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6年「牽手」終散場,和睦家揮別「白馬騎士」復星醫藥

2025-04-24 12:50

來源:IT桔子

在醫療健康產業的投資版圖中,每一次頭部資本的流動都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泛起層層漣漪。

近期,一則重磅消息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的目光:復星醫藥控股子公司復星實業擬以 1.24 億美元,將所持和睦家 6.6% 股權,轉讓給華平投資旗下的 Calcite Gem。

此次交易完成后,復星醫藥將不再持有和睦家股權,這也標誌着雙方長達16年的合作正式畫上句號。

復星醫藥的這一重大決定,需要下很大的決心,也值得深思——為何在長達16年的投資歷程后,復星醫藥選擇徹底告別和睦家?

和睦家創立28年,與復星醫藥共度16年

和睦家醫療由美籍猶太人李碧菁(Roberta Lipson)創立,李碧菁出生於1954年,自小隨外交官父親輾轉多國,對多元醫療體系有所洞察。

早在1994年,李碧菁就將和睦家母公司美中互利送到了美國上市,美中互利起初只是進口醫療器械的代理商,並不涉及醫療服務。

1997年,李碧菁在北京創立了國內第一所外資醫院——和睦家醫院,起初李碧菁將其定位為「高端社區服務醫院」,以婦產科為落點,服務對象也以外國人為主,之后和睦家快速成長為國內綜合性的高端私立醫療服務集團。

2007年底,美中互利從納斯達克資本市場轉移到納斯達克全球市場上市。

復星醫藥與和睦家的淵源,可以追溯到 2009 年。當時,復星醫藥通過復星實業斥資 2200 萬美元,在美股納斯達克收購美中互利 11.18% 的股份。

2014 年,美中互利決定從美股私有化退市。復星醫藥攜手德太投資 TPG 等財團,投入 3 億美元資金完成私有化。至此,復星醫藥的持股比例躍升至43%,強勢入主和睦家醫療,並開啟了雙方長達十余年的合作之旅。

此后,和睦家藉助復星醫藥的資本力量,在全國範圍內積極拓展業務版圖,從婦幼專科醫院向全科醫院轉型,從最初在北京的一家診所,逐步發展成為擁有11家醫院、1 家互聯網醫院和 25家診所的國內知名醫療連鎖機構。

在復星醫藥的大力支持下,和睦家的服務羣體規模實現了大的飛躍,患者結構也從最初的90%外籍患者到78%的中國籍患者(截止2021年數據),逐漸在中國市場上樹立起了高端私立醫療連鎖市場的領先地位,成為眾多高淨值人羣就醫的首選機構之一。

到2019 年,復星實業與原和睦家的其他股東,一同向紐交所上市公司新風天域出售所持的全部和睦家股權。

此次交易中,復星實業以約 5.23 億美元對價,出讓 42% 的和睦家股份,其中約 4.3 億美元為現金支付,另外 9400 萬美元用於認購SPAC公司新風天域新增發的股份,相當於間接持有和睦家6.62%的股權。

這意味着和睦家在5年后重回美股,實現「借殼上市」,同時,注入新資產后的新風天域更名為新風醫療。這可謂是復星醫藥一次成功的資本運作,其獲得了可觀的投資收益。

然而,市場風雲變幻,上市后,新風醫療的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遭遇疫情、行業競爭等多重因素影響,其股價持續低迷,市值未能達到預期,這使得公司在資本市場的發展面臨較大壓力。

2021年8月,處於低谷期的新風醫療再度進行私有化並從紐交所退市。其中,復星實業以置換股份的方式參與本次私有化交易。

時隔數年,直到今天,復星醫藥做出了出售和睦家股權的決定,徹底退出其股東結構。經歷了這一系列的 「分分合合」 ,資本到底是咋想的?

