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白電三巨頭一季度業績比拼:從出海到B端,轉型路徑顯分野

2025-05-01 20:46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盧曉 北京報道

作為家電行業中營收和估值排名前三的企業,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這三大白電巨頭的成績單一直是外界觀察家電行業走向的風向標。

4月29日,美的集團和海爾智家相繼發佈今年一季報,格力電器則早在4月27日就已公佈。從數據來看,白電三巨頭今年一季度的收入和歸母淨利潤都實現了同比兩位數增長的「開門紅」,而隱藏在這些增長數據背后的,是他們在家電主業、出海、多元化等戰場上的不同選擇。

4月30日,白電三巨頭的股價都以下跌收盤。其中,美的集團跌0.78%至73.62元,總市值5462億元;海爾智家跌1%至24.79元,總市值2326億元;格力電器跌1.53%至45.56元,總市值2552億元。

業績大比拼

今年一季度,美的集團1278億元的收入依然規模最大,是海爾智家同期收入的1.6倍,是格力電器的3倍。

從歸母淨利潤來對比,美的集團也以124億元排名第一,格力這項指標約為59億元,比海爾智家高出4億元左右。但在盈利能力這個維度,三巨頭的座次又有所變化,當期格力電器歸母淨利潤率為14.2%,美的集團接近10%,海爾智家則近7%。

有業內人士在跟《華夏時報》記者交流時認為,格力電器在毛利率較低的海外市場涉足較少,是它持續高盈利的原因之一。

據2024年財報,格力電器外銷收入去年約有282億元,同比增長13%左右,約佔其當期收入的15%。而另外兩家企業中,海爾智家當期海外市場的收入佔比達到50%,美的集團去年海外收入佔比達到了41%。

而從毛利率來看,去年格力電器外銷業務毛利率為24%,比內銷低了約10個百分點,海爾智家海外業務毛利率為25.4%,比國內低了約4.4個百分點,不過美的集團海外業務毛利率為26.82%,比國內業務微高0.68個百分點。

需要提及的是,與格力電器不同,海爾和美的都曾在海外掀起大規模併購,他們各自最大的一項公開併購都發生在2016年,海爾智家以約56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的GE家電以及美的集團37億歐元收購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4月30日,記者還從美的集團方面瞭解到,其已在當地時間4月29日順利完成對歐洲廚電廠商Teka集團的收購(除Teka俄羅斯子公司)。

空調拼座次背后

除了海外市場,上述業內人士在跟記者交流時還認為,更「依賴」空調也是格力電器盈利能力更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格力在空調成本端有競爭優勢,除了體量規模大,還能通過套期保值等手段讓原材料價格平穩波動,此外在價值鏈方面,格力的品牌溢價也更高。」

在這背后,智能家居業務依然是白電三巨頭的最大收入來源,而空調在其中舉足輕重。

伴隨着今年一季度白電三巨頭收入和利潤雙增,GfK中國客户成功事業部家電研究負責人王宏吉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據GfK中怡康數據,2025年一季度,空調市場零售量同比增長0.22%,零售額同比增長5.22%,空調市場呈現淡季不淡,量額雙漲的態勢。他認為,這一方面得益於國家「以舊換新」政策的拉動,另一方面得益於中高端產品結構提升推動。

而回看去年,格力電器去年包括空調在內的消費電器業務收入約1486億元,同比下降4.29%,佔總收入的78.54%,這釋放出空調行業去年並不景氣的信號。奧維雲網(AVC)大家電事業部副總經理楊超告訴記者,不同於2023年空調行業整體向好,去年空調市場壓力較大,特別是上半年的5月、6月包括價格激進的618大促都出現了兩位數下滑,「如果不是去年下半年國補拉動市場增長,空調行業全年表現會更弱。」他認為,這背后除了與空調增量市場高度關聯的房地產市場近年來持續疲軟外,華南、華東等核心地區在去年銷售旺季的天氣也不像往年同期般高熱。

美的集團在2024年報中也不再單獨列出暖通空調業務的收入,僅顯示智能家居業務佔據總收入66.2%。但其去年半年報中,暖通空調業務佔據它當期收入的46.7%。不同於另外兩家白電巨頭,海爾智家去年約490億元的空調收入只佔據總收入的17%,冰箱和洗衣機則合計佔據了它總收入的五成。

需要提及的是,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在2024年年報中對「家用空調」市場第一的各執一詞,已成為空調市場眼下持續激烈競爭的縮影。而對於今年空調行業的走向,王宏吉認為,展望全年預計2025年空調市場將實現穩健增長,內需受益於「以舊換新」政策增長的確定性較高,外需面臨關税等不確定因素,預計外需將承壓。楊超則認為,今年一季度空調行業壓力依然較大,他預計目前全渠道空調庫存大約有5000萬台,「雖然今年還有國補政策激發空調消費市場,但其中新增需求的貢獻有限,更多消費者是將消費節奏前置,提前透支需求。」

集體發力B端市場

雖然家電業務依然佔據大盤收入,但進入存量市場多年。白電巨頭們也早已集體向B端市場發力,尋找新的增長點。

美的集團披露,今年一季度,其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收入111億元,同比增長45%;智能建築科技收入99億元同比增長20%;機器人與自動化也同比增長9%達73億元,這三項收入已合計佔據其當期總收入的22%。此外,美的集團方面還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其旗下身處智慧物流領域的安得智聯,今年將計劃分拆至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而從2024年財報來看,美的集團去年包括新能源、工業技術、機器人等在內的B端業務收入首次突破千億,佔比達25.7%。此外,美的旗下還擁有科陸電子合康新能萬東醫療、美智光電等上市公司,涉足新能源、醫療、照明等領域。

海爾智家和格力電器今年一季報都沒有披露B端業務的收入情況。去年海爾智家的裝備部品及渠道綜合服務業務,收入324億元,約佔總收入的11.3%。去年10月其還完成了對開利商用製冷業務的收購。需要提及的是,如果上升到海爾集團來觀察,其旗下除了海爾智家,還擁有海爾生物盈康生命上海萊士雷神科技、眾淼控股、新時達等上市公司,涉及生物、醫療、機器人等多個領域。

格力電器的多元化最引發外界關注。財報顯示,去年其工業製品及綠色能源、智能裝備等B端業務收入佔比接近10%。據記者觀察,格力此前還已控股其上游從事製冷元器件等業務的盾安環境。此外,其還分別入股了供應商海立股份新疆眾和,並是從事半導體業務的聞泰科技的第八大股東。

事實上,今年格力電器也頻頻釋放出多元化提速的信號。除了將4月22日舉行的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開地點從公司總部變更為珠海電子元器件有限公司外,今年4月格力電器總工程師鍾成堡還對《華夏時報》等媒體記者介紹,去年在新能源汽車壓鑄一體化加工這個機牀的細分賽道,格力電器共拿到13台訂單,格力的機牀業務也已在對接人形機器人這一新興市場。他當時表示,格力電器2023年的2000億元營收中,大約有500億元都來自B端市場。

對於家電企業向B端市場的轉型,周爰諮詢合夥人楊思亮對記者表示,眼下挖掘家電C端市場的增量難度變大,但B端市場還有不小的增量空間,同時B端渠道利潤空間也遠高於C端,但他同時認為,B端市場對於品牌地位和影響以及產品溢價能力等要求並不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