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站在蔚來體系之上,螢火蟲試圖撬動高端小車的缺口

2025-05-12 17:36

firefly螢火蟲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當下的智能電動車市場,那大概是:車越來越大,體驗卻越來越雷同。

尺寸崇拜正裹挾着整個行業狂奔,彷彿只有軸距超過兩米八、屏幕一張連一張、電機功率直逼超跑,才配稱為新時代的智能電動車。

而另一端——那些曾經代表個性、小巧、靈動的小車,要麼淪為低端「代步車」的代名詞,要麼在智能化時代悄然失聲,小車市場似乎被技術敍事徹底邊緣化。

在這個大即是好的普遍共識中,蔚來卻決定反向而行,打造一款面向全球的高端智能小車品牌——螢火蟲。

和蔚來現有的產品線相比,螢火蟲不算是一次技術炫技,也不是一次市場投機,它給外界的感覺更像是是一次頗具逆向思維的品類補課。

「大家都在拼馬力、拼屏幕、拼續航,但沒有人在認真思考,小車時代的到來是否需要一個新的價值標準。」螢火蟲總裁金舸坦言。

全球範圍來看,小車其實從未離開主舞臺。2024年全球小車銷量達1510萬輛,佔乘用車市場近17%。歐洲市場最為集中,中國市場也保持在180萬輛的規模,南美、東南亞等地同樣不乏需求。但這個體量龐大的細分市場,在新能源時代卻長期被誤解、被輕視。

「不是用户對小車沒需求,是車企對小車沒想象力。」蔚來創始人李斌的一句話,也道出了行業的現實。

在中國,人均GDP正向2萬美元邁進,年輕用户的購車觀念從將就變得更講究,家庭的用車結構也從一車通吃走向多車協同。高品質、強安全、情緒價值正成為新一代用户選車的新剛需。小車,不該再只是入門,更可以是悦己、或者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

而「螢火蟲」就是為此而來。

小車不只是尺寸之爭

蔚來不是第一個做小車的企業,但是第一個試圖用豪華車的思維、全球市場的標準、智能時代的體驗,來重新定義小車價值的品牌。

這不是一場關於「體積」的革命,而是關於「定位」的重塑,那麼具體而言它是怎麼做的?

先從尺寸説起——它的車長僅為4003mm,寬1690mm,高1560mm,軸距2610mm,放在當前連A級車都奔着中型車卷的市場里,幾乎顯得格格不入。但就是在這樣一套螺螄殼般的尺寸邊界里,螢火蟲做出了超出預期的空間魔術。

「我們用了非常多的工程巧思,比如把轉向機前置、採用自研的同軸電驅方案,讓前備箱達到92升,后備箱335升,放倒后排后最大可擴展到1253升,是真正能躺進一張牀的小車。」金舸説。

金舸向我們透露,螢火蟲項目一開始,團隊就明確了「要在全球不同用户需求之間找到共識,同時不能犧牲產品一致性」的底層邏輯。

「我們跑了40多個城市,17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找了300多位用户做深訪……你會發現在歐洲和中國,確實有比較大的在小車方面的需求差異性,比如歐洲特別注重車的外部尺寸,一定要小巧;第二,歐洲對操控的要求是很高的,中國是希望舒適的。在空間上,歐洲小車用户更要的是后備箱而不是第二排,中國其實是既要又要還要。」他表示。

蔚來副總裁、firefly螢火蟲總裁金舸

按照這個邏輯首先解決了空間的問題,接下來比空間更驚喜的,就是整體駕乘體驗的高級感。

不同於傳統小車輕浮、松散的底盤風格,螢火蟲的懸架採用前麥弗遜+后五連桿結構,調校由國際知名汽車動態性能工程團隊Multimatic主導,追求的是一種靈動但不輕飄、舒適但不松散的歐洲駕駛質感。它的轉彎半徑僅為4.7米,在城市通勤中轉向靈巧、操控自如,是個會鑽縫的通勤小車。

