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夜讀 | 時隔五年再觸發!港元觸強方兑換保證,意味着什麼?

2025-05-06 23:55

香港金管局發言人表示,港元在3日早上紐約交易時段觸發聯繫匯率機制下7.75港元兑1美元的強方兑換保證。這是自2020年10月28日以來,強方兑換保證首次被觸發。

圖片


港金管局繼續大規模賣出本幣並買入美元,以捍衞聯繫匯率制度。

香港金管局公開數據顯示,已創紀錄地賣出605億港元,防止匯率升破交易區間強方。這不包括此前金管局自上周五以來累計賣出的561億港元。

隨着美元持續走弱並且有跡象顯示美國有望與主要貿易伙伴達成協議,亞洲貨幣近日普遍走強。本季度港元兑美元已升值0.4%,周一觸及7.75-7.85交易區間的強方兑換保證水平。

強方兑換保證的核心機制解析

定義與運作原理-7.75港元兑1美元的匯率保護線設計邏輯

港元強方兑換保證是香港聯繫匯率制度的核心設計之一,設定於7.75港元兑1美元的匯率上限。這一機制誕生於2005年聯匯制度優化時,旨在應對美元疲軟時期資本湧入導致的港元升值壓力。其設計邏輯包含三重考量:

● 對稱性穩定:與弱方保證7.85形成雙向防線,構成7.75-7.85的「匯率走廊」,通過明確邊界消除市場單邊投機預期。
● 歷史經驗驅動:1983年聯匯制度建立初期僅設弱方保證,但2003年后中國經濟崛起引發資金持續流入,迫使金管局增設強方保證以應對升值壓力。
● 自動調節導向:當港元需求激增推高匯率至7.75時,觸發金管局被動干預,通過市場操作恢復平衡,避免行政手段扭曲市場。

貨幣發行局制度的全額背書機制

香港的貨幣發行局制度要求港元貨幣基礎必須由等值美元資產100%支持,這是強方兑換保證得以運行的基礎。具體表現為:
● 美元資產儲備:金管局持有的外匯儲備(主要為美國國債等高流動性資產)需完全覆蓋港元貨幣基礎,2025年5月干預時單日購入60億美元即基於此要求。
● 剛性兑換承諾:銀行可隨時按7.75匯率向金管局賣出港元換取美元,這種「超級兑換店」模式確保市場對港元穩定性的絕對信任。

金管局的干預手段與技術細節

當港元觸及強方保證時,金管局的操作具有以下特徵:

● 被動性干預:僅響應銀行兑換需求,不主動設定干預規模。2025年5月3日的465.39億港元注資即為市場實際需求的反映。
● 流動性注入:通過賣出港元買入美元,直接增加銀行體系總結余,形成「放水」效應。
● 透明化操作:干預通過紐約交易時段完成,確保全球市場同步接收信號,避免時差導致的套利空間。

自動利率調節機制-總結余與利率的反向關係

貨幣基礎中的總結余(銀行在金管局的清算賬户余額)是利率調節的核心變量:
● 傳導路徑:總結余增加→銀行間流動性充裕→同業拆息(HIBOR)下行。2025年5月注資后,1個月HIBOR從4.47%降至3.98%,印證該機制有效性。
● 歷史對比:2018年總結余低於1000億港元時,1個月HIBOR飆升至2%,而2025年總結余增至913億港元后利率壓力顯著緩解。

資金流入的利率傳導鏈條

強方保證觸發后的利率調節呈現多環節聯動:

1. 套利驅動:港美息差收窄(如美聯儲2025年降息預期)吸引套利資金買入港元資產,推高匯率至7.75。
2. 干預啟動:金管局賣出港元后,銀行體系總結余增加,直接壓低短期利率。
3. 市場反饋:低利率環境刺激港股估值修復,2025年5月恆生科技指數單周上漲4.64%,形成「資金流入→利率降→股市漲」的正循環。

制度設計的精妙性

該機制通過三個層面確保穩定性:

● 自我強化:利率下降削弱港元吸引力,自動抑制進一步升值,減少干預壓力。
● 風險隔離:外匯儲備全額背書杜絕擠兑風險,2020-2025年間3835億港元干預規模未引發儲備充足性質疑。
● 動態平衡:2025年5月連續三次注資(累計1166億港元)顯示機制可應對持續性資本流入。

2025年強方兑換保證觸發的直接動因

核心是美元疲軟,五一期間,美元並不是只去了香港,而是跑去了幾乎整個亞太地區,導致亞太地區的貨幣,全面升值。

像臺幣匯率升值也引發了一定的金融風險。新臺幣這兩天一升值,導致保險公司持有的美元債,直接浮虧8個點以上。中國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稱,在新臺幣兑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后,周一大量民眾湧入銀行換匯,導致多家銀行系統出現堵塞或迴應迟緩等情形。

