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27 00:35
■著名雕塑理論家 宋偉光
機器美學架構起了科技經驗與審美經驗相互連接的新風格。這一新美學,是20世紀初隨着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變革而產生的。這是人造物體現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人造物與人本的關係問題;是人造物的物理與人性、人造物與人的心理關係問題;是通過「器」產生對「道」的認識之問題,這種審美變革離不開時代,離不開環境,它展現在社會的諸多方面。
從文學藝術層面來看,新美學同時也反映在諸如建築、設計、繪畫、雕塑,乃至文學、戲劇等多個方面。如建築藝術強調的幾何秩序、設計藝術追求的視覺衝擊以及線性分割佈局、繪畫推崇的韻律感、雕塑的幾何學體塊以及採取的動態造型、音樂中的重金屬感、滾石風格、舞蹈中的秩序化動作、演唱中的機械式重複等等,均是機器美學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所致。如果深究藝術風格成因之背景,就會清楚地看到,使歐洲現代藝術發生根本性轉向的立體主義和與之幾乎平行的構成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派別,均與機器美學相關。
人類從原始的刻削為記、構木為巢、鑽木取火到金屬工具的發明與使用直到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工具的進步、技術的進步從來都在改變着人類的生活和觀念。藝術表現的材料離不開地球上的「金、木、水、火、土」之基本物質元素,但在人類可以通過改變細胞的遺傳性,達到改良品種和創造新生物類型的當下時代,人類解決需求的手段和選擇的媒材,已形成建立在基本物質之上的智能手段,3D打印技術的應用就是一種革命性的技術變革。
藝術,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人創造的具有審美性的精神產品。人的思想意識是藝術發生的前提,審美性是藝術發生的條件。每一個時代的藝術,都有與所處時代相匹配的藝術語言,新技術和新藝術的產生必然是以新思想、新方式為前提的,新技術會使藝術形態發生變化。我們當下所處的智能時代的量子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必將帶來的是新的認識論、新的方法論、新的生產力、新的價值論、新的消費觀、新的社會學等等。這可能是一場正在萌芽、成長、壯大、發展的社會變革和進步。所以,如果從藝術的產生、藝術與生存、藝術與社會工具與技術的進步等方面,來審視技術進步在藝術中的作用,那麼,我們須站在所處的時代,來創造和變革我們的藝術。這個創造與變革所依賴的,正是與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的科技進步與革命。
我們當下處在一個智能時代,是一個進入了量子思維的科學世界觀的時代,從技術層面上講,今天的智能時代的新媒介——打印,顛覆了關於「製造」的定義。而當今社會的信息技術、生命科學量子思維為先導的科技革命,極大地影響和改變着人類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和認知方式,必將給人類社會產生強烈的影響,藝術自然也在其中。因此,學習和接受時代的最新信息,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對藝術問題同樣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