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製藥十年沉浮

2025-04-27 09:55

原標題:AI製藥十年沉浮

近日,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宣佈將終止臨牀前藥物開發中的動物實驗,通過採用更高效、更貼近人體的方法取而代之。

受此消息影響,聯動着國內AI醫藥概念股集體走強。

FDA新政的背后是新葯研發面臨着十年時間、十億美元的投入,但成功率卻只有十分之一的殘酷事實。

AI製藥曾一度憑藉在藥物設計階段展現出的高效率,被寄予顛覆傳統制藥流程的厚望。此次,FDA提及的替代動物實驗方法之一就是AI建模。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25年*季度,全球至少有38家AI製藥公司獲得了總計超過17.5億美元的融資。其中包括賽諾菲投資的AI+生物技術公司Enveda,該公司目前目前公司累計共獲得1.5億美元的C輪融資;也包括英矽智能獲1.1億美元E輪融資,本輪融資后,英矽智能估值超過1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英矽智能曾在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兩次申報交表港股IPO后失效,此次融資,坊間又傳出重啟上市的消息。億歐向英矽智能官方覈實,對方表示「暫無計劃」。

自2023年行業進入寒冬后,2025年AI製藥仍在經歷着「冰火兩重天」。

一面是大額融資不斷出現。如工業軟件巨頭西門子在今年4月宣佈將斥資51億美元收購生命科學數據公司Dotmatics,這被看作是西門子對AI+生命科學領域的重磅押注。

另一面,AI藥企們仍在艱難度日。有的公司裁員,有的公司合併,有的轉型,去年9月,AI製藥公司Recursion與Exscientia的併購,在外界看來,更像是老牌AI製藥公司的抱團取暖。

易凱資本的投資人趙昕淇並不認為AI製藥行業的融資真正在回暖,「在AI藥物研發領域還沒有商業化產品上市之前,一定程度上AI製藥依然是個黑箱」。

從全球看,最早一批AI製藥企業成立大概在2013年前后,到現在行業已發展了十年多時間。對於藥物研發,AI賦能之下,到底能夠改變多少?

AI製藥公司已經到了「交考卷」的關鍵時刻。

兩家明星公司的兩種選擇

作為AI製藥領域的兩大明星企業,晶泰科技和英矽智能選擇了不同的路徑。

4月7日,頂着國內「AI製藥*股」頭銜的晶泰科技發佈了2024年年報,這也是晶泰科技自2024年6月上市后的首份年報。

晶泰科技主要有兩大主營業務:一是提供藥物發現解決方案,二是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包括固態研發服務及自動化化學合成服務。

過去一年,晶泰科技的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和藥物發現解決方案分別貢獻了1.63億元和1.04億元的收入。其中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收入2024年較2023年同比增加了87.8%,在總營收中的佔比也從49.7%漲至61.09%,且明顯高於藥物發現解決方案收入同期18.2%的增幅。

2024年晶泰科技經調整淨虧損近4.57億元,同比收窄12.5%。如果不考慮調整項,公司2024年虧損15.15億元。高額的研發投入是虧損重要原因,2024年晶泰科技發生研發開支4.18億元,同比減少13%。

與此同時,上市后的晶泰科技似乎正急於擺脫「AI製藥」的標籤。2024年12月,晶泰科技公告更改公司名稱及證券簡稱,過去十年一直使用「XtalPi」及「晶泰」,更名晶泰控股,其名稱不再與醫藥相關。

事實上,晶泰科技的跨界轉型早有跡可循。

2024年8月,晶泰科技宣佈和新能源龍頭協鑫集團達成為期5年的戰略合作,總合作金額高達1.35億美元。同年,晶泰科技接連孵化了AI+新材料公司深度原理和賦澈生物。

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温書豪把進軍新材料領域看作是公司的二次創業,可以看出,無論是材料科學、農業或是消費品領域,這些新業務相較於藥物研發,不需要經過漫長的臨牀實驗流程,能更快帶來回報。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晶泰科技在這個節點選擇跨界遠沒有這麼簡單。

