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李書福第10個IPO:77億虧損、53億債務,吉利生態能燒出網約車新故事?

2025-05-11 07:0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科創投資研究

  2024年4月30日,吉利系旗下出行平臺曹操出行二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距其首次遞表僅一年之隔。

  12天前,中國證監會一紙備案通知書為其上市進程按下「加速鍵」,若成功登陸港股,這將是「汽車狂人」李書福資本版圖中的第10家上市公司。

  然而,這場IPO背后卻暗流洶涌:三年半累計虧損超77億元、短期債務壓頂53億元、市場份額僅4.8%位列行業第三:曹操出行的上市,更像是一場逆勢突圍的生死賭局。

  當前網約車行業正經歷「冰火兩重天」。

  滴滴以75.5%的市佔率牢牢掌控市場,而第二梯隊的T3出行、如祺出行深陷價格戰泥潭,已上市的嘀嗒出行、如祺出行股價較發行價暴跌近七成,快狗打車市值更不足3億港元。

  重資產、高負債、強監管的行業困局下,曹操出行試圖以「定製車+換電+吉利生態」破局,但其高達83%的訂單依賴聚合平臺、司機收入縮水至每公里1元的現實,讓這場資本故事充滿爭議。

  李書福能否借IPO續寫「上市神話」,還是重蹈行業破發覆轍?答案或將在未來數月揭曉。

  李書福的資本帝國:

  從造車到「上市工廠」

  自1997年吉利汽車成立以來,李書福通過「併購+分拆+孵化」的資本策略,構建了一個橫跨整車製造、出行服務、自動駕駛、低軌衞星等領域的龐大生態,旗下上市公司數量已達9家,總體估值超過6000億元,若算上未上市資產,吉利系正加速向萬億市值邁進。

  李書福的資本運作始於對沃爾沃的「蛇吞象」收購。

  2010年,吉利以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汽車,這筆交易不僅讓吉利獲得技術、品牌和國際渠道,更成為其資本擴張的跳板。

  沃爾沃於2021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獨立上市,市值一度突破250億美元,為吉利帶來超7倍的投資回報,並孵化出領克、極星等品牌。

  此后,李書福的併購版圖不斷延伸:2017年收購路特斯51%股權,2022年入股阿斯頓·馬丁7.6%,2023年與雷諾成立合資公司佈局混動市場,每一步都精準踩中產業轉型節點。

  「產融結合」是李書福的核心策略。

  通過將旗下業務分拆上市,吉利既緩解了研發投入壓力,又實現了資本增值。例如:

  極氪:2024年登陸紐交所,募資4.5億美元,主攻高端純電市場,其2023年交付量達7.2萬輛,平均訂單價33.6萬元,成為吉利新能源轉型的關鍵引擎。

  極星:2022年通過SPAC登陸納斯達克,定位高端電動車,2023年全球銷量5.4萬輛,但虧損擴大至14.6億美元,凸顯資本對技術長跑的耐心。

  億咖通:聚焦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2022年美股上市后估值38億美元,與AMD、高通合作研發車載芯片,技術反哺吉利生態。

  此外,錢江摩托漢馬科技等通過資產重組注入吉利資源,在A股實現「借殼上市」,形成「A+H+美股+歐股」的多資本市場佈局。

  李書福的資本運作不止於造車。

  2018年,吉利發射首顆低軌衞星,佈局「天地一體化」出行網絡;2021年成立沃飛長空,研發飛行汽車;2023年收購魅族手機,構建「車機互聯」生態。

  這些動作背后,是李書福對「智能電動時代」的預判:汽車將演變為「移動智能終端」,而資本是打通硬件、軟件、數據閉環的核心工具。例如,極氪與Waymo合作開發無人駕駛出租車,路特斯借電動化轉型衝刺豪華市場,均依賴上市平臺的資金支持。

  然而,過度資本化亦引發質疑。

  2022年,吉利銷量被比亞迪反超,暴露出「重資本、輕產品」的隱患;極氪、極星等高估值品牌尚未實現穩定盈利,資本市場對其「燒錢換增長」模式漸顯疲態。

  曹操出行:

  重資產模式下的「雙刃劍」

  作為李書福「新能源汽車共享生態」的關鍵拼圖,曹操出行的IPO既是吉利生態協同的試驗場,也是重資產模式風險的集中暴露。

  其成立9年累計虧損超77億元,負債率達225%,卻仍被賦予「打通造車-出行-數據閉環」的戰略使命。

  曹操出行自2015年成立起便選擇「公車公營+新能源定製車」的B2C模式,與滴滴的C2C輕資產形成差異化。截至2024年底,其自有車隊規模達6.2萬輛,其中3.4萬輛為定製換電車(楓葉80V、曹操60),每公里總成本(TCO)低至0.47元,較行業平均水平降低33%-40%。

  這種模式雖提升了服務標準化程度,但也導致剛性成本高企:2023年,車輛折舊、利息支出及司機補貼合計佔總成本的68%,同期滴滴的相應比例僅為42%。

  曹操出行的營收增長未能覆蓋重資產帶來的資金壓力。2021-2023年,其營收從71.5億元增至106.7億元,但淨虧損累計達70億元,毛利率直至2023年才轉正至5.8%。

  為快速擴大規模,曹操出行將73.2%的訂單交由高德、美團等聚合平臺導流,但代價是支付佣金6.18億元(2023年),佔銷售成本的6.1%。

  這種依賴削弱了其定價權:2024年,聚合平臺抽成比例從2.5%升至3.0%,且曹操出行在部分城市的訂單需接受「特惠價」競爭,司機端每公里收入一度低至1元,引發大規模抗議。

