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深度還原達闥困局:融資54億估值一度超宇樹,為何裁員過半、發不出工資?

2025-04-29 10:22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張雅婷

編輯|楊錦

人形機器人,一面繁榮,一面落寞。

宇樹上春晚「轉手絹」,天工、松延動力等衝過馬拉松終點線之時,也有這樣一家機器人公司在「黎明時分」陷入泥淖。

獨角獸達闥科技,估值一度超200億、投資方包括軟銀、上海國盛、珠海國資等頂級資本,陷入破產欠薪風波。

有去年離職的達闥員工告訴搜狐科技,「離職就是因為公司發不出工資,去年5、6月走的員工工資都還沒發呢。」企查查信息顯示,達闥被執行總金額達到4316.4萬元,黃曉慶也被法院列為限制消費人。

今年已經62歲的創始人黃曉慶,並沒有放棄。4月22日,他衣着深藍色西裝,現身一場達闥與國華的合作溝通會,表示要先要考慮企業發展,再解決欠薪問題。「員工可以等一下,也不至於出問題。」

達闥的困境,也揭開了這個火熱行業的殘酷一角——企業普遍不能自身造血,能否活下去嚴重依賴於投資方。

「在這個市場上,足夠卷才能活下去。」有機器人行業人士告訴搜狐科技,想拉到好的投資和融資,你需要拍出足夠好的demo,這依賴於企業要有好的算法解決方案,而非只是簡單做硬件的供應商整合。

還有從業者告訴搜狐科技,達闥的產品大多是外採外包,融這麼多錢不知道燒到哪兒去了。

估值一度比宇樹還高

兩個月前,有機器人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在與搜狐科技交流時感嘆道,「賽道一熱,就有人亂放衞星,曾立志要讓機器人今年進入家庭的企業,現在已經快掛了。」

或許是巧合,達闥的目標恰好是,到2025年讓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個家庭保姆機器人。

達闥明顯過於激進的願望未能如願實現,公司自身也進入了「苟延殘喘」的階段。有報道稱,在位於上海的達闥智能機器人產業基地,早已人去樓空。達闥也被曝出有意向賣出位於廣州的辦公樓,並且水電費已停繳。

搜狐科技近日走訪達闥北京研發中心發現,現場只有容納五六十人的區域,在工位辦公的員工僅有10人左右。

達闥北京研發中心 ,圖片來源:搜狐科技

黃曉慶則迴應稱,達闥鼎盛時期有800多名員工,現在還剩300人左右。「上海的員工確實現在比較少,因為上海的項目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如果你到北京、成都、天津,會發現不是人去樓空。」

達闥有過輝煌的歷史,尤其是在資本層面。投資人月月(化名)向搜狐科技回憶稱,「三年前曾接觸過達闥,人家那時候都瞧不上我們,他們也不是什麼錢都拿,還要看機構背景,我們太小了。」

這與創始人的履歷光環離不開關係。黃曉慶是通信行業老兵,他19歲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加入貝爾實驗室,1995年與陸弘亮、吳鷹等創立UT斯達康並擔任公司CTO。2007年,黃曉慶回國擔任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一職。

達闥在2015年底剛成立就拿下了軟銀、富士康等投資的3000萬美元,而宇樹2016年8月成立僅拿到了來自個人的200萬元。

兩家公司成立時間相差不過幾個月,宇樹目前估值仍不高於100億元。達闥23年C輪融資后,估值就超過了200億元,一舉成爲了當時國內估值最高的機器人獨角獸企業。

然而,宇樹科技產品獲得馬斯克、黃仁勛等頂尖科技巨頭創始人的認可時,達闥的技術產品卻飽為外界詬病。

「達闥做出的硬件本體不能讓投資人滿意,在C輪之后就瀕臨倒閉了。」有機器人行業從業者向搜狐科技吐槽,達闥最開始不是專門做人形機器人,后來賽道火了之后纔開始做。

事實上,儘管從創立之初就瞄準了「雲端機器人」這一頗具科幻色彩的領域,但2019年其遞交的招股書顯示,銷售通信設備和賣雲AI解決方案為其帶來90%以上的收入。

達闥自己也表示,做機器人本體也是「逼不得已」的選擇。達闥當時希望讓機器人大腦「上雲」,成為雲端機器人時代的運營商。2019年前后,達闥纔開始佈局人形機器人本體,但推出的Ginger1、Ginger2、小紫XR4等產品並未掀起水花。

有行業人士向搜狐科技吐槽稱,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達闥訂單大多是外採外包的,不知道錢都燒哪里去了。