動力方面,螢火蟲採用后置后驅佈局,最大功率100kW,峰值扭矩160N·m,官方給出的0-50km/h加速為3.9秒。在10.9kWh/100km的超低能耗表現下,這台小車的節能效率甚至優於不少價格更高的緊湊型電動車型,金舸表示,「這臺車開起來的感覺就是典型的歐洲小車」。

「這是一個看起來可愛、開起來安穩、踩下去也有勁的車。」在試駕后的用户口碑里,出現最多的詞是平衡——而這恰恰是最難做的一種產品調性。

這種調性,在外觀與內飾設計上也得到了統一延伸。從「三重奏」式LED頭燈到熒光膠囊前臉設計、靈動尾環尾燈,再到內飾空間的浮島儀表台與環抱式座艙氛圍,螢火蟲處處體現出它對現代審美的拿捏與剋制。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對螢火蟲的外觀表達買賬。螢火蟲最早亮相的時候,關於前臉設計其實有過比較大的爭議,熒光膠囊面板雖然新穎,但也容易顯得「用力過猛」,顯得太像玩具車,與當前主流智能車偏極簡、科技感路線存在割裂。

恰恰也正是這種爭議,讓螢火蟲在一片趨同的智能電車臉中殺出重圍。它沒有用特別保守的方案取悦所有人,而是堅定選擇用極富辨識度的方式表達品牌,從設計的角度,這其實也挺不容易的。

「螢火蟲不是爲了取悦所有人,而是爲了那些敢選與衆不同的用户準備的。」金舸在面對外觀爭議時坦言。

螢火蟲品牌營銷負責人浦洋也解釋稱,「我們不希望這是一輛靠賣萌吸引人的車,而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原創審美體系。「螢火蟲代表‘靈動、巧思、信賴’,我們希望它有一種安靜發光的力量。」

從傳播視角來看,這種帶有分裂感的設計本身,也是一種精準錨定人羣的手段。在流量越來越碎片化的今天,願意主動表達、敢於被挑剔,或許本身就是一個新品牌最該具備的態度。

關於體驗的升維如何表達

在智能電動車的產品討論中,「體驗」二字常被高頻提及,但真正能把它具象化、系統化表達出來的產品,並不多見,尤其是對於一款售價11.98萬元起的小車來説。

螢火蟲選擇了從座艙開始下功夫,它想在有限空間里,重構一套屬於新時代小車的完整體驗邏輯。

智能化層面,最具情緒值的就是脱胎於蔚來Sky OS系統的交互體系,它在語音、導航、娛樂、車輛設置等功能上與蔚來主品牌高度一致,並衍生出屬於自己的虛擬助手LUMO。

不同於蔚來的NOMI形象,LUMO沒有實體外設,也沒有固定形象,雖然説少了NOMI的親切感,但是它以光影形態存在,還可以在使用過程中隨情境變化而呈現不同的情緒反饋。

這一設計曾引發用户討論,也有不少人好奇:為何蔚來不給螢火蟲也配一個NOMI?是資源分配問題,還是刻意為之?

金舸在面對這一提問時,回答得毫不含糊:「我們自己選擇沒有選擇NOMI。第一個我們強烈認為NOMI語音助手是強跟NIO品牌綁定的,具有極強品牌特色,而不是集團特色。NOMI不是屬於集團的,是屬於蔚來NIO品牌。我們有自己的車格,每個品牌有自己品牌特性。」

