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13 07:04
(轉自:泉果視點)
泉心泉意
我認為,大多數投資組合都還沒有真正準備好迎接一個「美元走弱、非美市場加速」的新周期……但在過去一個半月里,我發現,那些戰術敏感度高的客户,已經開始主動提高美元對其他貨幣的對衝比例。這是他們做的第一步調整。
——Louis Gave
Gavekal金融集團創始人
今天,中美兩國在日內瓦舉行的經貿會談中達成聯合聲明,宣佈雙方將在未來90天內大幅削減彼此的關税,並將建立機制,繼續就經貿關係進行協商,這被市場普遍視其為中美貿易博弈的一次緩和性的「中場休息」。
此前,【泉果探照燈】曾多次編譯Gavekal金融集團創始人Louis Gave(路易斯·蓋夫)的觀點,在今年2月的關於Gavekal的【泉果探照燈】中,披露了今年4月是「美國向中國發起關税挑戰」的準確預測,文章中還建議大家多研究一下特朗普的那本《交易的藝術》。點擊以下鏈接,可以回看那篇報告:
圖1. Gavekal金融集團創始人Louis Gave
Louis Gave是在國際金融市場具有權威的「中國市場專家」,他已經近距離研究中國市場長達23年之久,他的報告被大量全球主權財富基金和大型資管機構視作「瞭解中國資產不可或缺的窗口」。
在報告中,Louis提示説,回溯最近這幾周的新聞動態,相較於較為吸引眼球的所謂「顯性變化」,其實,悄然積累的「隱性轉向」更值得專業投資人關注。
Louis提醒説,專業投資者的目光需要從短期的談判桌,回到宏觀資產配置邏輯的長期視角——一個更深層的趨勢正逐漸浮現:美元的全球錨定地位,正從絕對走向相對,從唯一走向多元。
美元在長達15年的獨領風騷之后,似乎已逐步進入回落通道。但我認為,大多數投資組合都還沒有真正準備好迎接一個「美元走弱、非美市場加速」的新周期。
Louis提出,這可能是十年來,第一次需要認真思考「資產配置不以美國為錨」的時刻,對資管機構來説,是一個重新選擇資產配置區域(Jurisdiction)的關鍵時點。
Louis從全球資金的「細微流動」中,捕捉了三個關鍵信號:
【1】美元超額紅利正在接近尾聲;
【2】「聰明錢」正在對衝和「削鉛筆」;
【3】大國經濟政策迎來UNO式反轉,美國財政緊縮,中國與歐洲「踩油門」。
同時,他強調對中國的信心來自結構優勢:中國是世界上最具有競爭力的經濟體,這不是主觀觀點,而是客觀事實。
以下為Louis第一人稱視角觀點精編:
中美談判前,
沃爾瑪和特朗普說了什麼?
中美在瑞士的關税談判前兩周,沃爾瑪和塔吉特的首席執行官與特朗普會面,他們拿了兩份清單,清單上的一個條目是美國學生的文具價格,他們説:這是一年前返校季,學生們文具的價格;這是今年的價格,價格即將上漲75%,他們説「我們只是想確保您瞭解這些信息」。
* 泉果視點注:美東時間4月23日,沃爾瑪、塔吉特(Target)和家得寶(Home Depot)三家美國頂級零售業的CEO,在白宮與特朗普總統會面,表達了他們對政府擬議關税政策的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關税將提高消費者價格,並可能擾亂零售供應鏈,並導致產品短缺。值得注意的是,Target約50%的商品和約30%的自有品牌來自中國,而沃爾瑪有33%的供應來自非美地區。
一張廣為流傳的圖表顯示,20年前,大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是美國,而截至2024年,近70%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已經變成了中國。
圖2. 全球貿易影響力
從2000年到2024年,美國的貿易額增長了167%,而中國的貿易額則增長了12倍,並於2012年超過了美國。截至2024年,美國的貿易總額達5.3萬億美元,中國則達到了6.2萬億美元。
我認為,中美之間一個顯著區別是,中國已經做好了應對困難的準備,而美國消費者,很可能並沒有這種心理預期。
實際上,中國為應對關税戰已經準備了8年,從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就開始了。目前,對中國而言,對美出口的重要性已經大幅降低。
中國在特朗普2.0時代最大的擔憂是,美國可能試圖建立一個「反華聯盟」。比如美國會遊說歐洲,墨西哥、加拿大等國,表示「如果你和中國有任何商業往來,美國就會切斷跟你的貿易」,就像他們對阿根廷做的那樣*。這對中國來説,會是個巨大的挑戰。
圖3. Bloomberg文章《放棄中國很難,即使對阿根廷的無政府資本主義者來説也是如此》
* 泉果視點注:4月3日,美國拉美事務特使以「IMF對阿根廷的貸款審批」為由對阿根廷施加壓力(美國在IMF中擁有最大的投票權),敦促阿根廷與中方「保持距離」、並終止與中國的貨幣互換協議。通過該協議,阿根廷可直接用比索兑換人民幣,用於支付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償還外債或穩定匯率。