峰瑞資本合夥人馬睿作為晶泰科技的早期投資人,見證了企業的發展。他告訴億歐,上市后的一年里,晶泰科技想得更清楚了。「晶泰科技的底層核心競爭力是量子物理和AI的結合,跨界新材料也是基於底層技術的合理外溢。」

作為一家以AI+CRO(醫藥研發外包)為核心業務的晶泰科技,其商業模式是與藥企深度合作,由客户給出一個目標靶點,晶泰科技設計出一個化合物,並進一步驗證它的有效性,直至最終交付。這種模式更接近於AI製藥的本質,即幫助藥企提高研發效率。

然而這種戰略合作受制於合作伙伴的戰略,比較被動,如果醫藥公司融資難度增大,那麼研發新葯的意願也將顯著降低。在整體醫藥資金面趨緊的當下,AI製藥企業證明其有自身的造血能力並形成商業閉環就顯得尤為重要。

晶泰科技選擇開闢第二戰場。

温書豪曾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牽手新能源企業,是因為看到光伏產業過剩,光伏企業面臨着巨大的成本挑戰,急需新技術的支持。據2024年年報,晶泰科技在2025年還將加碼碳基材料、超級塑料領域的投入。

從醫藥大跨步來到新能源后,晶泰科技進一步擴大了商業化的探索。

4月8日,晶泰控股發佈公告稱,公司2024年度營業收入超過了上市規則第18章中2.5億港元「已商業化公司」的收入門檻,因此向港交所申請取消未商業化公司稱號並獲得批准。

幾乎同時,國內頭部AI製藥公司英矽智能也迎來了商業路徑的關鍵節點。

2025年1月,英矽智能宣佈與意大利美納里尼集團二次達成合作,以5.5億美元總額對外授權一款潛在同類*(best-in-class)腫瘤候選藥物。

任峰是英矽智能首席科學家,他告訴億歐,過去10年英矽智能一直在做AI製藥的商業化探索,經歷了多個階段,從最初以提供軟件平臺服務,到軟件和藥物發現並駕齊驅,再到向AI驅動的Biotech發展,他認為目前英矽智能的商業模式已經初步走通。

「AI製藥公司主要看兩點,一是看授權和授權收入;二是看管線進展,因為管線也可能代表企業未來的收入。」任峰表示。

「自研管線+license out(管線出海)」的模式被看做是英矽智能的*選,也是獲利最高的一種方式。「英矽智能的強項是通過AI平臺找到藥物的新靶點,以及設計出更好的分子,發揮AI在早期研發的優勢,后期商業化,我們將項目授權給海外藥企做后期臨牀研發和上市銷售。」任峰認為英矽智能找準了自己的定位。

目前,英矽智能有30多個內部的管線,這也讓它有更多機會對外授權。據悉,英矽智能累計完成四項藥物對外授權合作,涉及總金額超過15億美金。

AI製藥十年:從談技術、講概念,到走向務實

今年DeepSeek的爆火,為AI醫療和AI製藥領域帶來了多維度的變革。不過,拋開各種顛覆、革命的「話術」,當下AI製藥對於新葯研發能改變多少,無論投資者還是創業者都逐漸趨於理性。

一位投資人表示,過去AI在製藥行業被過度炒作了。AI製藥,核心到底是「AI」,還是「製藥」,長時間以來,行業自身也沒有答案。

投資人馬睿回憶*次拜訪晶泰科技的創始團隊,覺得他們是一羣有理想有前瞻性的人,「他們堅信計算能夠改變製藥,然后就進來做了,回頭看當時的AI還不具備深度學習的能力,作為工具還不夠好」。

但這並不妨礙創業者向前的腳步。當時晶泰科技想做的事情是,利用熱力學的規律計算分子與分子之間的能量狀態,來預測和模擬藥物不同晶型的穩定性,以提高藥物發現的效率和成功率。

一款創新葯物的研發分為三個階段,靶點假説的提出與藥物靶點確定、潛力分子優化與臨牀前候選化合物評估,以及最后的臨牀試驗驗證。在漫長的研發周期中,AI*應用的是早期藥物發現環節。

