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深度丨從安踏到361度:「晉江鞋王」為何都選家族信託?

2025-04-28 17:04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郭聰聰 北京報道

晉江,這座被譽為「中國鞋都」的閩南城市,孕育了安踏、特步、361度等一批國產運動品牌。

2025年4月25日,361度國際有限公司(下稱361度)發佈公告,宣佈公司六位股東——丁伍號、丁輝煌、丁輝榮、王加碧、丁建通及王加琛——分別設立家族信託,通過離岸架構將合計約65.60%的公司股權轉入信託計劃。

這標誌着361度正式加入國內體育用品行業「家族信託潮」, 不僅延續了與安踏、特步等晉江系運動品牌「上市+家族信託」的經典路徑,也折射出了中國家族企業傳承理念的升級——從「家長式分配」轉向「制度化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家族信託不僅是財富工具,更是企業治理的戰略選擇。隨着北京股權信託登記等政策落地,股權置入信託產生的税費成本將顯著降低,民營企業得以藉助家族信託這一創新工具,實現從「創富」到「傳富」的穩健過渡,為民營經濟的長遠穩定注入新動力

361度的家族信託模式:「分設信託+集中持股」

361度的品牌故事始於福建晉江的家庭作坊,創始人丁建通早年投身製鞋行業,歷經華豐鞋廠、別克鞋業的發展階段,於2003年推出「361 度」 品牌。2009年,公司登陸港交所,代碼HK01361,成為晉江系運動品牌中較早上市的企業之一。

隨着企業成功上市與規模持續擴張,自2010年代起,丁氏家族的管理權逐步向第二代的過渡。丁建通的女婿丁伍號擔任集團總裁,兒子丁輝煌和丁輝榮分別出任主席和副總裁,家族企業開啟新老交替的篇章。本次家族信託的設立正處於丁建通逐步退出、二代成員主導運營的關鍵時期。

361度公司一直以來都採用家族控股模式,丁伍號、丁輝煌、丁輝榮分別持有17.03%、16.29%、15.67%股權,王加碧與王加琛兄弟作為股東亦分別持股8.16%,形成以丁氏家族為主導的管理層。361度在2024年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全年營收首度突破1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9.59%,顯示出了其穩健的經營實力。

此次361度設立的家族信託選取了「離岸架構+控股公司」 這一經典且成熟的運作模式。六位股東在BVI(英屬維爾京羣島)分別設立The DWH Trust等六個信託,先將持有的丁氏國際、銘榕國際等控股公司股權贈與受託人,再注入信託全資控股的BVI公司。經過該家族信託設計,受託人通過間接持股的方式對361度國際有限公司的比例增至65.60%,但丁氏成員擔任控股公司董事、掌握投票權,以確保企業控制權不旁落。

(361度股權穿透圖,數據來自企業預警通、21記者繪製)

(361度股權穿透圖,數據來自企業預警通、21記者繪製)

清華大學法學院金融與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楊祥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361度此次設立離岸家族信託,是出於家族財富與事業傳承的常規考量。在境外資本市場,尤其是在中國香港、美國等地上市的公司,普遍會在上市前后搭建家族信託架構。而361度的獨特之處在於,採用了「分設信託+集中持股」的創新模式,主要持股的家庭成員各自設立家族信託。這一安排既能有效隔離各小家庭的婚姻風險,保障股份傳承的穩定性,又能實現資產的全面保護,推動家族企業從「人治」向「制度化治理」轉型。

晉江運動品牌的傳承進路

作為 「中國鞋都」,福建晉江聚集着 3000 多家制鞋企業,擁有 40 多枚中國馳名商標,每年生產 16 億雙運動休閒鞋,產量佔全國的40%、全球的 20%,相當於全球每五雙運動鞋中就有一雙產自這里。而361 度、安踏和特步均為晉江孕育的知名運動鞋服企業。

在家族財富管理領域,這三家企業也不約而同選擇了 「多個家族信託 + 離岸家族控股公司」 的架構模式。其中,安踏與特步較早涉足家族信託,二者在架構設計上也各具特色。

安踏早在2007年上市前便開啟頂層設計佈局,搭建起「家族信託羣」,藉助7個信託與3家BVI控股公司達成集中持股。其架構優勢在於,提前完成佈局有效規避了上市后股權變動可能引發的市值波動,還幫助了丁世忠家族通過信託羣掌握了超50%的股權,有效隔離了婚姻、債務等風險。

特步則是上市后的分權治理。在2015年上市后着手設立信託,丁氏兄妹三人分別通過三個信託持有BVI控股公司(萬興控股)不同比例的股份,即55%、35%和10%,進而間接控制上市公司60.05%的股權。這種模式着重體現分權與制衡理念,以差異化的持股比例實現了家族內部權力制衡,且信託條款具備較高靈活性,可依據家族成員需求動態調整收益分配。

相較於安踏和特步,361度設立家族信託的時間雖較晚,但其架構設計更加聚焦於控制權鞏固與代際傳承的平衡。在創始人丁建通逐步交棒、二代成員丁伍號等人主導經營的轉型關鍵期,家族信託的設立成為穩固企業控制權的重要制度保障。