而阿根廷頂住壓力,在4月10日續簽了中阿貨幣互換協議,為期12個月,就在4月14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訪問阿根廷的前夕。
然而,特朗普如今在構築任何聯盟方面的公信力都已經嚴重受損,此類聯盟成立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小。
我認為中國目前是在採取「以靜制動」的策略,就好像在説,好吧,如果美國想進一步徵收關税,再加上50%的罰款,OK,來吧。讓我們看看你們的人有多喜歡更昂貴的iPhone和耐克鞋。
大家可能還記得,特朗普此次當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年收入低於5萬美元的選民中,有12%的人從民主黨轉向了共和黨,而在這些選民中,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通脹。
因此,接下來幾個月會非常艱難,這將是一場來來回回的較量。
當中國已經識破了特朗普的虛張聲勢,特朗普面臨兩個選擇,要麼加倍下注 (double down),要麼向后退縮 (Back off)。「加倍下注」就是繼續強硬、極限施壓,顯然市場並不喜歡這個選項,但特朗普自己也不喜歡因為退縮而失去顏面。
當然,關税戰對越南和印度尼西亞這樣的國家是利好,因為會有轉口貿易,但是,越南港口流通的總量有限,通過越南轉運的量也是非常有限的。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吞吐量最大的10個港口,有7個在中國*。
* 泉果視點注:如今全球90%的貿易依賴海運,其中,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佔全球總量的30%。從2010年開始,上海港就已經取代新加坡港,成為全球最大港口。此外,中國的寧波舟山港、深圳港、青島港、廣州港、天津港也都位列Top 10。近幾年,因中國商家的轉口貿易增加,馬來西亞的巴生港也躋身前十,取代了中國的香港港。
因此,美國難以僅通過重新規劃航路來繞開中國,供應鏈混亂的問題可能難以避免。在這場博弈中,確定的輸家可能是美國的消費者。
但我認為,最終中美會達成某種協議,因為美國不能接受超市貨架空空如也,就這麼簡單。
我的客户增加了
對美元資產的對衝
最近市場上都在討論美國是否還是一個例外?我認為,我們討論的重點不是「美國例外論」是否徹底終結(full stop),而是美國相對於其他地區資產的超額表現,可能正在接近尾聲。
我一直對「例外」(exceptional)這個詞保持警惕,不是説不能使用,而是説當市場普遍接受某種邏輯時,資產價格往往已經充分反映相關預期,集體信仰本身就孕育着終結信仰的破壞力。
而反過來看,其實那些被貼上「無法投資」(uninvestable)標籤的市場,如果你做足了研究,構建出的投資組合往往更有吸引力——特別是在那些大多數人根本懶得去深入瞭解的角落,往往藏着最有潛力的機會。
我服務的客户並沒有在「清倉」美元資產。過去一個半月里,我發現,那些戰術敏感度高的客户,已經開始主動提高美元對其他貨幣的對衝比例。這是他們做的第一步調整。
而在此之前,很多客户的美元風險敞口幾乎沒有對衝,因為那時根本不需要對衝——正因為過去十年(因為美元升值)持有美元資產本身就會提供不錯的收入,尤其是對日本的零售賬户(日元換美元再投資)、全球的私行客户(持有大量美元計價資產)、家族辦公室(較早佈局美元資產)等。
但現在局勢變化了,部分頭寸可能要開始減倉,重新平衡權益風險,不過第一步是控制匯率風險。比如之前歐元連續兩天漲了2%,背后顯然有大規模資金從美元流出轉向歐元。包括那些擁有龐大貿易盈余的國家,其本幣開始相對走強,這也是合乎邏輯的。
但在這樣的波動期中,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好資產」可能會被市場情緒「錯殺」。
這時候,如果你的資金充裕,那麼現在就是「削尖鉛筆,準備開價」(sharpen the pencil)的好時機。
目前全球的一些最大規模的長期資本正回到市場、重新掛單,成為淨買入的機構,去撿漏被非理性拋售的籌碼。
這里要強調的是:不是買入指數資產(Beta Exposure),而是買入精選資產(Idiosyncratic Bets)——某些特定的債券、特定的貨幣、最重要的那些被情緒砸盤的優質股票。現在買入這些資產,恰恰是合適的時機。
所以,對所有長期資本——無論是主權財富基金、捐贈基金還是家族辦公室——此刻的操作心態就是,準備擇機出手。
這對於資產配置來説,的確將是一個艱難的轉型過程。但如果你相信調整方向是對的,即便這個過渡期需要6到9個月,那麼現在就是最好的建倉窗口。
現在不是「放棄美國」,而是我們正在逐步退出這個「美國的獨佔超額收益的時代」,也就是説,美國不再是唯一值得押注的核心資產地。對資管機構來説,是一個重新選擇資產配置區域(Jurisdiction)的關鍵時點。
全球市場被扔了
UNO反轉卡?