任峰向億歐解釋,AI賦能藥物發現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幫助我們根據這個疾病去找靶點,靶點是導致疾病的蛋白質或者基因,找對靶點做藥就成功了一半;第二步就是找分子。這個過程就相當於給靶點這個鎖,找一把解鎖的鑰匙。「AI就是一個智慧豐富的鎖匠,它一眼就能識別這個鎖是什麼樣子的,比人憑手工活要快許多」。

據BCG報告,AI賦能下製藥行業可以將研發周期縮短約50%,換句話説,研發效率實現翻倍。

只是在晶泰科技和英矽智能起步的2014年,不管是在全球生物醫藥高地波士頓,還是中國創投圈,計算生物學這一新興領域還不太被看好,面臨着廣泛的爭議。

AI製藥行業真正熱起來是在2020年。這一年,英國Exscientia公司稱,其已利用AI開發出*臨牀前候選化合物DSP-1181,並於同年3月開始進入臨牀試驗階段。也是在這一年,AI頭部公司薛定諤成為*家計算藥物研發的上市公司,它在美股上市后股價持續攀升,引爆了二級市場。

很快,AI製藥的熱潮蔓延至國內市場。阿里、百度、騰訊、華為等巨頭紛紛入局,據統計,2020年國內成立了38家AI製藥公司,到2022年底,這個數字增加到近80家。

華興資本的研究報告中提到,2020年AI製藥在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受關注,全球製藥企業也越來越多的參與到AI的應用和投資中。2021年,我國AI製藥企業融資額高達62億元,較此前6年的融資總額46.7億元還高出31%。

投資人趙昕淇認為,上一波投資人熱衷於AI製藥,其邏輯是創新葯九死一生,在逆摩爾定律的趨勢下,藥物研發的成本越來越高,因此,利用計算來解決藥物發現問題理論是可以成立的。儘管如此,「那個時候投資者對於AI賦能製藥有種盲目的樂觀。」

早期AI製藥創業者們熱衷於靠AI製藥講故事。望石智慧的創始人兼CEO周杰龍接受億歐採訪時提到,「2020年以前,很多AI製藥公司做的大而全,比如分子篩選、蛋白質結構的預測等等,好像大家全都有,講起來好聽引入了AI,但實際上沒看到真正的突破。」

對於整個製藥行業而言,理論上再優秀的分子,都要經過臨牀階段的驗證,這是AI製藥*的風險點及成本所在。

當AI針對某個分子進行預測時,某個分子在什麼情況下、為何能發揮作用,為何有時又會導致嚴重的副反應和安全性問題,這些都只有通過人體試驗,才能大致推測出藥物作用的結果,可根本原因有時依舊不明朗。

2023年4月,AI藥物研發公司BenevolentAI的一款AI藥物,用於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局部泛Trk抑制劑BEN-2293,因在IIa期臨牀試驗沒有達到次要療效終點而終止,並引發了公司的裁員。

在製藥領域,管線進展和商業里程碑是最直觀的成績單,AI製藥公司如果沒有成果,面臨的結果就是優勝劣汰,這也是AI製藥的殘酷之處。

頭豹科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全球處於臨牀階段且保持活躍狀態的AI參與研發管線總計97項,超過一半的管線處於臨牀一期,超過三分之一的管線處於臨牀二期。臨牀二期后往往就是折戟的命運。

做藥本來就是燒錢的生意,AI製藥更是如此,投資人對AI製藥公司的規模化以及盈利周期感到消極,失去耐心。2023年資本逐漸退潮,失去供血的AI製藥企業們開始走向整合、併購、轉型。

「用AI講故事的時代已經過去,大家更想看到的是如何通過AI在製藥應用場景里具體落地。」任峰表示。

進入2025年,全球AI製藥的融資沒有停止,但投資的邏輯與過去截然不同。趙昕淇表示,投資人逐漸迴歸理性,投資者更加傾向於真正有實力技術或者實現自我造血的AI製藥公司。

於此同時,怎麼活下去,變成AI製藥公司關鍵的一個問題。周杰龍告訴億歐,「大浪淘沙后大家開始認真的去思考,試圖找出自己的目標市場,以及在自己的領域里有什麼獨特的東西,並逐步在探索如何更好的去打開市場」。