  重資產模式放大了運營風險。截至2023年底,曹操出行15.7%的車輛(4.82萬輛)未取得運輸證,11.1%的司機(6.5萬人)無網約車駕駛證,導致2020年以來累計被處罰175次,罰金177.87萬元。

  用户端亦面臨口碑挑戰: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平臺累計1萬余條投訴,涉及「預估價格虛低」「司機服務差」等問題,與其宣稱的「服務口碑第一」形成反差。

  儘管問題重重,李書福仍將曹操出行視為「必須打贏的戰役」。

  通過定製車消化吉利新能源產能(2023年採購車輛金額達24億元),藉助出行數據反哺自動駕駛研發,並計劃2026年推出全無人駕駛車隊,曹操出行能否借IPO輸血實現「造車-出行-技術」的生態閉環,將是吉利轉型成敗的關鍵變量。

  行業困局:

  紅海競爭與資本退潮

  網約車行業正經歷十年未遇的寒冬。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3年中國網約車市場規模2821億元,同比增長僅4.7%,較2019年17.3%的增速大幅放緩。

  市場飽和與政策收緊的雙重夾擊下,行業呈現「一超多弱」格局:滴滴以75.5%的市佔率(交通運輸部2024年1月數據)壟斷市場,T3出行、曹操出行、如祺出行等第二梯隊玩家合計份額不足15%,尾部企業加速出清。

  與此同時,全行業超七成平臺連續三年虧損,資本對「燒錢換規模」的故事逐漸失去耐心。

  供需失衡是行業盈利難的核心癥結。截至2024年3月,全國網約車駕駛員證核發量達657萬本,車輛運輸證279萬張,較2019年分別增長3.2倍和2.8倍,但同期用户規模僅從4.4億增至5.3億(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

  這意味着,司機日均接單量從2019年的23單降至2023年的14單(滴滴財報),收入縮水近四成。

  為爭奪存量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滴滴2023年推出「便宜快車」,基礎里程費降至1.5元/公里(原價2.2元),T3出行跟進「一口價」模式,曹操出行在部分城市試行「高峰時段免佣金」。

  惡性競爭下,行業平均客單價從2020年的23.6元降至2023年的18.3元,但成本剛性上漲——2023年司機社保合規率提升至84%(交通運輸部要求),單均人力成本同比增加12%,平臺毛利率普遍壓縮至個位數。

  二級市場的悲觀情緒已傳導至一級市場。2023年網約車行業融資總額48億元,較2021年巔峰期的420億元縮水88.6%(IT桔子數據)。頭部玩家中,滴滴自2021年美股退市后未獲新融資,曹操出行2021年B輪后再無股權融資記錄,T3出行2023年D輪融資遇冷,估值較預期下調30%。

  資本退潮背后是盈利模式質疑:

  滴滴:2023年雖首次實現年度盈利(淨利潤12.8億元),但主要依賴社區團購等非核心業務輸血,出行業務毛利率僅3.1%;

  嘀嗒出行:2024年上市后股價暴跌72%(截至2024年7月),其宣稱的「順風車輕資產模式」因市場規模有限(2023年營收11.7億元),難獲資本認可;

  如祺出行:Robotaxi故事未落地,2023年淨虧損率高達58%,上市半年市值蒸發68%。

  投資者更趨謹慎。2023年,某銀減持滴滴股份至2.1%(原持股20.2%),某瓴資本清倉T3出行,某杉中國退出曹操出行股東行列。

  行業融資轉向「保命錢」性質:曹操出行2023年發行10億元可轉債,年利率達7.8%;T3出行抵押車輛資產換取銀行貸款,資金成本攀升至6.5%-8%。

  監管重拳加劇行業洗牌。

  2023年7月,交通運輸部等五部門要求網約車平臺「清退不合規車輛與司機」,截至2024年4月,曹操出行、T3出行等主要平臺合規率仍低於80%(交通運輸部公示數據),面臨持續罰款風險。

  更致命的是,2024年3月發佈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聚合平臺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規定,聚合平臺需對接入的網約車企業承擔連帶責任,這意味着高德、美團等可能被迫清退中小平臺,進一步擠壓曹操出行等依賴外部流量的玩家生存空間。

  自動駕駛被視為行業突圍方向,但商業化落地遙遙無期。

  滴滴2023年自動駕駛業務投入29億元,Robotaxi測試里程超1億公里,仍無明確盈利時間表;如祺出行聯合廣汽埃安推出L4級無人駕駛出租車,單車改造成本高達48萬元,是普通網約車的6倍;曹操出行規劃的2026年全無人駕駛車隊,需年均增加研發投入5億元以上,對其現金流形成巨大壓力。

  ***

  曹操出行的IPO,本質是李書福在網約車行業「至暗時刻」的背水一戰。

  短期看,上市可緩解其51.8億元短期債務壓力,為定製車採購與換電站建設輸血;長期看,其生存邏輯需迴歸商業本質:能否在客單價18元的紅海市場中,將重資產模式下的成本降至14元以下(滴滴2023年單均成本13.7元),將是盈利的關鍵閾值。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曹操出行承載着吉利從「汽車製造商」向「出行服務商」轉型的野心。

  通過消化吉利年產能10萬輛的新能源定製車、反哺自動駕駛數據、串聯換電網絡,其成敗將檢驗「造車-出行-技術」生態閉環的可行性。

責任編輯:韋子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