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鄉愁相對論

2025-05-13 15:22

黃昱寧

在愛爾蘭作家科爾姆·託賓的作品序列里,《布魯克林》及其續作《長島》是唯二以地名為標題的長篇小説。《布魯克林》里的布魯克林區,是小説主人公——上世紀五十年代愛爾蘭裔「紐漂」艾麗絲小姐最初的立足之處。她在那里的百貨商店當營業員,在舞會上認識意大利移民託尼。彼時,託尼兄弟幾個正謀劃着在亟待開發的長島買一塊地,艾麗絲嫁給託尼以后就跟着搬進了長島,開啟一場新的冒險。然而,二十五年之后,我們在《長島》里看到的長島,卻是一幅疏朗有致的簡筆畫。關於艾麗絲當年的這場冒險是不是值得,並沒有直接答案。小説一開場,託尼在當管子工的時候,與僱主的妻子有染。他們的「孽債」即將出生,被戴了綠帽的丈夫,跑來宣告屆時他會把孩子放在艾麗絲家門口。更讓艾麗絲難堪的是,她很快發現,婆家的全體成員都在暗暗使勁,想讓她接受既成事實——最后才知道真相的那個人,就是她自己。

這樣看起來有點狗血的情節,到了託賓筆下,成了艾麗絲與託尼以及站在他背后的大家庭的一場短暫而沉默的拉鋸。艾麗絲在《長島》的第51頁,就宣告她要告別長島,回到闊別已久的愛爾蘭。我們馬上可以聯想,在《布魯克林》的最后一章里,新婚的艾麗絲也曾從長島的另一頭布魯克林,回到同一座小鎮恩尼斯科西。她在那里收穫了青梅竹馬的吉姆的愛。在《布魯克林》的結尾,艾麗絲還是決定回到布魯克林,她甚至沒有勇氣告訴吉姆,只敢在火車上想象他的眼神里透着「無可言喻的悲哀」。在《長島》中,幾乎同樣的旅程耗去了255頁,直至全書終結。我們會發現,《長島》中真正的舞臺是恩尼斯科西,關於長島生活的回憶如同斑駁的陽光灑落在恩尼斯科西的一草一木上。只有像託賓這樣的作家,纔敢把一個相似的故事講兩遍,卻仍然可以在第二遍里打磨出新的光澤。

至此,託賓通過兩部長篇小説勾勒出了一個狹長的三角,恩尼斯科西是遙遠的頂角,布魯克林與長島之間的連線是窄窄的底邊。三個端點上的人物相對靜止,而艾麗絲是在三條邊上盤桓、移動的變量。用託賓本人的講法,二十五年前,對於艾麗絲而言,外面的世界「更像是虛構的」,唯有她離開的愛爾蘭小鎮纔是真實的,「而那個小鎮此時已在大西洋的另一邊」。

我們也許可以把這句話倒過來説:小鎮的所謂真實性,是否唯有在遙不可及時才堅不可摧?艾麗絲兩次面臨現實困境,為什麼一定要回到恩尼斯科西?如果小鎮真的足夠「真實」,她為什麼兩次都沒有留下來?與其説她是去療傷的,不如説是爲了重新出發尋找一個理由,等待一個確認的眼神。二十五年之后,站在故事的開放式結尾的艾麗絲,有沒有發現大西洋另一邊的長島,早已構成了更強大更「真實」的羈絆?這也許是某種意義上的「鄉愁相對論」——我們並不需要一個永恆的地點,我們只是需要感受「鄉愁」本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