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25 16:04
在近期外部環境緩和的利好作用下,港股創新葯板塊反彈迅速。
在近期外部環境緩和的利好作用下,港股創新葯板塊反彈迅速。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中證香港創新葯指數(931787)自今年4月7日大跌20.55%並於4月9日觸底713.02點后出現快速反彈且彈性很足,表現遠遠好於恆生科技指數。4月25日當天,該指數盤中達到階段高點979.92點,已接近前高1000.95點,最大累漲幅度達37.43%。
簡言之,以4月6日收盤價953.29點計算,目前港股創新葯整體漲幅已將4月7日當日跌幅填平,並即將回到前高。
而橫向對比來看,在經過前期震盪行情后,恆生科技指數今年年初至今的漲幅僅剩12.48%,而港股創新葯指數的年初至今漲幅則在近期實現反超,達到31.03%,顯示出港股創新葯市場顯著的抗風險能力和防禦屬性。
業績釋放與出海成關鍵
從近期公佈的數據來看,港股創新葯企業績迎來了大爆發,並大幅超出了市場預期。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個別企業的業績增長,而是行業集體性的業績回暖,由此成為行業指數持續上漲的主要動力之一。
據廣發證券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12家百億市值以上規模的港股創新葯企中10家營收增速為正,其中營收利潤同爲正增長的企業共有8家。其中營收增速最大的企業為雲頂新耀-B(01952),當期營收增速為341.8%;扣非淨利潤增速最大的企業為信達生物(01801),為91.8%。
在創新葯業績增長的背后,「出海」成為不得不談的熱門話題。
近年來,中國藥企在海外市場的License-out交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展現出中國創新葯研發的全球競爭力。據動脈智庫數據,2020年創新葯領域License-out交易額僅約110億美元,2024年中國藥企的對外授權則創下歷史新高,總交易金額達到了519億美元。2025年前兩月的該項目金額已經超過80億美元,進入了明顯的收穫期。
而之所以對外授權實現交易數量和規模的大幅增長態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交易結構升級,從早期的小分子藥物授權轉向ADC、雙抗、siRNA等前沿技術平臺輸出;二是國際認可度提升,恆瑞、康諾亞等企業多次與默沙東、諾華等MNC達成重磅合作;三是商業模式創新,2024年NewCo模式興起,通過成立合資公司實現風險共擔和深度綁定。
以NewCo模式為例,相比於傳統的License-out模式,NewCo模式對國內的Biotech公司似乎更加友好。從模式上看,一方面NewCo模式可以在MNC對引進資產的嚴格把控之下,另闢蹊徑為創新葯企業提供現金流支持,促進公司自身潛力管線的研發和臨牀研究;另一方面該模式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本土藥企風險。
作為近年來爆火的出海新範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六家本土企業選擇了「NewCo模式」作為其產品出海的策略,除康諾亞之外,恆瑞、嘉和生物、艾力斯也都曾有通過NewCo模式成功出海的案例。例如,嘉和生物和岸邁生物的兩筆NewCo交易的標的,都是市場大熱的TCE雙抗,而恆瑞醫藥的交易標的則是基於代謝疾病明星靶點GLP-1所開發的三款藥物。
從基本面來看,醫藥行業顯現出諸多新的產業趨勢,比如減肥藥、雙抗藥物、ADC藥物、細胞治療、創新醫療器械等,這些新的產業方向必然會帶來新的投資機會,而且中國在生物藥領域具有競爭優勢,這也是海外公司找中國企業合作的原因。
而在政策端,國家也在進一步加大對創新葯出海的支持力度。據智通財經APP觀察,近期《關於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印發,其中便提出,要探索建立生物醫藥企業進口研發用物品「白名單」制度,允許免予辦理進口藥品通關單,給進口藥品通關開綠燈。
整體來看,醫保局支持創新,集採邊際向好也較為明顯,這是醫藥行業發展的根本。眼下市場雖然受關税戰影響出現一定震盪,但是醫藥主要是IP出海,受影響不明顯,因此當下正成為大資金佈局醫藥賽道的機會。
由此從長周期來看,未來隨着出海速度的加快,港股創新葯企的業績增長確定性有望進一步提高。
港股創新葯估值迴歸長牛或已到來
隨着港股創新葯迎來集體性的基本面修復,在市場定價尚不充分的當下,整個板塊有望迎來新一輪估值迴歸長牛。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今年年初以來在DeepSeek的激勵下,南向資金不斷湧入港股,市場交投情形改善顯著。截至4月24日,A股投資者買入港股的淨資金高達6111.01億元,其中通過港股通相關基金流入的有595.37億元。
實際上,自去年10月以來南向資金進行了較大幅度的風格切換,主要表現爲降低紅利板塊的持倉比重、同時加大對成長(和順周期)的押注。但分行業來看,景氣成長板塊中硬件和半導體被增持幅度最大,醫藥和軟件相對中性。但隨着今年3月底4月初,港股科技股熄火,越來越多的資金選擇了確定性更高的醫療保健行業。
今年4月以來,南向資金流入前10的行業分佈中,金融、醫療保健、工業、信息技術、可選消費佔據前五名,其中醫療保健行業取代了原來信息技術行業的地位,成爲了第二淨流入的行業,淨買入量達到14.80億股。
從估值層面來看,今年年初以來科技股的放量大漲之后,港股醫藥板塊相比於其他成長行業,估值處於相對安全的區間。
據廣發證券統計數據,以wind二級行業劃分,醫藥生物板塊當前市盈率TTM為27.1倍,處於2021年以來16.1%分位數;市淨率為2.0倍,低於其他主要成長板塊,處於2021年以來27.6%分位數。
而在個股方面,百億港元市值以上的創新葯公司中,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再鼎醫藥、榮昌生物、和黃醫藥、雲頂新耀-B、亞盛醫藥-B、市銷率(PS-TTM)均位於2021年以來20%以下分位數,明顯被低估。
由此可見,目前港股市場對創新葯板塊的市場定價尚不充分,整體估值亟待修復。在目前港股科技股衝高回落疊加資金持續湧入港股的時間窗口下,創新葯板塊無疑成為資金積極佈局的重要方向,而這也有望成為投資者接下來投資配置的重要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