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15 18:00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胡夢然 深圳報道
機器人產業加速融合,機器人+大廠正成為趨勢。
5月14日,廣和通與智能四足機器人企業雲深處正式達成合作,廣和通將為新一代四足機器人提供定製化定位模塊RV-BOT。記者從協作機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獲悉,其與騰訊雲12日在深圳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越疆科技相關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透露,此次深化戰略合作聚焦具身智能及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研發、多場景應用與產業體系創新,加速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向工業、商業、家庭等場景的規模化落地。
同日,華為與優必選也公佈了一項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領域,在產品技術研發、場景應用及產業體系等開展創新合作。
機器人+大廠
對於此次合作,騰訊雲方面表示:「越疆正在訓練一批能‘看+聽+動’的具身模型,類型包括動作生成模型和視覺語言動作模型,參數規模覆蓋1.5B、7B、14B等多個版本。我們將為越疆提供兩樣東西:一是基礎資源,包括GPU、網絡、存儲等高性能算力支持;二是一站式大模型訓練平臺TI-One和智能體開發工具,提升模型訓練效率和精度。有了這些支持,越疆的機器人將不僅能做動作,還能看懂場景、理解意圖,離‘像人一樣協作’更近一步。」
騰訊雲強調:「研發中心里的機器人,是理想;一線場景中的機器人,纔是落地。我們將和越疆科技一道,把智能打得更實,把場景跑得更深。」
今年3月,越疆發佈全球首款「靈巧操作+直膝行走」全尺寸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Atom,發佈至今已有兩個月,越疆科技也透露,該款機器人目前已與國內一線車廠、電子廠、咖啡奶茶店展開合作。
可以觀察到,在這場「人形機器人」崛起的浪潮中,大廠們並不直接「造人」,而是充當「賣鏟商」的角色。
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形機器人在技術上屬於高舉高打,能推動幾乎所有機器人核心技術的發展,需要大廠的技術支持,也吸引大廠投身這個技術競賽。近期頻繁與大廠聯手的核心驅動力是技術和資本推動。隨着AI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升級,人形機器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這為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和產業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資本的推動也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資金支持。
「如華為與優必選的合作,華為可提供昇騰、鯤鵬、華為雲及大模型等能力,以及研發、生產供應等經驗,助力優必選在全棧式人形機器人技術上取得突破,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創新向工業、家庭等場景的效率提升和落地複製。」鄭磊指出,「大廠的加入還意味着人形機器人將在更多場景實現規模化應用,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全新體驗與變革。大廠與機器人企業在技術研發上形成合作,能夠促進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提升和協同創新,推動關鍵技術的突破和應用,如在硬件輕量化、軟件智能化以及軟硬件協同等方面加速發展,使機器人在性能和功能上不斷優化。」
「人形機器人」概念熱炒
「人形機器人」概念熱炒。Wind數據顯示,人形機器人概念指數涵蓋的109家公司中,共有77家公司的收入呈現增長態勢,佔比超過七成。2025年一季度,人形機器人概念股匯川技術(300124.SZ)實現營業收入89.78億元,同比增長38.28%,實現淨利潤13.23億元,同比增長63.08%;雙林股份(300100.SZ)實現營業收入12.86億元,同比增長20.97%,實現淨利潤1.59億元,同比增長105.49%;全志科技(300458.SZ)實現營業收入6.20億元,同比增長51.36%,實現淨利潤0.92億元,同比增長86.51%。
鄭磊分析認為,目前,具身智能已經在一些特定場景中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成果,如物流倉庫中的分揀機器人、工業製造中的質檢機器人等,展現了其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但同時他也強調「具身智能的落地仍面臨一些挑戰,如技術的成熟度、成本控制、數據安全等。未來,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相關問題的逐步解決,具身智能有望在更多領域實現更廣泛的應用,但其完全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落地仍需時間和努力,不能過分高估其短期的落地速度和效果。」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專家、天使投資人郭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的最大瓶頸是成本控制與通用性不足。硬件層面,高精度關節、高能量密度電池等關鍵部件依賴進口或定製化,導致成本居高不下;軟件層面,具身智能的算法雖在單一任務中表現優異,但在多任務遷移、動態環境交互中的泛化能力仍較弱。具身智能的落地價值並未被高估,但其商業化周期被低估,當前行業需避免過度炒作,踏實推進技術迭代與場景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