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07 17:05
2024年上市公司年報全面發佈,生態環保行業各大上市公司情況如何?除齊合環保、中國水務等五家上市公司因為財年或者其他原因未披露,221家行業上市公司完成了2024年答卷,深溪諮詢(和君諮詢生態環保事業部)第一時間帶來生態環保行業的上市公司年報秀,請跟隨我們的步伐,一起來看看行業變遷,思考行業面臨的問題。
1
環保行業還在增長嗎?還有誰在增長?
2024年生態環保行業上市公司總收入6128億,相比於2023年的6192億下降了1%,各大上市公司平均營收從2023年的28億,下降到了27.7億。從營收的變化趨勢來看,行業總體呈現平穩狀態。120家企業(54%)的收入下滑,101家企業(46%)的收入增長,基本呈現對半開的形態。
從以上數據來看,非但沒有大家想象中的一片哀鴻或者大規模的收入大退步,反而還有接近一半的企業在增長。那麼,什麼樣的企業在增長?
從分佈情況來看,行業呈現有趣的現象:規模越大(百億以上),增長越難,規模越小(10億以下),增長也同樣困難,反而是中間的腰部力量,整體增長形勢較好。
其中,百億以上企業,且處於高速增長通道的分別是145億營收、37%增長率的高能環境,和126億營收、45%增長率的新晉百億企業飛南資源。此外,格林美、浙富控股、盈峰環境也有所增長,而傳統的頭部企業,例如光大環境、北控水務、首創環保、粵海投資等,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有意思的是,增長的企業全部都是民營企業,這是否意味着民營企業的春天正在到來?
高速增長的高能環境與飛南資源,均具備幾乎同樣的產業佈局特徵:以高價值的工業固危廢為核心,以循環經濟為主要模式。兩家企業的基本盤都來自於含有稀貴金屬的工業危廢,通過對危廢的深加工,提取高價值的循環金屬產品獲利。搭上了循環經濟快車,兩家企業增長速度非常亮眼,也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突破百億門檻的環保企業。但循環經濟兩頭在外、市場定價存在公允價的特徵,也讓兩家企業的盈利能力受限。高能環境的淨利潤率為3.7%,而飛南資源的淨利潤率則僅為1.3%。即便面臨如此難看的盈利能力數據,但相比於慘淡的危廢市場,高能環境與飛南資源2024年的表現已經屬於非常優秀。
對於生態環保企業而言,「增長」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分化詞,行業二元現象已經非常明顯:總有人在增長,但總還有另一半在痛苦的掙扎中。而我們要思考的是增長的邏輯和其背后的要素是什麼?他們做對了什麼?而那些所謂的「滑鐵盧」,同樣值得我們去反思,他們究竟做了哪些錯誤的選擇?
2
環保行業還在盈利嗎?賺錢究竟有多難?
從2024年年報情況來看,221家環保上市公司總淨利潤297億,平均每家淨利潤為1.35億,相比於2023年的1.78億下降了24%。行業平均淨利潤率也從2023年的6.2%,下降到了4.8%。從總體數據來看,環保行業的盈利能力確實在下降,整個行業在盈利能力方面正在面臨巨大的考驗。
盈利的環保上市公司有146家,佔比66%,虧損的有75家,佔比34%,也就是説,大約三分之一的環保企業不掙錢。看起來,這個比例很高,但全部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中,2024年2573家虧損,佔比約為32%。環保行業的整體盈利比例處於平均線,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2023年,生態環保行業的上市公司盈利佔比為72%,虧損佔比為28%,2024年的虧損佔比擴大了6個百分點,這意味着2024年有相當部分環保企業從盈利狀態轉向虧損:這一準確數據是21家,即有10%的生態環保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同時,還有8家企業成功的實現了扭虧為盈,分別是:山高環能、津膜科技、深水規院、德創環保、大千生態、力源科技、萬邦達、聚光科技。
誰最會賺錢?從絕對值上來看,2024年淨利潤最高的是首創環保,達到驚人的41億。但首創環保的扣非淨利潤僅有15.6億,高額淨利潤的背后是2024年對新加坡ECO項目處理的投資收益,因此2025年首創環保延續如此高額淨利潤的可能性很低。此外,光大環境、粵海投資、北控水務、偉明環保、海螺創業、興蓉環境等淨利潤也超過20億。基本上,營收的基數,是淨利潤絕對值的底座。
從淨利潤率的角度來看,剔除極小營業額造成的極值,淨利潤率最高的依次是世茂能源(48%)、國泰環保(43%)、偉明環保(39%)、海螺創業(34%)、金達萊(33%)。其中偉明環保、海螺創業在維繫高淨利率的同時擁有高淨利潤絕對值,屬於盈利能力中的優等生,非常不易,畢竟營收規模越大的企業,維繫高盈利能力越難。
有賺錢的大户,就會有賠錢的大户。2024年虧損最嚴重的企業,依然是幾家一直以來陷入泥潭難以拔出的老面孔。東方園林虧損38.5億佔據首位,然后依次是啟迪環境虧損30.8億,節能鐵漢虧損27.3億,雲南水務虧損21.7億,棕櫚股份虧損15.8億,海新能科虧損10.4億。虧損企業基本都具有以下特點:在行業早期瘋狂的投入生態治理類PPP項目,不顧項目實際可經營性的大量舉債,或者盲目的多元化。早期風頭有多勁,如今日子就有多慘。企業經營,現金流的可持續性永遠是第一位。
