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行業首個「8775」艙駕一體來了,德賽西威算法方案首曝

2025-04-28 16:47

作者 |本一

編輯 |德新

汽車行業智能化浪潮步入下半場,「艙駕一體」從前瞻概念迅速演變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這場關乎未來汽車「大腦」的競賽中,德賽西威又一次展現了它的市場洞察和工程落地能力。

從最初在上海車展亮相的「Smart Solution」智慧出行解決方案,到如今攜手奇瑞,將基於高通驍龍 Snapdragon Ride™ Flex SoC(QAM8775P)打造的艙駕一體中央計算平臺推向量產前夜,德賽西威以實際行動,給「人人都能用上智能駕駛」的平權革命,添了一把關鍵的火。

德賽西威的「Smart Solution」智慧出行解決方案,早在幾年前就勾勒出了一幅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車網聯服務深度融合的藍圖。

它不僅僅停留在「人-車-家」的無縫連接、多模交互或是個性化場景體驗,底層邏輯其實是跨域融合帶來的效率提升和成本優化。

如今,這一藍圖的關鍵拼圖——圍繞高通8775芯片打造的艙駕一體解決方案,正從實驗室走向量產。

德賽西威8775艙駕一體中央計算平臺,基於德賽西威單芯片高性能多域融合解決方案 ICPS01E 打造, 「行業內首款可量產艙駕一體的SoC」。這並非空穴來風,背后最核心的驅動力,是對有極高性價比產品的追求。

▲德賽西威 8775 艙駕一體中央計算平臺渲染圖 ▲德賽西威 8775 艙駕一體中央計算平臺渲染圖

「成本」是這套方案最吸引人的一個方面。

和目前主流的中端座艙芯片(比如高通8155)搭配入門級智駕芯片(高通 8620,地平線J6E 等)的組合相比,單顆8775方案有望在芯片層面實現顯著的成本節約。

據估算,僅芯片成本就可能比「8155 + 8620」 這樣的組合低約15%,而考慮到PCB板、外圍件、散熱以及線束的簡化,整個系統級別的成本降幅甚至可能達到20%或者更高。

這種成本優勢,直接指向了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10-15萬元級別的入門車型

長期以來,受限於成本,高階智能駕駛功能(如高速NOA)主要集中在20萬元以上,甚至更高價位的車型上。而8775艙駕一體方案的出現,猶如一把鑰匙,有望打開10-15萬元區間車型,大規模普及高速NOA乃至部分城區輔助駕駛功能的大門。

這正是德賽西威執行副總裁李樂樂所言的「智駕產品向下不斷滲透」的關鍵一步,也是實現「全民智駕」或者説「智駕平權」的技術基石。

當然,成本優化並非一蹴而就,實際體驗仍需打磨。

從HiEV實際的試駕體驗來看,整套系統在高速場景下的變道博弈、擁堵跟車平順性以及自主通過ETC等功能已表現出不俗的實力。

這恰恰反映出德賽西威這樣經驗豐富的Tier 1的價值所在:把前沿技術轉化為可靠、舒適且符合成本效益的量產產品

德賽西威在艙駕一體這個新興領域能夠做到準量產,並非「撞大運」的偶然,而是數十年技術積累和戰略迭代的必然結果。

回顧其發展歷程,「Smart Solution」不是一個發佈會上的口號,更是其智能化戰略演進的縮影。

根基:智能座艙的王者。

從合資企業時代起,德賽西威就深耕汽車音響、儀表等座艙電子領域。在2010年德賽集團完成收購后,更是抓住了座艙智能化的浪潮,憑藉多代座艙域控平臺的成功,牢牢佔據國內市場頭部地位。

目前第四代智能座艙平臺已在理想等車型上規模化量產,第五代基於驍龍座艙至尊版平臺的G10PH也已發佈,足見其在座艙領域的深厚功底和持續創新力。

這是德賽西威發展艙駕融合業務的堅實「艙」基礎。

▲德賽西威上海車展期間展示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 ▲德賽西威上海車展期間展示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

突破:智駕賽道的「后發先至」。

2014年,德賽西威敏鋭地捕捉到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興起,決定「橫向發展」,進入這個當時並不熟悉的領域。從最初十幾人的預研團隊,到2016年正式成立智駕BU,再到如今擁有約1100名研發人員,德賽西威的戰略定力和執行力可見一斑。

2019年量產全球首款融合環視與超聲波的全自動泊車系統。2020年率先量產基於英偉達Xavier芯片的IPU03高算力域控制器(配套小鵬P7),成為其智駕業務的里程碑。

這兩個「第一」,不僅證明了德賽西威的技術攻關能力,也為其贏得了包括新勢力和傳統車企在內的廣泛客户的信任。

進化:從「盒子」到「全棧」。

早期,德賽西威在智駕領域被叫做「域控制器」供應商,也就是別人嘴里那個「做盒子」的。

但隨着市場需求和自身能力的發展,業務邊界不斷拓展。如今,德賽西威已構建起覆蓋傳感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 、超聲波雷達)、控制器硬件、底層軟件、中間件乃至上層應用算法的全棧能力。