美元疲軟與亞洲貨幣協同升值

同期國際貨幣市場呈現結構性變化:美元指數跌至99.6的年內低點,而離岸人民幣突破7.19關口,新臺幣兩日累計升值超8%,形成亞洲貨幣集體走強格局。這種聯動源於:

● 貿易鏈重構:特朗普政府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税的政策導致沃爾瑪等零售商恢復中國供應商訂單,中國6月出口同比升至8.6%,推升人民幣匯率並帶動區域貨幣升值預期;
● 資產配置轉移:美元信用削弱促使全球資本增配亞洲資產,2025年5月香港銀行體系美元存款佔比下降2.3個百分點,同期港元存款增長4.1%;
● 技術性共振:當人民幣兑美元升值1%時,港元匯率平均跟漲0.78%,形成"人民幣-港元升值走廊"。

港元市場供需失衡

港股投資需求激增與港元流動性虹吸效應

本月港元強方兑換保證觸發,直接源於港股市場資金流入的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恆生指數在5月2號單日漲幅達1.74%,而南向資金單日淨流入更創下296億港元的歷史新高,推動港股通成交額佔港交所主板比例攀升至33.7%。

這種資本湧入形成三重機制:

● 估值窪地效應:恆指PE僅9.7倍接近歷史低位,科技股如騰訊、阿里巴巴獲南向資金單月增持734.6億港元,佔整體流入的31%;
● 跨境套利通道:滬深港通機制下,內地險資與私募通過港股通大舉配置高股息藍籌與科技龍頭,2025年前四個月南向累計流入達3,755億港元,日均81.6億港元較2024年增長135%;
● 流動性傳導鏈:股票認購需兑換港元結算,直接推高港元需求,香港金管局發言人明確表示"股票投資相關的港元需求增加是匯率走強主因"。

政策與外部環境聯動

美聯儲降息預期與套利交易逆轉

市場對美聯儲2025年降息的預期發生根本性轉變。CME FedWatch工具顯示,6月降息概率從60%驟降至40%,但全年仍預期降息75-100基點。這種政策預期引發兩大港元升值動力:

●息差收窄:港美1年期HIBOR-LIBOR利差從2024年90基點縮至2025年5月的32基點,套息交易平倉導致60億美元資金迴流港元資產;
● 負債成本優化:香港銀行業平均存貸利差擴大至2.18%,刺激企業發行港元債券(2025年Q1發行量同比增47%),進一步增加港元需求。

地緣政治緩和與風險偏好修復

2025年初國際局勢出現關鍵轉折:

● 巴以臨時停火:1月15日達成的分階段停火協議降低中東風險溢價,MSCI新興市場指數波動率從25.6降至18.3,推動130億美元資金迴流亞洲市場;
● 中美經貿試探:5月2日商務部證實美方"多次主動傳遞談判意願",市場對關税回撤的預期使恆生科技指數單周上漲5.2%;
● 區域協同增強:東盟六國2025年預期經濟增長4.7%,形成"亞洲經濟安全島"效應,港元作為區域流動性載體需求上升。

干預數據的實證支撐

2025年5月3日金管局干預規模達465.39億港元,銀行體系總結余將從490億港元增至913億港元。歷史對比顯示,此次觸發與2020年有三點差異:
1. 資本結構:2020年以避險資金為主,2025年則伴隨實體投資(港股IPO募資額同比增82%);
2. 利率傳導:當前總結余處於歷史低位,干預對HIBOR的壓制效果更顯著,1個月HIBOR在干預后次日即下降49基點;
3. 政策協同:與內地央行的人民幣流動性支持協議形成雙重緩衝,外匯儲備對貨幣基礎覆蓋率從2020年150%提升至170%。

對香港經濟的結構性影響評估

金融市場反饋

港股估值修復邏輯與資本配置重構

2025年5月港元強方兑換保證的觸發,標誌着國際資本對香港金融市場的信心重構。恆生指數市盈率(PE)跌至9.7倍的歷史低位,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水平,形成顯著的「估值窪地」效應。這一現象引發了兩類資本的同步湧入:
● 南向資金主導的估值修復:2025年1-4月,南向資金淨流入突破1900億港元,創歷史新高,其中高股息藍籌股(如中移動、匯豐控股)和科技龍頭(騰訊、美團)分別佔據淨流入的42%和38%。資金偏好呈現「啞鈴型」特徵——高股息資產提供防禦性,而科技成長股則承擔彈性收益。
● 國際資本的策略調整:外資機構在強方保證觸發后加速增持港股,國際中介持倉中科技板塊佔比從2024年的28%升至2025年4月的34%。值得注意的是,外資對AI產業鏈的配置呈現差異化:中上游環節(如中芯國際)獲外資集中加倉,而南下資金更偏好應用端(如快手、商湯)。

