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28 18:02
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北京4月28日電(記者閆鵬)近日,偏股型基金2025年一季報基本披露完畢,基金產品的調倉換股路徑也浮出水面。從持倉變動看,汽車、電子、機械設備、有色金屬、計算機等行業獲加倉,公用事業、非銀金融、通信等行業被減倉。
分析認為,隨着一系列增量政策逐漸發揮作用,市場信心持續回升,一季度偏股型基金調倉主要聚焦在科技成長賽道。展望后市,基金經理看好權益市場,更關注人工智能、消費等板塊機遇。
科技成長賽道受到公募青睞
據方正證券統計,與2024年第四季度相比,2025年一季度偏股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混合型開放基金中的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資產淨值小幅下降,由32.3萬億降至31.6萬億,降幅為2.1%,結束了前期持續增長的趨勢;份額方面,2025年一季度市場基金份額共計29.4萬億份,環比減少2.5%。
雖然基金整體資產淨值小幅下降,但偏股型基金維持高股票倉位。2025年一季度偏股型基金股票倉位約為85.2%,與上季度末相比基本保持平穩;股票型開放式基金倉位為89.4%,環比提高了0.4個百分點。
從A股重倉股的板塊分佈來看,科創板和北證的配置比例明顯提升,主板與創業板的配置比例延續下滑。其中,科創板的配置比例由上年末的12.99%上升至15.09%,上升了2.09個百分點。
從持倉行業來看,電子、醫藥生物、電氣設備持倉佔比居前,分別為15.1%、8.8%和8.5%。從邊際變化來看,汽車、有色金屬、機械設備和傳媒等行業在2025年一季度持股佔比漲幅居前,分別上漲0.9%、0.7%、0.5%和0.3%;而國防軍工、通信和電力設備行業持股佔比下降,環比分別減少0.5%、1.5和2.2%。
中國銀河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楊超表示,今年一季度汽車、電子、機械設備等科技製造板塊獲得主動偏股型基金的明顯加倉,漲價邏輯下有色金屬投資熱度上升,非銀金融與地產鏈配置熱度提升但仍處於低配狀態。
「我們佈局了受益於國內人工智能、汽車電子快速發展的PCB個股,公司的高階產品量產、製造良率不斷提高,對組合的貢獻較為突出,並加大了恆生科技板塊的個股配置,有穩健的品種,也有彈性大的品種,對組合淨值有不小的正貢獻。」睿遠基金基金經理傅鵬博在一季報中表示。
楊超表示,看好科技作為中長期主線的配置價值,在外部環境的壓力下,國內科技產業加速崛起。后續關税因素的擾動仍在,但關鍵技術突破有望帶動產業趨勢向上,催生市場投資熱潮,釋放新一輪投資紅利。
港股通ETF規模迅速增長
今年初以來,中國資產尤其是港股市場迎來了一波由DeepSeek引發的「氣勢如虹」的敍事重估,恆生科技指數漲幅一度超過40%,同期南向資金更是超預期大幅買入。港股也是公募基金2025年一季度重點加倉對象。
據中金公司統計,截至一季度末,內地可投港股公募基金(剔除QDII)共3,890只,總資產2.47萬億人民幣,數量較四季度增加105只,規模也環比增加2,426億人民幣,均較2024年底有所提升。其中,港股通ETF規模增長更快,截至一季度末內地發行可投港股ETF整體規模達到1789.9億人民幣,較2024年四季度末的1,234.4億人民幣上漲超過45%。
重倉持股層面,阿里巴巴與中芯國際取代美團和小米進入可投港股公募基金前三大重倉股行列。相比2024年年底,持有阿里巴巴、騰訊、中芯國際以及泡泡瑪特的基金數量上升最多,持有美團、中海油、比亞迪電子與中國神華等基金數量明顯減少。
實際上,從近期外資公募披露的持倉變化來看,港股也是其積極佈局資產,重點配置「新質生產力」概念股。比如,貝萊德先進製造一季度增配了智能汽車、雲計算等板塊個股,港股小米集團-W新晉該基金前十大重倉股;施羅德中國動力一季度增配了TMT和汽車板塊,大幅增持了騰訊控股、比亞迪,港股小鵬汽車新進入其前十大重倉股。
人工智能概念題材被看好
展望二季度,安聯中國精選基金經理程彧表示,將繼續重點配置引領中國股票價值重估的優質科技資產,也將階段性配置企業盈利有望超預期的資產。在行業方面,主要看好TMT、機械、汽車、化工等優質科技資產分佈相對集中的行業,以及新消費和國防軍工等行業。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概念題材是公募基金經理重點看好的佈局方向。華富中證人工智能產業ETF及其聯接基金的基金經理郜哲等人在一季報中提到,人工智能產業高景氣態勢有望持續,端側算力、自動駕駛及部分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企業一季度業績或將對行業向好預期形成實質驗證。
華富科技動能混合基金經理沈成指出,目前國內外人形機器人產業化持續推進,國內產業鏈企業有望深度受益。該基金全面佈局人形機器人板塊,包括本體、執行器、傳感器、驅動控制、傳動裝置、設備、材料等各環節;結合產業化進展,綜合考慮彈性空間、確定性、細分行業壁壘、公司競爭優勢等因素優選標的。
中歐基金的基金經理馮爐丹認為,當前AI產業正面臨三大關鍵轉折:一是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的商業化突破,未來一年有望從概念走向實際應用落地;二是大模型智能化持續迭代被低估,基座模型在今年下半年的大版本更新值得期待;三是智能機器人的發展節奏需再評估,量產及短期增長能力被階段性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