3
特徵:正視現實,符合規律
2024年上市公司百億俱樂部,一共有13家(其中,港股中國水務和齊合環保尚未披露年報,但從歷史數據來看,這兩家公司2024年規模應都在百億以上)。從2020年到2024年的五年間,百億俱樂部的企業數量一直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具體數據可以參考下圖:
其中,2021年是行業百億企業的豐收年,當年中國水務、東方園林、浙富控股、瀚藍環境等五家企業突破百億大關。但2022年,中國天楹因併購海外項目退出導致營收大幅下滑,失去百億俱樂部資格。另一家離開百億俱樂部的是一直起起伏伏的東方園林,從2017年高點的152億下滑到2020年的87億,2021年短暫再次衝過百億達到105億以后,自2022年終於無力再度支撐龐大的規模(而此前基本依靠極低毛利的廢金屬維繫體量),從此一蹶不振——此前的東方園林儘管還努力維持營收規模,但虧損額度已經非常驚人。2023年,高能環境營收突破百億;2024年,飛南資源營收突破百億。
究竟如何才能實現百億目標?這是我們為行業內企業提供戰略諮詢時被問及最多的問題。觀察上述已經實現百億目標的上市公司,我們能夠得到諸多有效的結論。我們製作了下表,供行業內企業參考:
看起來很複雜的信息,背后隱藏的真相只有一個:即使是百億企業,資源與能力同樣是有限的。所有百億企業基本都呈現出一個超級強大的業務,甚至可以成為代言符號存在。例如談到光大環境必然是垃圾焚燒,談到首創北控必然是水務業務。沒有任何一家百億企業,能夠在多個細分領域內成為超級強者,最多能夠實現一超多強的格局,且這些看似強大的業務,與對應的龍頭企業(一超)相比,其規模遠遠不如,且基本沒有任何希望成為另一個「超級業務」——儘管這些企業在制定戰略、提出目標的時候都信心滿滿,都認為只要經過下一個五年戰略周期,其孵化的「強」或者「輔」的業務,就會成為另一個增長極,成為另一個「超」的存在。
但這並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那103家營收規模不到10億的企業,處於營收剛上規模的尷尬地位,但制定起戰略來都毫不猶豫的做着「N超」的美夢。為何營收低於10億的環保上市公司,增長最難?易主最多?改名最盛?本質上都是某些企業在超越自我能力的瘋狂擴張,沒有任何遵守行業規律、尊重競爭格局的敬畏心。
百億企業難調頭,但資源雄厚,出了問題能兜住,更何況打造多強是可能的——做不成超級業務,最后增添了強有力的「補充」業務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十億企業好調頭,但是做了錯誤的選擇,恐怕並沒有調頭的機會。
4
環保行業究竟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在很多人看來,生態環保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應收款的問題。早在2021年,我們開始提醒行業內諸多企業,做好現金統籌,警惕應收賬款。不少龍頭企業就是在那時候開始與我們探討應收款問題,思考並提出應對舉措。2024年,生態環保行業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及票據總額達到3466億,相比於2023年的3232億增加了7.2%,絕對值是234億。生態環保行業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佔據營收的比例,2024年達到56.6%,相比於2023年的52.2%升高了4.4%,應收賬款的壓力依然巨大。
但我們認為,應收賬款的問題是短期的。在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明確的提及該類問題,以及在政府的經營意識越來越強的情況下,應收賬款的問題得到解決就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了,但是我們很難判斷究竟在多長時間內,該問題能夠獲得解決。我們一直倡導:對我們的政府,要有信心。但就企業經營而言,嚴格的風險控制與現金流籌劃,永遠是基本工作。
那麼,環保行業面臨的核心問題究竟是什麼?基於對生態環保行業的多年觀察,我們提出來以下幾點供行業內企業參考:
第一,同質化競爭異常激烈,幾乎所有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與競爭對手相比差異均很小,且企業在技術能力、組織能力等方面的投入意願不強、資金不足,導致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嚴重不足。由於我國環保市場前半程資金驅動的特徵明顯,頭部企業的主要競爭優勢集中在資金成本、政府關係等層面,業務上規模化擴張、快速搶佔市場為核心,且「關係營銷」層層傳遞,導致國內整個環保產業供應鏈能力水平與威立雅、蘇伊士等國際強者存在明顯的差距,幾乎所有的頭部企業的產品與服務都不具備強競爭能力,尤其在水務等傳統領域。
