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出口增勢強勁,關税戰背景下看海爾空調的全球化佈局

2025-05-14 16:31

5月12日,中美就貿易關税達成重要共識,籠罩在中美兩國頭上的關税陰霾正在逐漸散去。本次貿易戰給中國家電企業帶來了許多深度思考,對企業的戰略佈局、技術賦能、風險應對等多個維度都提出了挑戰。

海爾是中國家電企業的優秀代表,也是出海的標杆企業。據海爾財報公開數據顯示,2025一季度海爾智家海外收入同比增長13%。在北美市場,海爾智家高端品牌收入實現超10%的增長,且80%的美國銷售產品在北美生產,有效規避了關税風險。在新興市場,海爾智家收入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空調產品表現尤為搶眼。

產業在線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海爾空調的出口量同比增幅達到32.1%,在TOP品牌中增速領先,遠超行業24.5%的平均水平。讓我們來看海爾是如何持續深化全球化戰略佈局的。

全球版圖擴張:區域深耕與產業鏈協同

在歐美市場,海爾執行高端化突圍與本土化製造雙輪驅動的戰略。其中,北美市場,面對貿易環境多變的複雜局勢,海爾智家依託2016年收購的GE Appliances(GEA)實現全品類本地化生產,80%以上產品實現了本土製造,2024年高端品牌收入增長超10%。歐洲市場則以「Haier+Candy」雙品牌策略覆蓋差異化需求,2024年IFA展會上推出2米高冰箱等創新產品,引領歐洲智能家電潮流。

‌在亞太與新興市場,海爾通過需求洞察驅動產品創新矩陣‌,同時積極進行供應鏈韌性建設‌。在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背景下,海爾的全球製造網絡展現出強大抗衝擊能力:35個工業園、138個製造中心分佈於六大洲,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發揮關鍵作用,其在印度工廠的應用使訂單交付周期縮短35%,需求預測準確率提升45%,庫存周轉率較行業平均水平高2.1倍。

印度市場作為未來增長極,海爾正加速產能佈局:計劃2027年前新增5座智能化工廠,覆蓋空調、冰箱、洗衣機等高增長品類,屆時總產能將達400萬台,目標實現20億美元銷售額。空調方面,海爾電器印度NS Satish總裁表示:「目前我們的空調產能為150萬台,但鑑於市場的快速增長,到2027年將出現產能不足。新工廠建成后將增加250萬台產能,屆時海爾印度的年產能將提升至400萬台。

海爾這種「近岸製造+數據驅動」的模式,正在成為后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重構的標杆範式。

技術創新與生態構建:從產品到場景

‌通過硬核技術構築全球競爭力‌,海爾的技術儲備已形成「專利+標準+燈塔工廠」三重壁壘:累計申請全球專利11.3萬項,主導國際標準109項,在超低温製冷、AIoT等領域構建技術護城河。全球擁有10座「燈塔工廠」,涵蓋冰箱、洗衣機等多品類,智能製造效率提升35%。

產品方面,場景生態引領智慧生活變革。在智能家居賽道,海爾連續8年蟬聯全球智慧家庭專利佈局第一,構建起覆蓋1.5億用户的智能互聯生態。

區別於單一設備智能化,海爾的「4+7+N」全場景解決方案(4大物理空間、7大解決方案、N個定製場景)正在重塑用户體驗:美國市場推出的「廚房管家」系統,集成智能烤箱、食材溯源冰箱與健康管理APP,2024年在高端用户中的滲透率達35%;歐洲市場的「節能住宅」解決方案,通過空調、熱水器與能源管理系統聯動,幫助用户降低25%的家庭能耗,成為應對歐洲能源危機的明星方案。

品牌戰略進階:多品牌矩陣與風險對衝

‌海爾在全球市場積極推進高端化與大眾市場協同‌。在高端市場,卡薩帝持續領跑萬元以上家電賽道,成為中國高端品牌出海典範。但在空調領域,受限於全球行業價格戰,2024年增速放緩,針對此現狀,海爾目前正通過卡薩帝嵌入式中央空調的場景化營銷(如與美國高端地產商合作精裝配套)尋求突破。

區域市場層面,「高端品牌(卡薩帝)+本土品牌(GEA、Candy、AQUA)」的組合策略成效顯著,2024年各區域市場前三大品牌貢獻了78%的收入,有效對衝了單一市場的風險(如2024年歐洲能源危機期間,Candy憑藉高性價比產品實現南歐市場逆勢增長9%)。

在可持續發展層面,海爾正將ESG理念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印度工廠100%採用太陽能供電,目標2025年實現碳中和;歐洲市場推廣可回收材料包裝,2024年綠色產品收入佔比達42%,遠超行業25%的平均水平;在品牌情感聯結上,贊助英超曼聯俱樂部、意大利尤文圖斯隊等頂級IP,使海爾在歐洲高端用户中的品牌認知度提升37%。

這種「技術硬實力+價值軟滲透」的雙輪驅動,代表着正在重塑的中國品牌全球形象。海爾全球化從「產能輸出」升級為「生態賦能」,通過本土化創新與技術沉澱,逐步實現了從市場跟隨者到標準制定者的角色轉換。未來,如何在規模擴張與利潤增長間尋求平衡,以及應對地緣政治與消費分級挑戰,將是其全球化進階的關鍵命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