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13 02:13
香港資本市場改革進程迎來又一里程碑式事件。
5月6日,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與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交所)的全資附屬機構香港聯交所聯合宣佈,正式推出「科企專線」服務機制。
該機制不僅支持特專科技公司與生物科技公司通過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更標誌着香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培育創新動能的制度體系實現縱深突破。
作為全球資本市場改革先鋒,港交所自2018年率先推出「18A」「18C」(指港交所《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增的第18A章、第18C章)等創新上市規則以來,已構建起服務科技企業的多層次制度框架。數據顯示,依託「18A」規則成功上市的70家生物科技公司和依託「18C」規則上市的3家特專科技企業,均在經營業績、現金流儲備、估值水平等核心維度展現出了成長動能。
改革成效持續顯現的當下,港交所的吸引力仍在不斷增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梳理數據發現,目前有17家擬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通過「18A」規則遞交申請,3家擬上市公司通過「18C」規則進入審覈流程,另有3家「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擬上市公司排隊候審。
此次「科企專線」落地被視為港交所提升服務能級的關鍵舉措。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認為,流動性取決於上市公司質量,它不會成為科技公司赴港IPO(首次公開募股)的障礙。
從「18A」破冰到「科企專線」升級,香港資本市場改革始終錨定「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一主線。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加速推進的背景下,這套既接軌國際標準又適配中國國情的制度體系,正在為科技企業架起連通全球資本的高速通道,也為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注入持久動能。
港交所IPO制度創新落地
制度創新的生命力最終要經受市場實踐的檢驗。
截至5月7日,依託「18A」規則登陸資本市場的70家生物科技公司(此類公司以下簡稱18A公司)和依託「18C」規則上市的3家公司(此類公司以下簡稱18C公司),經營數據上已實現量質並舉。
Wind(萬得)數據顯示,64家18A公司在2024年取得了營業收入,其中信達生物、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等10家頭部企業年度營收突破10億元。這些兼具研發實力與商業化能力的公司,不僅驗證了上市規則與產業周期的適配性,更成為香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活註腳。
從業績的成長性來看,18A公司在過去幾年中取得了很大進步,尤其是一些頭部企業在近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以2024年營業收入最高的4家18A公司,即信達生物、復宏漢霖、百濟神州和康方生物為例,它們在2021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2.70億元、16.82億元、75.89億元和2.26億元,到2024年則分別增長至94.22億元、57.24億元、272.14億元和21.24億元。
如果説營收增長印證了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那麼盈利能力的持續改善則彰顯其經營質效的全面提升。記者注意到,2024年,9家18A公司實現了盈利,這些公司分別是復宏漢霖、康寧傑瑞製藥-B、歸創通橋-B、博安生物、先瑞達醫療-B、東曜藥業-B、百奧賽圖-B、和譽-B與和鉑醫藥-B。
儘管在2024年實現盈利的18A公司數量還不算多,但較2021年的2家、2022年的1家、2023年的4家明顯增長。更值得關注的是,復宏漢霖與和鉑醫藥-B在2024年是連續第二年盈利,先瑞達醫療-B在2024年已是連續第三年實現盈利。隨着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等龍頭公司有望在2025年加入盈利陣營,「18A板塊」正迎來價值重估的臨界點。
對於生物科技公司而言,成功往往更需要時間的沉澱。十年磨一劍的過程中,充足的現金儲備既是抵禦風險的「生命線」,更是把握戰略機遇的「彈藥庫」。
Wind數據顯示,在頭部18A公司中,截至2024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其他短期投資(Wind財務指標)、其他長期投資(Wind財務指標)合計超過20億元的公司有10家,包括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康方生物、諾誠健華等。其中最高的是百濟神州,相關數值約188.87億元。通過融資、BD(商務拓展)、產品商業化落地等途徑,頭部18A公司均已積累了一定的現金儲備,更多公司也開始擁有了「自我造血」功能。
在估值方面,18A公司正步入價值發現新階段。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7日,18A公司中有56家企業最近一年內股價漲幅為正,9家企業實現股價翻倍。再將時間線拉長,科倫博泰生物-B、康方生物目前的股價已經較發行價累計上漲超4倍。這些「牛股」的誕生,既得益於重磅產品商業化放量,更反映出市場對具備「研(發)(生)產銷(售)」全產業鏈能力企業的重新定價。