在設計之初,螢火蟲團隊就定義了一種與品牌精神呼應的輕盈式交互方式。

蔚來助理副總裁、firefly螢火蟲品牌營銷負責人浦洋

「LUMO的設計哲學是‘無處不在、如影隨形’,我們希望智能不打擾你,但你需要的時候它總在。」浦洋介紹。

金舸也強調,「不是隻有大車才配有智慧。真正的智能,是服務於人,而不是炫技。」

這種剋制而精準的智能表達,正是螢火蟲在「高端」二字上的另一種理解:不是冷冰冰的算力,也不是熱鬧的互動,而是讓用户覺得「這個系統在意我」。

而在座艙體驗上,螢火蟲幾乎把20萬以上車型纔有的功能「打包下放」:前后排座椅均可選配加熱/通風/按摩功能,標配7.1聲道杜比全景聲系統,HUD抬頭顯示、多模語音、手機APP遠程控制等一應俱全。尤其在副駕體驗上,不僅實現主副駕功能平權,還在按鍵設計上做了很多盲操作細節優化。

「我們認為副駕不是裝飾品,而是你最在意的人。讓TA舒服,是產品體驗的基本修養。」浦洋説。

從這些維度看,螢火蟲並不滿足於成為「又一款10萬級純電小車」。它想打破的是「便宜等於將就」的消費思維,用真實的體驗升級去驗證一個命題:高端,不是價格決定的,而是體驗塑造的。

從MINI那種個性表達的經典定義出發,到今天螢火蟲對「智能、情緒、平權、氛圍」這些維度的擴展,它試圖完成的除了在產品上的差異化之外,更是一次用户認知的遷移。

也正是在這種體驗升維的過程中,螢火蟲慢慢擺脫了「小車」的身份限制,成為一種全新的品類表達。

站在蔚來的「十年功」上出生

在品牌營銷中,新品牌常常意味着從零開始,但對螢火蟲來説,這種結論似乎也不成立。

它的確是一個2024年才首次公開亮相的新名字,但背后站着的是蔚來這個歷經十年高端化市場打磨的全鏈路體系——從研發架構、平臺能力、製造系統到補能網絡、服務體驗,這隻小車不是個絕對的新手,畢竟蔚來發展到現在已經超過10年,很多經驗都能得到複用。

正如金舸所説:「我是集蔚來10年研發工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説軟件能力,智能座艙的基線就是直接沿用蔚來Sky OS平臺,其中85%的代碼完全一致,我們只做最上面15%的差異化開發。」

這種繼承式創新幾乎貫穿螢火蟲從造型設計、工程架構到用户交互的每一個細節。

設計方面,由蔚來汽車首席設計師Kris操刀,全球設計團隊集體參與,既保留了蔚來一貫的精緻與剋制,又大膽嘗試面向年輕用户更具情緒價值的視覺表達;技術方面,三電系統、電驅平臺、底盤平臺、智能座艙交互等多個底層能力模塊直接接入蔚來成熟體系,也就是説它的「骨架」還是蔚來。

「我們在研發、供應鏈和製造上,是高度複用蔚來的體系資源的,不是三個品牌各搞一套,而是一開始就按照平臺化、系統化去設計。」李斌在媒體交流中補充,「比如Sky OS,我們在蔚來、樂道、螢火蟲上都會用;比如電池、電驅,團隊是共用的,只在應用層做針對性優化。」

蔚來公司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

正因為如此,螢火蟲雖然新面孔,但從第一天起就有着極高的開發自由度與執行效率。在整個產業鏈都在捲成本控制能力的背景下,它的體系協同優勢不僅節約了資金,更節省了時間——這一點對於競爭激烈、窗口期極短的智能電車市場來説,的確非常重要。

而在用户最為關心的補能體系上,螢火蟲同樣自帶光環:未來將全面接入蔚來第五代換電站,實現「可充可換可升級」的完整補能體驗。

但現實也並非完全順暢。由於歷史節點與戰略切換,螢火蟲當前尚無法使用現有蔚來三代與四代換電站,僅能在五代站上線后再全面覆蓋。這一現狀也引來不少用户的質疑:為何一個被寄予厚望的新品牌,還無法從第一天就用上換電的最大賣點?