第二,意識形態維持在傳統「市政」領域,維持在「供給」思維,沒有任何創新意識,沒有任何「客户」思維,因項目的長周期和保障性,沒有任何走出舒適區的強烈動力。環保項目,尤其主力的水固等領域,前期項目獲取主要依賴於關係及資金,項目一旦獲取,經營期往往能夠達到數十年。在這種大環境下,環保企業對客户的問題的思考深度往往嚴重不足,對客户價值的深度挖掘更加難以深入,項目一旦落地,客户重新選擇的可能性很低,企業與客户之間的關係也變得微妙。加上大量環保企業屬於從「市政」業務平移而來,自我認知上,也把自己定位為「類政府」,很少主動以市場化的思維模式,去探索如何幫助客户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反而更多的通過與客户的不斷博弈,企圖通過利用客户「不專業」的不對等條件,創造自身的更大利益。甚至連基本的客户思維都缺乏,從來沒有把客户當做「客户」去看待、去思考。例如供水水司,所有動作導向都是壓成本、調水價、搞定政府關係,對於龐大的天然的C端用户,缺乏研究與挖掘。
第三,對技術的投入與重視程度嚴重不足,導致技術對行業的驅動力和影響力過於弱化。生態環保企業的財報反饋,看似大家在科技方面開始重視,並不斷提升研發投入(2024年,整個行業表面研發投入在3%左右),實際則是大量企業以技改替代科研,技術投入不是「硬科技」而成爲了財務遊戲。最終,無論是基礎業務的技術創新,還是整個社會面臨的智能化、數字化變革,生態環保行業都遠遠落后於其他行業。舉國科技層面,在交通領域有高鐵、大飛機,在電子領域有不斷突破的芯片,在能源領域有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在汽車領域有彎道超車的新能源汽車,人形機器人、AI等也在全球佔有重要地位。即使是諸多傳統的領域,科技也在不斷突破,例如煤炭領域的煤制油、化工領域的精細化工國產替代等等。而生態環保行業,以每年GDP總額的約1.5%強度投入下,是否取得了相應的成就?是否存在某項技術領先於全球,或者為行業帶來了深度的變化?很顯然,我們在科技成果進步方面,距離支柱產業的定位還有明顯的差距。
第四,因長周期項目的保障性而誤以為能躺平,甚至忽略長周期項目的到期問題近在眼前,完全沒有任何風險意識。我國早期的環保項目,以BOT或者特許經營模式出現,較早的在2000到2005年之間,集中在2010到2020年之間。由於不同細分領域特徵,各自獲得的經營周期不盡相同,短的在十幾年,通常在20到30年,基本都屬於長周期項目,一旦獲取,幾十年內「衣食無憂」,也因此對客户的服務意識、開拓意識等嚴重不足。但十五五已經到來,十五五末期的2030年,將有一大批早期的環保項目經營到期,並在隨后的五到十年內,會有更多的項目面臨到期問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項目到期后地方政府收回的動力無比強勁,現在風光無限的環保企業,到時候項目數量將面臨大幅減少的困境。這一問題如果不能獲得行業內各大企業的重視,及早考慮如何提升競爭力、提升客户粘性,恐怕在不久的將來,行業將面臨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五,國際化準備嚴重不足,國內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呈現飽和趨勢后,很難快速實現國際化突破。我國環保市場整體蓬勃發展基本集中在過去的十五年間,國內龐大的市場足夠行業內企業做到相當的規模,且過去的環保行業基本處於持續的上升期,因此生態環保行業內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普遍較差。相比於汽車、電子、金融、快消品等近年來在國際舞臺佔有重要地位的行業,環保行業的國際化程度遠遠不足。同樣面臨國內市場內卷嚴重、規模難以維持,建築、建材等傳統行業的國際化決心與行動,遠遠強於環保行業。近年來,國內環保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並開始佈局,尤其固廢領域內的企業,在行業明顯見頂的情況下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但行業內的國際化人才隊伍打造、國際化的管理能力建設、境外項目的落地實操等諸多要素建立,並非短期就能見效,而國內市場見頂卻絲毫不等人。
上述問題,比起應收賬款的問題,我們認為要嚴重的多。應收賬款可以控制、可以等待政府及社會信用問題的解決,思想意識層面的薄弱、技術力量的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不足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問題,是整個行業面臨的更深層次的問題,一兩個企業的努力無法改變現狀,所有人的警醒才能夠保持行業的長青。
因此,我們也呼籲生態環保行業的企業家們,除去眼前的應收款之痛,多花一點時間和精力來應對行業真正的底層問題,實現整個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讓中國的環保產業能夠在全球範圍之內具有更加強大的競爭力。
來源:和君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