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15 09:30
3月10日,港股通標的的名單調整正式生效,希瑪醫療(03309)在此輪名單調整中被剔除出港股通名單。
數據顯示,此輪被剔除港股通的股票在3月10日的股價平均下跌14.24%,相較之下,當日跌幅僅有1.65%的希瑪醫療似乎「表現尚可」。但接下來在港股通資金單向賣出機制的拋壓下,希瑪醫療的股價依舊受到不小影響。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自3月10日開始,希瑪醫療股價持續下跌,4月7日還受到恆指大盤劇烈震盪影響暴跌16.25%,盤中股價觸及上市新低1.33港元,近一個月區間股價最大跌幅達到26.92%。
在此期間不難看到退通拋壓對其股價的影響:港股通持股比例從名單調整前的3月5日開始出現下滑,接下來一個月從高點的8.88%降至4月7日的7.96%,雖然后續公司股價出現持續穩定回升,但港股通持股比例依舊繼續下降至7.73%。
業績承壓,靠回購拉回股價?
4月7日股價觸底后,希瑪醫療股價開啟了一段穩步反彈的行情:4月8日,希瑪醫療股價收漲5.97%;4月11日,公司股價小幅收漲0.72%,5日均線止跌反轉;4月17日,公司股價收漲3.50%,5日均線當日上穿10日線確立向上行情。
此后公司股價一直延5日線向上修復,4月28日站上1.6港元,歷經13個交易日完全修復4月7日全部跌幅。此后希瑪醫療股價繼續向上小步慢走,在5月6日最高價觸及60日均線1.71港元后漲速開始放緩,5月12日盤中達到1.75港元區間高點后階段性漲勢開始停滯;5月13日和14日,公司股價向下觸及10日均線,短期調整趨勢正在形成。
在希瑪醫療這段完整的「下跌-修復」行情中,管理層回購在其中的支撐作用明顯。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今年以來,希瑪醫療總共回購次數達到35次,主要集中在3月、4月和5月,其中3月回購6次,4月回購15次,5月回購6次。年初至今公司總回購1081.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86%。
不難看到,相比大手筆的大額回購,希瑪醫療管理層更傾向於頻繁的小額回購策略,持續刺激股價反彈。只是,在近一個月的股價修復反彈行情中,公司股票成交量並沒有跟上,呈現出「量價背離」現象。
自3月10日被踢出港股通名單后,希瑪醫療股票成交量下降明顯。4月8日至今,單日股價成交量超過100萬股的交易日僅有4天,而期間單日最低成交量已低至11.2萬股。也就是説,場外持幣者並未對希瑪醫療的此輪上漲行情「動心」,參與意願較低,而這或許與公司業績和基本面承壓的因素有關。
根據公司披露的2024年年報,其當期收入為19.13億港元,同比減少0.56%;權益持有人應占虧損1.35億港元,較上年同期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6199.8萬港元,同比出現盈轉虧。
在收入端方面,財報顯示,公司2024年主營業務表現出現一定分化,雖然公司在中國內地牙科業務實現增長,但在中國香港和內地的眼科業務收入分別同比下滑3.3%及6.9%。另外,由於當期希瑪醫療來自銷售新冠相關醫療耗材收入從上年的1943.3萬港元驟減至0,導致收入端增長出現明顯承壓。
眼科行業增長放緩背后
隨着今年以來希瑪醫療股價下跌並被踢出港股通,公司市值下滑明顯,截至5月13日僅有21.85億港元,市值已接近港股另一家眼科概念股朝聚眼科(02219),其同期市值為19.05億港元。
從股價走勢來看,朝聚眼科和希瑪醫療在今年三月下旬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趨同,而其中的關鍵便在於其各自2024年財報的披露。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與希瑪醫療類似,朝聚眼科的24財年業績同樣出現了承壓。公司當期營收為14.05億元,同比增加2.62%;股東應占溢利1.95億元,同比減少14.78%。
從上面股價對比圖不難看出,朝聚眼科在今年3月后的股價表現對比希瑪醫療最大的區別在於振幅更小,並且在4月7日朝聚眼科的整體跌幅僅有7.87%。究其原因,或在於朝聚眼科相較希瑪醫療24年報依舊實現了盈利,且在這段時間區間內沒有退通拋壓。
另外,與希瑪醫療持續回購提振股價的策略不同,朝聚眼科傾向於進行穩定派息。2024年朝聚眼科分紅總額0.25港元/股,派息比率83.21%,近10年累計分紅3.66港元/股超過當前股價。
雖然兩家公司均有不同的股價提振策略,但從24財年業績來看,其均反映出公司在各自市場發展面臨的一些問題,而這與持續增長的國內眼科市場表現似乎有些出入。
近年來,國內眼科醫療行業一直維持了雙位數增長,行業規模從2015年507.1億增長至2024年的2231億元。根據2023年數據,民營醫院同比增長率達31%, 公立醫院同比增長率達10%,預計2025年中國眼科醫療服務市場規模達到2521.5億元,2020-2025年年複合增長率為16.0%,中國眼科醫療市場持續擴容確定性高。
但另一方面,作為黃金賽道」的眼科行業,卻在2024-2025年遭遇全面寒冬,行業深層次的結構性危機開始顯現。
以「眼茅」愛爾眼科為例,2024年,愛爾眼科營業收入實現209.83億元,同比增長3.02%,但當期扣非歸母淨利潤實現30.99億元,同比下滑11.82%,出現上市以來首次負增長。與此同時,愛爾眼科當期整體毛利率為48.12%,相比上年同期年下降2.67個百分點,也是近五年來首次低於50%。對此,愛爾眼科在年報中稱,2024年,受外部環境影響消費需求不足,眼科行業增速呈現放緩態勢,公司經營面臨較大挑戰。
實際上,「眼茅」困境反映的是其實是整個眼科行業出現的擴張放緩的問題。回到希瑪醫療,財報顯示,2024年希瑪醫療所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眼科收入分別同比下滑2.8%、16.1%及13.3%。
財報中,公司表示,基於謹慎經營的原則,決定對部分業績不佳的醫療機構實施重整或關閉,同時,對相關的商譽、設備以及使用權資產等資產進行了一次性的減值計提,涉及金額高達約1.98億港元。而這也是其這種轉盈為虧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在近年來的國內眼科服務賽道,無論民營醫院還是公立醫院,均以白內障、屈光、視光等領域作為核心業務範圍,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企業間競爭激烈,業績不及預期。而這一困境也進一步傳導至各大極速擴張的頭部企業中,使其面臨較大的商譽減值風險,進而影響最終的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