我認為,大多數投資組合都還沒有真正準備好迎接一個「美元走弱、非美市場加速」的新周期。
現在大家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美國發生的事上,甚至有人打趣説,特朗普既是市場的「縱火犯」,又是市場的「消防員」。
但我想説,「美國例外論」的消退,不僅是因為美國政策的轉向,更是因為趨勢自身的內在邏輯——畢竟,「樹木不會長到天上去」。
來看幾個簡單的數字,從2022年到2024年底,美國股市的總市值,從約40萬億美元漲到了60萬億,增加了20萬億。爲了讓大家有個概念:歐洲股市的總市值大概7萬億美元,日本約6萬億美元。也就是説,在過去兩三年,美國股市市值的增量,比歐洲和日本市值的總和還要多。
美股的這輪上漲,並不是靠大量新股上市,主要的邊際收益都歸功於大概15只巨頭公司,而如果你看羅素2000這種小盤股指數,基本沒怎麼漲。也就是説,這是一個結構性的美國市場繁榮,其背后有兩大核心推動力:
推動力一,拜登政府大規模的順周期財政刺激。
比如2022年,美國名義GDP增速在5%-6%,失業率維持在4%,即使如此,拜登政府仍然宣佈,要推出總額1.5萬億美元的新刺激計劃。
推動力二,AI熱潮帶來的高預期。
當時大家都相信,AI是「一隻會下金蛋的鵝」——能帶來遠超平均水平的現金流。而真正能參與到AI底層建設的,只有少數的幾家美國公司。因為要拿到「入場券」的門檻很高,比如要持續每季度投入近500億美元的資本開支。
但現在,「拜登政府的財政刺激」和「AI熱潮」這兩個驅動因素都已經消失了。
首先,特朗普2.0時代,政策風向已經轉為「財政緊縮」,控制赤字成了主旋律。另外,Deepseek這樣的案例說明了兩點,第一,資本支出的門檻並非不可逾越;第二,在AI這個領域,中國也已經成為重量級選手。
我在亞洲生活了30年,我學到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當中國企業開始大規模進入某個行業,高利潤時代往往也就結束了。
你最不願看到的局面,就是必須跟中國企業展開競爭。而這,正是美國科技企業如今所面對的現實。
換句話説,推動美國股市從40萬億漲到60萬億的兩個關鍵驅動力正在減弱。除非美國再次出現類似2005-2012年那樣推動美國能源自主的頁岩油氣革命(Shale Revolution),或像2007-2012年智能手機生態系統那樣的技術突破,否則國際資金的邊際流向可能真的要變了;除非中國或歐洲自身出現系統性風險,否則資金沒必要「只投美國」。
但眼下,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和歐洲這兩個地區都在向好,也都出現了非常重要的政策轉變。
中國經濟恢復良好,政府也開始加碼財政刺激。很多人擔心貿易戰會重創中國,但也許越來越多的人會認識到,在這場博弈中,中國更能夠承受可能的貿易戰帶來的衝擊。
歐洲的財政政策過去一直偏保守,反覆搖擺,但現在也在轉向。我們看到財政擴張加快,銀行信貸在回升。就連以「財政緊縮」著稱的德國,也站到了「放松」的一邊。
所以,目前的國際市場,這就像我們正在玩UNO遊戲*,忽然被扔了一張「反轉卡」——當年美國加碼財政刺激、其他經濟體按兵不動;如今輪到美國踩剎車,中國和歐洲卻同時踩下了財政油門。
*泉果視點注:UNO是一種卡牌遊戲,「反轉卡」可以讓出牌順序突然調轉方向。用在這里用於説明全球宏觀格局正在發生方向性的逆轉,資金流動的路徑也會隨之改變。
投資中國股票的決策清單
我對中國充滿信心,我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具有競爭力的經濟體,這不是主觀看法,而是客觀事實。
中國的貿易數據就是最好的證據。
中國的月度貿易順差持續創出新高,接近每月900億美元。此前從未有哪個國家實現過如此龐大的順差規模,這反映了中國企業強大的國際競爭力。無論是汽車、高鐵、工業機器人,還是光伏、電池和新能源產業,中國如今都已處於全球領先的位置。
坦率地説,西方社會經常低估亞洲人的韌性與勤奮。中國如今生產了全球約三分之一的製造業產品,超過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的總和。
圖4. 不同國家佔全球製造業的比重
隨着鉅額順差持續流入,每月約900億美元的資金進入中國市場。但由於國內信心尚未完全修復,這些資金尚未全面轉化為消費或再投資,而是流入了儲蓄、債券、黃金等資產配置中。但如果中國國內的信心恢復了呢?
