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商湯絕影發佈生成式智駕R-UniAD,與東風、廣汽等7款車型合作

2025-04-27 17:18

文 | 田哲

4月23日,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車展上,商湯絕影發佈了包括生成式智駕R-UniAD、4D世界模型「絕影開悟2.0」、AI內核「絕影千機」在內的多個核心技術。

統觀絕影發佈的技術,一句話概括為:不是做「功能模型」,而是做「系統AI」。

過去幾年,端到端技術被認為是智能駕駛實現路徑中的「終極形態」,但大多數方案都卡在數據、性能、安全三道門檻前。R-UniAD的思路,是在這三道門檻外,再造一層AI基礎設施。

據介紹,R-UniAD結合世界模型和強化學習,以VLAR(視覺、語言、行動、強化學習)技術架構為核心,支持仿真環境中進行閉環訓練,讓模型能在虛擬世界里「試錯—強化—泛化」,最終形成系統策略能力。

以車展現場展示的「施工佔道場景」為例,R-UniAD先通過「絕影開悟」世界模型構建4D動態環境,再讓模型反覆在這個世界里強化訓練不同策略。最終結果是,模型不僅能精準避讓,還能泛化到其它類似場景中。

這種能力的意義在於,它不僅降低了數據成本,更提高了模型上限——在少數據場景里跑出更強泛化能力,是當前行業少見的嘗試。

如果説R-UniAD是智駕端的系統性升級,「絕影千機」則是智能座艙側對AI內核的一次重構。

「絕影千機」是一個服務於車載OS系統的AI內核,核心技術是由MOE多模態模型、類人記憶框架和智能體框架三部分組成。

配合升級后的New Member,用户可以在座艙中體驗到「免喚醒的多輪多角色對話」「基於記憶的個性化建議」「主動感知情緒與需求」等能力。更重要的是,這些能力的背后都基於統一的AI底座,而不是多個功能拼湊。

絕影強調的不是「發佈」,而是「交付」。

據介紹,目前其生成式智駕系統已合作東風等4家車企,將量產7款車型。2025年,包括與廣汽合作的地平線征程®6M平臺方案、與東風聯合推進的端到端UniAD方案都將正式量產交付。此外,其醫療AI模型「旅醫」也已在星途攬月量產落地。

從生成式智駕到類人智能座艙,商湯絕影正在從「AI能力提供者」轉型為「汽車系統參與者」,在模型、平臺、接口、系統交互之間建立起一整套閉環能力。

這並不意味着商湯絕影要成為一個整車廠商的替代者,而是在「車腦」這個越來越複雜的系統里,找到AI該有的位置。

Q:目前東風和商湯絕影的合作是怎麼開展的?

張振林:東風與商湯絕影合作始於2021年,最初聚焦智艙及智駕大模型應用。特別是UniAD發佈后,雙方都看好AI定義汽車的趨勢。東風在產品工程化方面有優勢,商湯在AI算法和數據算力上具備積累。去年溝通密切,今年初已組建聯合開發團隊,共同推進端到端方案量產。

Q:您所提到的端到端大模型,東風汽車目前有明確的應用時間節點嗎?

張振林:東風、商湯絕影兩個團隊正在密切配合,我們計劃最快是在今年年底。

Q:兩位認為與其他智駕公司相比,雙方合作的優勢是什麼?

王曉剛:我們在AI基礎設施上有長期投入(如2019年起建設的AIDC數據中心),東風則貼近用户和數據源,雙方算法和工程能力互補,能形成良性反饋閉環。張振林:我們推行「自研+生態」雙輪驅動,與商湯合作像「結婚」一樣緊密,商湯在算力、工程部署經驗豐富,雙方協同落地更高效。

Q:之前商湯絕影提出過把強化學習引入到端到端自動駕駛訓練中,這個思路是受到DeepSeek的啓發嗎?強化學習需要配合強大的世界模型,對」強大「有什麼樣的標準?

王曉剛:強化學習+世界模型的組合是提升端到端模型的有效路徑。關鍵在於仿真環境的真實性、時空一致性和複雜度,訓練數據需滿足真實物理規則。我們聯合東風量產團隊,對世界模型提出嚴格要求,需要模擬車輛即將碰撞,以及各種複雜、極端的交通場景。

Q:目前行業內大模型上車進展如何?后續將如何發展?

王曉剛:大模型在汽車應用仍在快速發展,我們從去年端到端自動駕駛邁向今年的世界模型、模擬仿真,提升系統安全邊界。座艙方面,隨着DeepSeek等出現,大模型深度思考能力增強,也讓我們座艙體驗空間打開,包括艙駕融合、駕駛員狀態判斷、失能識別等,都已落地應用。

Q:現在AI技術在智能汽車上的應用處於怎樣的水平?王曉剛:智能化已進入深度融合階段,不再是工具,而是人車交互。我們針對不同車型和成本,設計不同技術配置,明確每種方案的安全邊界和能力上限。

張振林:我們配合國家對L2/L3標準劃分,為不同品牌和檔位車型制定分級方案。例如東風「天元智駕」系列已在10萬元車型上實現高速NOA,后續還會持續優化成本,推動高階智駕下沉。

Q:智能駕駛技術現在還有哪些難點沒有被攻破?

王曉剛:自動駕駛的難點在於基礎設施標準不統一,不是技術本身。目前車端傳感器配置不一,數據迴流管道也未打通。未來比拼的是基礎設施構建能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