等待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奇點

人們對AI技術與藥物研發的嘗試僅僅過去十年,相比製藥行業百余年的歷史,AI製藥還要走很長的路。

投資人趙昕淇認為,AI製藥公司要證明自己的分子比別家篩的好,首要解決的整個環節數據的一致性。「臨牀前和臨牀后數據往往是斷裂的,缺乏連貫性,藥物研發在這一個鏈條上更有效率,並不能夠使整個製藥的鏈條都有效。」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提到,AI算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輸入的數據質量,而在醫藥領域,獲取高質量、標準化的數據集相對困難。沒有高質量的數據,再好的模型也無法落地。

目前AI製藥公司的數據絕大多數來源於藥企、科研機構或院校公開的數據。而藥物研發數據多數存在藥企手中,屬於企業的核心資產,藥企不會輕易共享。

任峰表示英矽智能95%以上都是公開的數據,但這一類數據必須經過清洗篩選,並統一格式才能最終用於大模型的訓練。「從2014年起,英矽智能內部有一個40人左右的數據團隊專注於數據清洗工作。」

現階段,AI製藥公司的競爭仍然基於算法的競爭,AI公司的算法有很多種,哪一種算法才真正有效?需要大量的實驗來驗證。「隨着技術不斷的發展進步,大家的算法趨於類似了,到那個時候比的就是數據,誰擁有自己獨有的數據,誰就能佔據一個*的位置。」任峰表示。

而技術的突破或許已經到來。

據峰瑞資本的報告,過去兩年內,技術發展日新月異:

先是2020年12月,AlphaFold2在CASP14(蛋白質結構預測關鍵評估)中表現出了足以媲美實驗室水平的蛋白質結構預測能力;

2022年11月,ChatGPT橫空出世;2023 年7月,David Baker團隊公佈了RF diffusion,蛋白設計從物理計算轉向AI,在成功率與設計效率上有了顯著提升;

2024年6月,可以實現新型蛋白質生成的ESM3發佈,這是由初創公司 Evolutionary Scale開發的生命科學領域的大模型……

投資人馬睿研究了多年的生物科技,他把AI製藥分成1.0時代和2.0時代,AI1.0是判別式AI,AI2.0則是生成式AI。「在AI製藥1.0時代,大家通常認為AI是不靠譜的,用物理的方法更準確。但現在生成式AI會改變這個情況,從只能做預測,到能做設計和生成,這將是*的技術突破。」

當前,人們對於AI製藥*的質疑來自於,過去十年,這項技術迄今沒有研發出一款真正上市的藥物。新葯研發的高風險和長周期依然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馬睿表示:「一項新技術出來,總是會被懷疑的。製藥的流程很長,AI在製藥流程中發揮作用這件事已經不用去質疑了。」

睿健醫藥CEO魏君也指出,AI在醫藥領域的應用除了狹義的「AI製藥」,目前已經有了很多全新的應用,比如睿健把「AI+化學誘導平臺」應用於細胞治療藥物開發。

除此之外,市場上已經涌現出大量把AI應用於醫藥上下游領域的企業且已經實現了商業化。

魏君舉例,有些AI工具聚焦在生命科學工具蛋白的設計,有些用於疾病靶點的開發,有些用於病理檢測。「一個藥物的成功,不僅僅藥物本身的關鍵參數,還包括了臨牀試驗設計和開發策略,那麼隨着AI技術的演化與多種數據庫的充實,還有臨牀前方案的優化等。」

任峰認為,在沒有AI支持的情況下,新葯研發管線的成功率通常低於5%,AI的引入可以將這一數字提高3至5倍,本身就是巨大的進步。他透露,今年英矽智能有一款藥正在從臨牀二期進入臨牀三期,「如果成功,這將可能是全球*個進入臨牀三期的 AI做出來的分子。」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AI製藥「奇點」的到來,也期待着一條順利度過臨牀實驗的管線出現,重新引爆整個行業。

AI製藥公司首要做的是給自己攢下更多的子彈,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以避免在黎明前過早走下牌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