對此,李斌給出瞭解釋,也露出了一絲無奈:「我們原本是為螢火蟲定製過一種集裝箱式的小型換電站的,但后來評估下來,如果只靠螢火蟲一款車去支撐新的網絡,商業上是不可行的,最終我們決定和蔚來五代站合流,明年一起上線。」

從規劃角度看,這是一種務實的降維打擊——不是每個品牌都能共用數百座超級充電與換電設施,也不是每個小車用户都能享受旗艦級別的補能服務

李斌也強調,「我們是可充可換可升級,充電我們體驗也非常好,蔚來是全國布充電樁最努力的公司,我們第三方樁也接近123萬根,螢火蟲的整個充電體驗已經能夠保證。」

但從現實節奏來看,當前四代站尚未大規模鋪設、五代站又未正式落地,短期內「不能換電」的螢火蟲,多少會削弱其在一線用户心中的差異化認知。

不過,從更長期視角看,螢火蟲依舊是那個「含着體系金湯匙出生」的孩子。

它能以輕資產模式享受蔚來的重運營體系,不必重新構建制造、採購、質控、研發與服務等重資本閉環;它能借助蔚來的品牌信任度進入中高端消費市場,也能通過NIO House、APP社區、車主運營體系,天然實現精準圈層滲透。

「螢火蟲的輕盈,恰恰是蔚來十年體系化能力壓強的集中體現。」李斌説。

所以,它雖是新生品牌,但絕不是新手品牌。它既不像傳統車企的「實驗室孵化」,也不同於新勢力內部創業那般摸着石頭過河。螢火蟲的起點,本身就比很多品牌的會高一些。

在中國是補位,在全球是主角

在歐洲,小車是許多豪華品牌的形象入口:MINI之於寶馬、A1之於奧迪、500e之於菲亞特,都是品牌年輕化的工具。而在中國,能承擔品牌溢價功能的小車幾乎不存在。

以MINI為例,其在歐洲年銷量近20萬輛,但在中國市場近年下滑嚴重,反映出「小車豪華」概念尚未建立完整的用户心智認同,在國內市場,用户認知的轉變往往滯后於產品創新,螢火蟲想要在中國發展,當務之急就是結局用户認知中的心理錨點。

相比之下,以歐洲為代表的全球市場,或許也是它更大的舞臺。

在這個「全球化」被頻繁提起卻常常只落實在「出口」上的時代,螢火蟲顯得不太一樣。

它不是蔚來爲了搶一個增量市場臨時拼裝的產品,也不是新能源紅利下的又一款價格誘導型工具車。它從一開始就把「全球定義」四個字寫進了基因里,這也是從全球視角反向打磨而來。

「我們給自己的題目就是幫全球用户造最好的小車。」金舸坦言,「不是看哪個市場大就衝哪個,而是先看需求,再決定打法。」

為此,螢火蟲團隊走遍17個國家、40多個城市,深訪了300多位用户——而不是隻在實驗室閉門造車。他們發現,小車的需求其實從未消失,消失的是車企對小車的認真對待。

這個市場不是沒有容量,而是被錯配的產品荒廢了太久,螢火蟲並不滿足於成為中國小車出海的又一員,它想成為全球智能小車品類的重新定義者,這或許纔是這個品牌最大的野心。

目前來看,它選擇的除了荷蘭、挪威、新加坡這些新能源成熟市場,還打算直接規劃進入16個國家——其中不少還未成為中國電動車出口的主戰場。

「我不敢説它一定銷量第一,但它一定會成為全球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小車之一。」李斌的這句非Flag式發言背后,是蔚來和螢火蟲對品牌戰略、資源複用與體系進化的長期耐心。

坦率地説,螢火蟲選擇了一條比較難的路,它試圖以一己之力為小車正名,這種路徑選擇本身,就已經不是效率優先的邏輯了,它更取決於蔚來體系對長期主義的堅守力。

市場可能不會立刻回報這樣的堅持,也不一定會為高端小車騰出足夠的增長空間。但如果説這個行業還需要一些「不那麼聰明」的品牌,那螢火蟲絕對算是其中的代表。

(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李玉鵬)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