做減法,是一個艱難而正確的決定

深入探究,或許能從多個維度尋找到答案。這背后既存在財務方面的考量,也與企業的戰略佈局調整息息相關。

從財務層面來看,此次股權出售無疑為復星醫藥帶來了一筆可觀的現金流。

根據公告,交易完成后,預計將為復星集團貢獻稅后收益約 6.5 億元(未經審計)。這筆資金將用於補充集團運營資金及歸還帶息債務,有助於優化復星醫藥的財務結構,提升資金的流動性。特別是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下,充足的現金流對於企業應對不確定性、把握新的發展機遇至關重要。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與復星醫藥的戰略轉型密切相關。

郭廣昌曾在2024年初表示以后,復星就聚焦兩個主業,分別是生物醫藥和文旅,走上輕資產運營的道路

近年來,復星醫藥逐漸意識到,戰略聚焦核心業務纔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醫療健康產業中,製藥業務始終是復星醫藥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通過剝離諸如和睦家股權等非核心業務,復星醫藥能夠將更多的資源和資金集中投入到創新葯研發、生產及銷售,進一步鞏固自身的優勢地位。

而對於和睦家而言,儘管失去了復星醫藥這一重要股東,但全球知名的投資機構華平投資的入局或許將為其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近期,復星醫藥除了出售和睦家股權這一事件,還在4月初增持了港股製藥公司復宏漢霖,以24.60港元/股的價格受讓上海善梧等持有的 2103.43 萬股復宏漢霖非上市股份;

這一買一賣,一增一減的背后,不僅是雙方合作關係的重大轉變,更是醫療健康產業資本佈局調整的一個縮影。

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監管政策不斷趨嚴的大背景下,企業唯有聚焦核心業務、優化資源配置,才能在市場浪潮中站穩腳跟,實現長遠發展。

而和睦家將在華平投資的支持下走向何方,值得市場持續關注。

就在4月21日,據最新消息,北京和睦家國際醫院項目宣佈啟動規劃。據悉,該醫院將落地朝陽區東風鄉,總投資額將達60億元人民幣,設置600張牀位,預計2029年投入運營

產業CVC資本的收縮調整,跡象顯著

通過IT桔子數據發現,今年一些值得關注的股權轉讓事件中賣方的名單中,出現了更多CVC產業資本的身影。

2月20日,中國平安旗下雲辰資本以約 18 億美元,將所持汽車之家 41.91% 的股份轉讓給海爾集團子公司卡泰馳控股。

回溯到 2016 年,原汽車之家大股東澳洲電訊計劃退出,辰資本斥資 16 億美元,從澳洲電訊手中接過汽車之家 47.4% 的股份,成為最大股東。

中國平安自身的戰略收縮也是此次股權交易的重要原因。近年來,金融監管環境日益嚴格,對金融機構聚焦主業、防範風險的要求不斷提高。

3月11日,A股上市公司華誼兄弟發佈公告,擬以 3.36 億元向西安啟競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轉讓其持有的英雄互娛全部 7418.36 萬股股份,佔比 5.17%。

華誼兄弟持有的英雄互娛股份此前已全部質押給浙商銀行杭州分行。此次交易后,華誼兄弟可抵銷部分債務,緩解資金鍊壓力。截至 2024 年,華誼兄弟預計淨虧損 1.97 億 - 2.96 億元,此次股權出售或為財報 「增利」 的短期操作。

自 2015 年以 19 億元通過新三板定增入股英雄互娛以來,華誼兄弟試圖通過 「影遊聯動」 拓展盈利渠道,但英雄互娛業績長期低迷,雖有「黑神話概念股」的加持,但仍未能兑現預期收益。

此次清倉被視作華誼兄弟對跨界投資的反思,未來或更聚焦影視主業及輕資產運營。

4月1日,紅豆集團擬以 21.18 億元的價格,將手中通用股份 24.50% 的股份轉讓給江蘇省蘇豪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通用股份的控股股東將由紅豆集團變為蘇豪控股,實際控制人變更為江蘇省國資委。

其實,這並非紅豆集團首次謀劃轉讓通用股份的控制權。早在2024年8月,紅豆集團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向上海九益投資轉讓其持有的6.92%股份,交易價格為4.37億人民幣。

今年 1 月 22 日,紅豆集團又與廣州工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股份轉讓意向協議》,計劃向其轉讓通用股份股權。僅兩個月后,該協議被終止,新的「買家」浮出水面。

紅豆集團是江蘇省重點企業集團,其業務涵蓋服裝、橡膠輪胎、生物製藥等多個板塊,是中國知名製造業集團。

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紅豆集團或許希望通過剝離部分非核心資產,回籠資金,以便更加聚焦核心業務,提升整體競爭力。此外,通用股份所處的輪胎行業競爭日益激烈,面臨着原材料價格波動、國際貿易摩擦等諸多挑戰。

諸多產業巨頭、上市公司此前大力發展多元化業務,謀求外延發展,而如今聚焦主業、強化核心競爭力或將成為當下的主流發展方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