市場結構性變化的三重驅動

1. 流動性溢價重估:金管局465億港元干預后,銀行體系總結余增至913億港元,1個月HIBOR下降49基點至3.98%,低利率環境推動恆生科技指數單周上漲4.64%,騰訊等龍頭股獲單日超50億港元淨買入。
2. 政策套利窗口:美聯儲降息預期下港美息差收窄至32基點,對衝基金平倉空頭頭寸,恆指期貨未平倉合約激增12%。
3. 離岸市場功能強化:2025年港股IPO募資額達187億港元,全球排名第五,美的集團、順豐控股等企業選擇港股二次上市,利用香港的國際融資平臺規避地緣風險。

補充:香港聯匯制度的歷史與經濟邏輯

1. 制度起源與演變

1983年聯匯制度建立的背景(應對港元危機)

香港聯繫匯率制度(LERS)的誕生源於1983年9月的港元危機。當時受中英談判引發的政治不確定性影響,港元在兩天內暴跌13%,匯率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歷史低點,市場出現擠兑美元和搶購商品的恐慌性行為。為恢復貨幣信用,港英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緊急實施聯匯制,將港元固定在7.8:1的匯率與美元掛鉤,並通過貨幣發行局制度確保每1港元發行都有等值美元儲備支持。

這一制度設計包含三大核心機制:
● 負債證明書機制:發鈔銀行需向外匯基金繳納美元換取發鈔權,形成100%外匯儲備背書;
● 自動調節功能:資金流入流出通過銀行體系總結余變動自動調節利率,而非匯率;
● 雙重市場結構:發鈔銀行與外匯基金間按固定匯率交易,公開市場匯率允許有限浮動。

該制度成功遏制了惡性通脹,1984年香港通脹率從雙位數回落至5.7%,貿易逆差轉為順差。
2005年優化措施:引入雙向兑換保證(7.75-7.85區間)

2005年5月18日的制度升級是對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暴露缺陷的修正。當時國際炒家同時攻擊匯市、股市和期市,香港金管局被迫動用1180億港元外匯儲備干預市場。改革主要包含:
● 對稱性區間:將弱方保證從7.8調整至7.85,新增7.75的強方保證,形成±0.64%的波動區間;
● 干預規則透明化:明確金管局在區間邊界必須無限制買賣港元,消除市場對政策隨意性的擔憂;
● 利率平滑操作:允許在區間內進行流動性管理,減少HIBOR的劇烈波動。

此次優化使香港成功抵禦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8-2009年港元匯率始終穩定在7.75-7.85區間內。截至2025年,強方兑換共觸發4次,弱方觸發12次,顯示制度對雙向壓力的調節能力。

2. 經濟必要性分析

開放型經濟體的匯率穩定需求(貿易與資本流動依賴)

香港作為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2024年貿易依存度高達300%,遠超新加坡的220%和瑞士的120%。聯匯制通過錨定美元帶來三重收益:
● 降低交易成本:香港企業外幣融資成本較浮動匯率制國家低1.5-2個百分點;
● 促進金融業發展:2024年金融業佔GDP比重達23%,跨境貸款中美元佔比達82%;
● 穩定轉口貿易:內地經港轉口貨物中美元計價佔比長期維持在68%-75%。

但該制度也導致經濟結構扭曲。2024年香港房地產佔GDP比重達12.4%,較1997年上升5.2個百分點,反映對利率不敏感行業的過度擴張。

與美元掛鉤的利弊權衡: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 vs 降低外匯風險

聯匯制的核心矛盾體現在"三元悖論"下的政策選擇:
● 利率被動性:2022-2023年美聯儲加息525個基點時,香港1個月HIBOR從0.5%飆升至5.25%,導致樓市成交量萎縮42%;
● 輸入型通脹:2021年美國量化寬松期間,香港CPI同比漲幅達3.8%,高於新加坡的2.4%;
● 經濟周期錯配:2024年香港與內地經濟周期相關性達0.72,而與美國降至0.35,導致貨幣政策與實體經濟需求脱節。

儘管如此,制度仍展現適應性優勢。2025年強方保證觸發時,香港外匯儲備達4131億美元,對貨幣基礎覆蓋率達170%,且與內地央行建立人民幣流動性支持協議,形成雙重保障。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指出,聯匯制"已成為香港經濟DNA的一部分",其穩定性收益仍遠超調整成本。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