過去6到9個月,中國在以下三個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
1. 工業自信明顯增強:技術逐步主導了核心工業鏈。
2. 對關税戰的應對更為從容:中國長期最大的顧慮是美國牽頭建立「反中聯盟」,而目前這一可能性正在下降。
3. 政策轉向刺激內需:外部環境變化加速了中國推動內需的緊迫性,政策面也正向這一方向轉變。
説回到中國股市。
當前,中國股票的估值並不貴,政策面持續釋放利好,同時,我們看到股息收益和債券收益之間的利差已經接近高點。因為中國債券收益率和銀行利率處於低點,更多的投資者會越來越傾向於把錢放在股票上,畢竟許多優質的上市公司能提供不錯的股息回報。另外,經歷過去幾年的調整后,現在也初步看到了更紮實的增長勢頭。
讓我們檢查一下投資中國股票的決策清單(checklist):
■ 好的估值 ✅
■ 好的勢頭 ✅
■ 好的政策支持 ✅
■ 好的股息收益 ✅
這也是為什麼我依然堅定看好中國。我相信,中國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這不是主觀觀點,而是客觀事實。
下集預告
關税戰的背景下,當美國築起「堡壘」,世界其他國家該如何重新排布自己的棋子?是迎合,對抗,還是結盟?下期,我們將聚焦路易斯·蓋夫對於地緣政治的最新判斷,包括美拉經濟重塑、亞歐大陸再融合、以及一個新設想:「中國—印度—俄羅斯」的經濟一體化可能引爆的史詩級增長,一起推演全球利益格局的深層重構。
參考資料:
The Shocking Truth About China's Trade Strategy, Cyrus Janssen,May 7, 2025
From Trade Restructuring To Monetary Reset?-Luke Gromen debates Louis-Vincent Gave, In Gold We Trust, May 1, 2025
Louis-Vincent Gave: US trade WAR & how CHINA could END the US DOLLAR system with BRICS, GoldRepublic Global, April 2025
The West Has Missed Out Too Much on China|Louis-Vincent Gave, Mar 21, 2025
Walmart, Target And Home Depot CEOs Meet With President Trump To Talk Tariffs, Forbes, Apr 23, 2025
Giving Up China Is Hard, Even for Argentina’s Anarcho-Capitalist, Bloomberg,
泉果博物館
《沉思的碎片》大地藝術家:大衞・波帕(美國)
站在120米的高空,波羅地海的浮冰中,隱藏着一個沉思的側臉。
大衞・波帕是一位充滿冒險精神的大地藝術家,他在高山、海洋和戈壁上繪製巨幅畫作。顏料就地取材,比如木炭、泥土和動植物遺骸與水混合。這意味着,隨着陣風與海浪的侵蝕,這些作品的壽命,可能只有幾天或是幾個小時。
這種倒計時的藝術,用朝生暮死,展現短暫與永恆的深刻奧祕。
這些精心創作的畫作,只能通過無人機俯瞰才能呈現。陸地上看起來的一片混沌,會因為高空視角的轉換,浮現出一種恢宏的靜謐圖樣。
世界充滿了動盪與不安,藝術家希望這些作品能幫助人們系統思考飄散的碎片信息,也許站在更高的維度,人類纔是地球的臨時塗鴉。
法律聲明
本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不代表泉果基金的任何意見或建議,不構成泉果基金對未來的預測,所載信息僅供一般參考。前瞻性陳述具有不確定性風險,泉果基金不對任何依賴於本資料而採取的行為所導致的任何后果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