「某地領導説要給我30億,最后只投了3.5億」

這家累計融資金額超54億元的機器人獨角獸,陷入危機的直接原因是融資沒能跟上。

自完成C輪融資以來,達闥尚未開展新一輪融資。黃曉慶向搜狐科技表示,2023年以來,國內融資環境太惡劣,海外資本在退出,民營資本也乏力。

「某地方領導人説要給我30億,但現在只投了多少?3.5億。」黃曉慶吐槽,國內的資本沒有耐心,不推崇估值過高的公司。

「美國的VC喜歡培養冠軍,而中國的喜歡佔便宜。Figure AI只成立了兩年,一次性融資6.75億美元,比我們十年的融資還多。」

而投資人月月對達闥如今陷入困境,並沒有感到意外。她在22年接觸達闥這個項目的時候,就感覺隱患很大。

「你把創始人代入萬曆皇帝就明白了,公司高管拉幫結派搞內鬥現象很嚴重。一個創業公司把注意力都放在辦公室政治上面,也就別指望能有啥作爲了。」

她向搜狐科技坦言,從FA賺錢的角度,當年確實是好項目。但是從投資角度來説,跑不掉那就是個坑。

事實上,機器人賽道近兩年在資本層面可以説非常火熱。不過與達闥這樣成立雖早、但並沒有技術優勢的企業相比,投資創業公司顯然「更划算」。

據IT桔子統計,去年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共發生了56起融資事件,總金額超過50億元,不過天使輪和A輪融資的公司數量佔比較大,分別為48%和36%。

黃曉慶曾透露,現在某明星機器人公司,資本在2024年初參投時,它的估值只有20億元,而達闥那個時候的估值已經高達170億元。

整個行業面臨技術路線轉折,強化學習、端到端等新一代AI算法的出現,讓人形機器人表現取得較大進步,也為部分公司的彎道超車帶來了新機會。

有業內人士表示,達闥推出的雙足機器人在功能多樣性、運動態勢和用户體驗上與競品相比存在差距,並且雲端大腦和柔性關節的實際應用效果也未能得到認可。

人形機器人依賴「融資」,要足夠卷才能活下去

達闥的倒下,也證明了市場的殘酷性。

從行業來看,由於尚處於技術發展早期階段,人形機器人企業普遍仍在虧損,企業經營依賴於投資方。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最新財報顯示,其去年虧損11.6億元,五年累計虧超50億元,人形機器人去年只賣出了10台。智元合夥人姚卯青坦言,現在盈利確實有點挑戰,仍處於一個重研發投入的階段。

在行業處於絕對領先的宇樹,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宇樹科技的早期投資人趙楠透露,自2020年以來,宇樹的財務報表每年都保持盈利狀態。

不過,宇樹的盈利,是基於王興興本人對硬件成本的把控、宇樹在人形機器人的長期佈局以及更大的銷量規模帶來的。

某機器人創業公司創始人曾向搜狐科技透露,王興興特別懂硬件,內部供應鏈老大給他匯報的時候,他一眼能看出來哪塊有問題,哪部分成本能壓得更低。

有機器人行業從業者表示,現在大部分機器人公司都是在燒投資。「大家先做出硬件達到量產,然后去拍demo、拍視頻給投資方看,投資方看完之后決定是否投資,然后一直循環往復。」

在硬件本體層面,投資人關注的是,機器人本體的運動能力,包括關節電機的控制能力,還有自由度等,以及能否達到量產節點。

搜狐科技瞭解到,目前國內機器人工業供應鏈能力已經足夠強大,大部分企業做硬件本體更多是做供應鏈整合,當然達到所有零件全自研的(芯片和攝像頭除外),基本還是隻有宇樹和智元。

比如,電機和減速器是用來組成每個關節的核心結構,這是兩個人形機器人中最基礎的單元,做這個的供應鏈公司非常多。人形機器人企業更多相當於產品經理的角色,基於這些基礎來設計機器人的結構。

而在算法開發方面,企業需要用自己的機器人本體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另外探索讓人形機器人在一個場景區域完成任務。有業內人士告訴搜狐科技,「在這個時代下能夠活下來的這些企業,其實核心還是要在算法的開發上,而不是在硬件的供應商整合。」

這也意味着,對於達闥這樣的企業來説,做出一個機器人並不困難,但要擁有更好的運動表現能力,還是需要下不少功夫,尤其是在投資人越來越謹慎的大環境下。

當然,黃曉慶也沒有徹底退出。最近,達闥與國華集團宣佈成立港仔機器人,后者公告稱分別於2025年及2026年籌集1億美元及2億美元的資金,供港仔機器人研究及開發產品。

在微信上黃曉慶的個性簽名是「live long and prosper」,他還告訴搜狐科技,「我是四川人,天生樂觀、不怕困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