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獨董集體辭職 財總突然更換 遠大住工年報延期潛藏財務「暗礁」?

2025-04-27 15:30

財聯社4月27日訊(記者 黃路)遠大住工(02163.HK)以其獨特的 「積木式」造房模式成為裝配式建築行業在港IPO第一股。然而,如今赴港上市不足六年的遠大住工,正面臨一場財務信任危機:獨立董事集體辭職、財務總監突然更換,上市以來一直為公司提供財務審計的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也已更換。

目前,遠大住工2024年年度財報已申請延期披露,其背后原因或涉及大股東長期資金佔有、違規關聯交易。

獨董集體「出走」財總易位或非偶然

遠大住工的高層大變動,發生於2024年年報披露前夕。對比2023年年報,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全部離職,公司聯席祕書被更換,上市以來為公司做財務審計的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出局」。

image

(截圖來源:公司2023年年報)

2024年12月24日,遠大住工發佈公告,獨立非執行董事王佳欣因「因其須付出更多精力處理其他工作」;趙正挺因「其社會任職單位的相關規定不得在企業兼職」而申請離職。其中,王佳欣在離職前擔任公司審計委員會主席,作為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其為公司獨董中的專業財務人士。而這一獨董人士變動,只是一系列人事動盪的開端。

2025年3月20日,公司再度公告,非執行董事張權勛,獨立非執行董事陳共榮、李正農分別發出辭職報告。其中,陳共榮在離職前擔任公司審計委員會主席、薪酬與考覈委員會委員及提名委員會委員;李正農在離職前擔任審計委員會委員、薪酬與考覈委員會主席及提名委員。

上述三名董事辭任均自2025年3月19日起生效。辭職報告指出:「公司執行董事、董事長、總經理及控股股東張劍長期佔用公司資金且未能及時歸還、開展違規關聯交易嚴重損害本公司股東的合法權益等。 」

不到半年時間,遠大住工10人董事會已有半數離職,非執行董事和獨立非執行董事人員「清零」。獨董集體辭職的時間點也頗為微妙,前一批是2024年12月24日,年度即將結束;后一批是2025年3月20日,已臨近港交所規定的財報披露截止日(3月31日)。

不僅是獨董選擇集體「出走」,遠大住工時任執行董事、副總經理、董祕、財務負責人石東紅,也選擇了辭去公司財務負責人職位,其辭任自2025年3月20日起生效。

3月24日,遠大住工公告稱,董事會暫停了石東紅的董事職責,並解除了后者除董事之外的其他一切職務。原因是「在未經董事會正式批准的情況下發布公告」。 同日公司聯席祕書及授權代表吳嘉雯的辭職生效。

這份未經董事會批准發佈的公告或正是涉及三名獨董辭職報告中對於公司內控問題的直接披露。

年報延期 審計報告「難產」另有它因?

經歷前述一系列高管人士變動后,遠大住工現有執行董事包括張劍、唐芬、張克祥、譚鮮明、石東紅(已暫停職務),獨立董事為零。而按照規定,董事會必須包括至少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而審計委員成員須全部是獨立非執行董事且至少要有三名成員。

獨董缺位,遠大住工面臨的下一個難題是年報何時披露?如何披露?

按照港交所的規定,遠大住工應於2025年3月31日前披露2024年年度業績,該財務報告須經天健會計師事務所(下簡稱「天健所」)同意。由於遠大住工需要更多時間向天健所提供材料,公司無法按期披露2024年年度業績。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12月9日,遠大住工發佈《建議更換覈算師》公告,改由天健所負責公司財報審計。而此前,公司的審計(覈算師)為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12月27日,公司召開2024年第一次特別股東大會,通過了更換覈算師的議案。

該時間節點也正好卡在公司2024年年度即將結束前。公開資料顯示,遠大住工於2019年赴港上市,2019年-2023年,公司審計(覈算師)均為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

結合前述三名離職獨董直接點明「大股東長期資金佔用、違規關聯交易」兩大「痛點」,這是任何一家審計機構繞不開的「坎」。有接近遠大住工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情況或並非審計報告「難產」,而是該審計報告披露的內容是否符合公司董事會方面的「期望」。

據遠大住工的要求,公司股票已自2025年3月21日起在港交所暫停買賣,以待公司發佈進一步公告。

財務狀況堪憂 最高市值從上百億到跌破3億港元

2024年上半年,遠大住工營收8.44億元,同比下降10.1%,淨利潤虧損2.96億元。公司方面表示:報告期內公司PC構件業務的營收和利潤未有好轉。

遠大住工陷入如今的困境,或許與行業的發展和自身的經營策略都有關係。疫情期間,裝配式建築行業深度調整,對房地產業、酒店業的投資遭遇滑鐵盧。

截至2024年6月末,遠大住工總負債為52.06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4.44%。其中,短期借款22億,長期借款超過11億元,長期借款利率區間為3.15%-14.26% 。

2020年9月是遠大住工股票的高光時刻,其股價一度達到43.95港元/股,截至停牌前,公司股價為0.6港元/股。不到5年時間,公司市值已由最高超百億港元縮水至3億港元以下。

查閲公司上市后的財報,2019年,遠大住工實現營收33.69億元,淨利潤達到6.77億元。2020-2023年,公司營收分別約為26.1億元、30.6億元、22.3億元、22億元;同期股東應占溢利分別為2.16億元、3243萬元、虧損8.1億元、虧損3.89億元。

根據2023年年報披露,PC構件製造(裝配式混凝土構件)依然是遠大住工的業務核心,該類產品2023年的收入達到19.13億元,收入同比雖然下滑了5.5%,但PC構件製造業務仍有可圈可點之處,其毛利率提高了8個百分點,達到25.9%。

僅從公開財報數據看,似乎難以解釋公司市值如此大幅的縮水。不過,有觀點指出,遠大住工存在大額應收賬款,在房地產下行之際,應收賬款存在收不回的風險增大,如此大額的應收賬款如果無法收回,將對遠大住工的利潤、現金流等形成巨大壓力。

進入2025年,遠大住工訴訟纏身,多次成為被執行人,實控人、董事長張劍已經被掛上了「限高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