起一把傘!」譚傳華説,公司目前940名員工中,殘疾人就有341人。「10多年了,我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廠里很多都是殘疾人,沒有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你。」肢體殘障人士陳超十分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不僅有了工作,還在這里找到了心愛的人。」(九派新聞)

  有這麼一家工廠,不僅願意招殘疾人,而且在全部940名員工中,殘疾人就有341人,佔比超過了三分之一,還有48對殘疾夫妻在這兒安家。這種情況實屬罕見,令人動容。企業是要追求效益的,追求效益就要講究效率。爲了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有的企業不願意招殘疾人。

  可是,招了殘疾人就一定會降低效率嗎?殘疾人就一定干得不如常人嗎?恐怕未必。對於殘疾人而言,要找到一份工作實在太難。工作對於他們的意義比普通人更加寶貴,因為那不僅意味着生活保障,更意味着尊嚴。他們雖然身體殘疾,但心靈沒有殘缺。他們只要能工作,就不願意坐等救濟和施捨。如果他們能夠得到一份工作,往往會比普通人更加珍惜。因此,在強烈的責任心、事業心、榮譽感的驅動下,他們的工作效率和質量不一定會比普通人低。

  這家生產木梳的企業,對於殘疾人的同情,不是表現在給他們贈送物資上,而是給他們一份工作。這是最大的尊重,也是最持久的幫助。這個殘疾人佔員工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能夠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屹立三十年,絕對不只是因為它的善意,還要有足夠高的效率和質量作為支撐。這也説明,企業招用殘疾人,甚至大量招用殘疾人,反而可能會提高企業的效率和效益。

  「萬州是我的第二故鄉,這里有我幸福温暖的家,我覺得人生沒有白過。」員工黃立波感慨地説。全國8500萬殘疾人,能像黃立波這樣喊出「人生沒白活」的太少了。多少企業嫌無障礙廁所貴、怕效率低,譚木匠卻把流水線改成「量體裁衣」:吳沙兩口子一個切木料一個雕花紋,配合得比健全夫妻還默契。這種土法子,可能比搞一場「殘疾人專場招聘會」還要管用。尊嚴不是掛在橫幅上的,而是攥在手心的老繭里。老話説「天生我材必有用」,在這家廠子真不是空話。341個殘疾人找到飯碗,48對殘疾人夫妻在車間相識相愛,這比什麼企業標語都提氣。當城市寫字樓里的白領抱怨「內卷」時,這些「不完美」的匠人正用殘缺的手掌,把黃楊木梳磨得温潤生光。他們證明,人生的價值不在四肢齊全,而在是否活出熱氣騰騰的勁兒。給殘疾人一個工作機會,等於給他們一個「支點」,讓他們「人生沒有白過」。

  從三十年前的小作坊到如今的「殘健共生」試驗田,譚木匠掄的不是刻刀,是砸向偏見的鐵錘。當陳超們摸着木梳上的紋路説「這里有我的春天」,我們該明白:真正的文明,不是把所有人塞進模具,而是讓每塊「殘料」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樣的工廠,纔是社會該有的樣子。(李蓬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