特別是在算法層面,儘管早期投入相對謹慎,但隨着端到端等技術方向日漸明朗,公司從2023年開始大力投入,在上海組建了近兩百人規模的純算法團隊。

上海車展期間,德賽西威發佈了全棧駕駛輔助解決方案,形成了「硬件平臺+軟件算法+系統集成」的產品技術矩陣,通過模塊化設計及靈活配置策略,可以匹配從經濟到豪華的差異化需求。

這種全棧佈局,使其能夠根據客户需求,提供從硬件代工、軟硬件解耦到全棧「交鑰匙」的靈活解決方案。

識變:擁抱開放與融合。

在芯片合作上,德賽西威展現了其不被單一技術路線綁定的靈活性。

從早期與Mobileye接觸,到選擇與英偉達合作,成功落地Xavier和Orin兩代高算力平臺,再到如今攜手高通,發力更具性價比的8775艙駕一體方案,德賽西威始終根據市場趨勢和技術發展,選擇最合適的合作伙伴與技術路徑。

這種開放的心態和對融合趨勢的把握,是其能夠持續站在技術前沿的關鍵。

在艙駕一體這個新興戰場,德賽西威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首先,強大的軟硬件整合與垂直集成能力是其突出優勢。

不同於單純的軟件算法公司或硬件製造商,德賽西威在攝像頭、域控制器等關鍵硬件上擁有自研自產能力,同時又具備從底層軟件到上層算法的全棧軟件開發實力。這意味着他們可以在系統層面進行深度優化,更好地平衡性能、功耗和成本。

例如,通過自研的傳感器配合優化的感知算法,以及高效的硬件設計,能夠將整套方案的成本和性能做到極致。這在對成本極其敏感的艙駕一體市場尤為重要。

▲德賽西威與奇瑞攜手開發的「8775艙駕一體中央計算平臺」 ▲德賽西威與奇瑞攜手開發的「8775艙駕一體中央計算平臺」

其次,在8775艙駕一體方案上的先發優勢。

與奇瑞的合作,使其成為業內最早將基於高通8775的艙駕一體方案推向量產的玩家之一。

這種「第一個跑出來」的速度,不僅體現了其研發效率和工程能力,也意味着能更早地積累量產經驗、優化算法、搶佔市場份額。

在技術快速迭代的汽車行業,時間窗口至關重要。

再次,豐富的量產經驗和客户基礎。

無論是智能座艙還是高算力智駕域控,德賽西威都擁有大規模量產交付的成功案例,客户涵蓋了理想、小鵬、吉利、長城、廣汽、奇瑞以及多家合資和國際品牌。

這些項目積累的不僅是技術know-how,更是對不同車企開發流程、質量體系和需求的深刻理解,為其推廣新的艙駕一體方案奠定了堅實的客户信任基礎。

最后,持續的研發投入和戰略定力。

2024年高達21.92億元的研發投入(佔營收7.94%)和近半數的研發人員佔比,是德賽西威技術領先的保障。

同時,公司管理層對新業務(如智駕,海外市場拓展等)長達七年培育周期的耐心和戰略定力,使其能夠穿越市場波動,堅定投入,最終迎來收穫期。

隨着8775艙駕一體解決方案的逐步落地,德賽西威的未來充滿了想象空間。

拓寬大眾市場,開闢新增長曲線

憑藉8775方案的成本優勢,德賽西威有望大規模切入10-20萬元區間的車型市場。這不僅意味着其智駕業務將從目前相對高端的市場下沉,覆蓋更廣闊的用户羣體,更能帶來遠超以往的訂單量和營收規模,成為公司繼高算力平臺后的又一重要增長引擎。

深化全棧能力,提升單車價值

艙駕一體方案的推廣,將進一步帶動其傳感器、域控制器硬件以及相關軟件和算法服務的銷售,提升其在單車上的整體價值量。全棧能力使其在與車企的合作中擁有更大話語權和更強的客户粘性。

借力出海東風,拓展全球版圖

2024年海外訂單超50億元、同比增長超120%的成績,已證明其國際化戰略的初步成功。隨着德國魏瑪科技園、西班牙智能工廠等海外佈局的完善,以及與豐田、大眾、Stellantis、本田等國際客户合作的深化,德賽西威有望將具備全球競爭力的艙駕一體等解決方案推向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德賽西威歐洲新科技園區奠基儀式在德國魏瑪舉行 ▲德賽西威歐洲新科技園區奠基儀式在德國魏瑪舉行

無論是配套國際品牌,還是跟隨中國車企出海,都將為其帶來新的巨大機遇。

總而言之,德賽西威正站在汽車智能化「跨域融合」的風口浪尖。憑藉在座艙和智駕領域的雙重優勢、軟硬一體的整合能力、以及對市場趨勢的精準把握,其推出的8775艙駕一體解決方案,不僅有望加速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和「平權」,也將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全球領先汽車電子供應商的地位,在智能汽車的下半場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