從營收放量、盈利改善到估值修復,18A公司的進階之路印證了港交所制度設計與產業規律的深度契合。
A股公司踴躍赴港上市
港交所針對科技公司IPO的制度創新,仍散發着相當大的吸引力。
記者梳理發現,除已上市的公司外,截至5月7日有17家擬上市公司以「18A」上市規則遞表港交所。
制度創新的外延也在持續拓展。自「18C」規則落地以來,晶泰控股(AI製藥領域)、黑芝麻智能(自動駕駛芯片領域)、越疆(協作機器人領域)3家硬科技企業成功登陸港交所。截至5月7日,希迪智駕(湖南)股份有限公司、雲跡科技等3家企業正排隊候審。而在「同股不同權架構」賽道,繼找鋼集團-W在2025年3月掛牌后,北京極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物流機器人領域)等3家企業已遞表,展現出新經濟企業對港股市場上市機制的認可。
這股上市熱潮背后是港交所「科企專線」等配套服務的持續升級。
2025年2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為進一步協助特專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籌融資發展業務,特別是對已在內地上市的公司,港交所正積極籌備開通「科企專線」,便利有關企業的上市申請準備工作。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亦會配合,令申請過程更暢順。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已有至少4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擬上市港交所的計劃,有2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擬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截至5月8日收盤,上述42家上市公司的A股總市值達到3.46萬億元。
此外,2025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赤峰黃金已成功登陸港交所,南山鋁業已成功分拆控股子公司南山鋁業國際在港交所上市。這種「雙市場」戰略既為企業拓寬了融資渠道,也推動了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形成創新要素循環的良性生態。
「公司規模並非IPO障礙」
據港交所官網,港交所上市主管伍潔鏇女士表示,「科企專線」將為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提交上市申請前提供專門的指引,並在這些企業籌備上市的早期階段為之解答關鍵問題,幫助其更清楚地瞭解並滿足相關上市規定。
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人士認為,「科企專線」的推出,不僅對擬上市科技公司有吸引力,也可能讓一些在審的A股IPO公司在心理上產生動搖。「我們(公司)現在手上就有一些客户,本來準備上市A股的,就轉到香港去(上市)了,這里面既有科技類公司,也有非科技類公司。」該人士稱。
為幫助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減輕有關風險,港交所將允許擬根據《主板上市規則》第18C章及18A章上市的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請版本。仲量聯行評估諮詢服務部大灣區拓展總監陳曼藝向記者表示,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可以使得企業更早提交資料,並更快獲得交易所及監管部門的意見,這不僅提升了上市申請的便捷性,更有助於企業及時瞭解並響應監管要求。因此,此舉會進一步吸引公司提交上市申請,並可能使整個上市流程更為高效順暢。
記者注意到,在赴港上市的公司中,不少是折戟A股IPO后選擇切換市場。目前以「18A」規則遞表港交所的公司中,就有中慧元通、瑞博生物等5家公司曾衝刺過A股IPO。
「港股市場除了接收‘中概股’迴歸外,很難開發更多的IPO資源,所以必須向內地開拓市場,因此暫時無法登陸A股的企業都會是港股(IPO市場)的(潛在吸納)對象,而在國家重視科創的環境下,港股也希望吸收更多優質的科技企業,提高港股上市公司的質量。」沈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道。
不過,多位受訪人士均認為,目前A股IPO市場不會因為港交所推出「科企專線」而自降門檻。
記者還注意到,港交所在過往幾年對科技公司的追逐中已取得了實效。根據港交所的數據,新上市規則實施后,新經濟公司的募資額佔比從2018年的49%上升至2023年的72%。新經濟公司總市值佔比也從2018年的2.7%大幅上升至2023年的24%。
「科企專線」的推出節點,正值港交所市場回暖,流動性大幅提升之際。港交所官網數據顯示,在IPO熱度方面,交易所2025年一季度的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金額為177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269%;在二級市場流動性方面,其2025年一季度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2427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144%。
沈萌則認為,流動性取決於上市公司的質量,如果擬上市公司對投資者有吸引力,特別是公司具有成長潛力,那麼無論公司自身規模多大,都不妨礙其赴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