從家族治理成效來看,晉江運動品牌三巨頭的表現可圈可點。安踏與特步至今未傳出重大家族紛爭或財產糾紛,印證了其信託架構的有效性。這也為企業穩定發展奠定基礎,安踏通過「信託羣」設計提前鎖定各支系權益,助力2023年涉及多位家族成員及核心高管的人事調整得以平穩實施。特步的代際傳承同樣有序推進,創始人丁水波長女丁利智在2024年出任特步集團環球事業羣副總裁后,2025年又接任了CFO,也顯示了家族在代際傳承中有序推進權力過渡。

良好的家族治理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穩定基礎。2024年,安踏集團營收突破700億元大關,達708.26億元,同比增長13.6%;歸母淨利潤119.27億元,增長16.5%,雙雙創歷史新高。同期特步實現營收135.77億元,同比增長6.5%。

三家品牌均在境外上市,在架構搭建上,均採用了離岸信託。

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滕傑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指出,在紅籌架構下,境外上市主體配置離岸信託滿足了資本市場合規與税務優化的雙重需求。一方面,離岸地成熟的信託法律體系能為信託財產提供強有力的隔離保護;另一方面,離岸信託的 「税收中性」特性可實現所得税遞延、遺產税籌劃及跨境收益的税負優化。

税收中性是信託設立地(如BVI)對信託資產和收益不徵稅,僅在受益人取得收益時由其所在國徵稅,從而避免雙重徵稅。

不過,楊祥提醒,離岸信託雖為全球財富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其法律風險不容忽視。隨着全球税務透明化推進及離岸地的法律制度變化,離岸信託面臨的合規挑戰日益複雜,主要體現在三大風險領域:

其一,法律效力與架構治理風險,由於法律監管差異,存在信託不被承認、被認定為虛假信託或欺詐性轉讓的風險;其二,税務合規與重複徵稅風險,在全球税務透明框架及最低稅制要求下,離岸地原有的私密與低税負優勢逐步弱化,尤其在 CRS(共同申報準則)信息交換機制下,操作不當可能導致多重徵稅;其三,服務機構風險,若過度依賴境外專業人士,可能因受託人或投資顧問道德缺失或操作失誤,引發資產損失甚至資金挪用風險。

北京新政「破冰」,促家族信託的「中國式進化」

在家族信託領域,儘管離岸信託目前仍佔據主流地位,但隨着國內政策改革的持續推進,家族信託本土化進程正穩步加速。

2025年4月,北京市率先出台《關於做好股權信託財產登記工作的通知(試行)》(京金發〔2025〕40號),這一政策舉措首次明確了股權信託的登記流程,被視為本土信託制度的重大突破,也為境內股權信託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楊祥指出,目前為止,股權是家族財富的主要載體,待傳承的家族財富大多數是以股權的形式展現出來。此前,境內股權信託需將資產通過交易方式過户至受託人名下且無信託標識,導致財產安全性存疑。新規通過公示效力強化了信託財產的獨立性,為民營企業股權傳承提供了新選項。與此同時,非交易過户試點政策的實施,簡化了股權置入信託的繁瑣程序,降低企業設立信託的門檻,為更多企業開展股權信託業務提供了便利。

楊祥認為,儘管離岸信託對於境外上市企業來説是搭建傳承架構的首選,但對於國內家族企業來説,本土信託在便利性和成本控制上也有其優勢,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境內企業尋求本土化信託服務。

不過,境內信託在未來發展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滕傑強調,股權家族信託的普及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税收政策的完善程度。只有當税收政策與信託制度實現有機銜接,才能充分釋放股權信託在財富傳承中的巨大潛力。此外,現行信託法缺乏配套實施細則,受託人責任邊界模糊,導致信託糾紛發生時,各方權責難以快速釐清,這對境內信託業務的規範化發展形成了一定阻礙。

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股權信託財產登記新規下,看家族辦公室的業務規範與模式重塑」閉門會上,與會專家共同指出,當前不少企業創始人對家族信託仍存在認知誤區,將其簡單視為 「富豪遊戲」,未能意識到家族信託在家族治理中的核心價值。這種觀念偏差導致眾多民營企業錯失建立長效傳承機制的良機,在代際交替過程中面臨股權稀釋、決策混亂等風險。

萬向信託董祕兼創新研究部副總經理謝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家族信託的本質,是通過制度化設計將企業控制權與家族價值觀綁定,而離岸或本土只是工具選擇,最終目標都是讓股權不再因代際更迭而分散,讓企業超越生命周期。這一過程中,受託人能否精準把握家族需求、平衡各方利益、制定可持續的治理方案,成為檢驗其家族治理能力的關鍵所在。

從安踏到361度,晉江運動品牌的家族信託實踐,實則是中國民營企業從「創富」到「傳富」的轉型縮影。北京信託登記新政的星星之火,或許正預示着下一代企業家將擁有更豐富的傳承工具箱。隨着政策環境不斷優化,本土信託制度日益完善,中國家族信託將從「富豪專屬」邁向「普惠化」,為民營經濟的長遠穩定注入新動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