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24 10:48
有媒體稱,中國進口關税有望降到介乎約50%-65%,據悉中國對展開貿易談判持開放態度。
中美關税戰降温,美股連續兩天出現報復式反彈,中概股亦連續第二日出現集體上漲走勢,但這並未刺激今早港股高開。在此前連續3日上漲及南下資金昨日淨賣出港股超180億港元的情況下,港股三大指數今早低開。恆指低開0.19%報22030點,恆生科技指數低開0.08%,國企指數低開0.29%。
4月24日早盤,港股創新葯板塊盤初拉昇,凱萊英漲超9%,榮昌生物漲超7%,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康龍化成紛紛上揚。
相關ETF方面,恆生醫療ETF(513060)高開高走,盤中大漲近3%,成交額破4億元,交投活躍。成分股中多數上漲,思派健康漲超12%;亞盛醫藥-B漲超7%;信達生物、康方生物漲超6%;樂普生物-B、和黃醫藥、康諾亞-B均漲超4%。
2025年三月底,中國本土製藥企業再傳兩筆重磅海外交易。
3月25日,恆瑞醫藥宣佈與默沙東就其脂蛋白(a)[Lp(a)]口服小分子項目(包括名為HRS-5346的先導化合物)達成獨家許可協議,恆瑞醫藥將HRS-5346在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範圍內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有償許可給默沙東。恆瑞醫藥將收取2億美元的首付款,並有資格獲得不超過17.7億美元的與特定的開發、監管和商業化相關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如果相關產品獲批上市,基於HRS-5346的淨銷售額的銷售提成。
與此同時,3月26日,拜耳與蘇州浦合醫藥公司宣佈,雙方已就浦合醫藥口服小分子PRMT5抑制劑達成全球許可協議。根據該協議,拜耳獲得開發、製造和商業化MTA協同PRMT5抑制劑的全球獨家許可。
以License-out的形式出海,通過技術授權分享全球市場紅利、深度參與全球製藥行業國際分工,在中國創新葯行業已成一大趨勢。
在近期關税擾動下,創新葯的「豁免」屬性推動市場情緒升溫。國產創新葯通過License-out形式出海,屬於知識產權交易而非實體商品流通,關税政策對創新葯的實際影響有限。
若關税緩和,市場情緒有望進一步得到提振,估值較低疊加業績拐點有望推動醫藥板塊進入估值修復行情。
興業證券表示,近期創新葯市場關注度持續提升、中美創新葯競爭力對比引發較多討論,我們認為當前中國創新葯領域的競爭力正在快速提升。2015年我國企業自研的進入臨牀的FIC創新葯只有9個,全球佔比不足10%,而到2024年已有120個,佔比超過30%(僅次於美國),中國在源頭創新葯品研發上的潛力正不斷釋放。中國創新葯行業已經過二十余年發展,已經建立起成熟的產業鏈,因此在近幾年的新技術上響應會更快,例如在ADC(66%)、雙/多抗(55%)、融合蛋白(54%)以及細胞治療(52%)等藥物類型中,中國研發項目的佔比已經超過50%。
基於此,這波技術浪潮中,中國在部分領域未來有希望保持全球領先。因此,2025年中國創新葯海外爆品爆發的元年,大量峰值有望超30-50億美金的品種浮出水面,這不是偶然,而是有必然性。中國處於國內政策支持、技術爆發、蓄勢出海的起步期,產業趨勢帶來的投資機會巨大。
板塊策略方面,該機構建議關注創新+自主可控+內需三條主線,繼續建議重點關注具備較好成長性和產業邏輯的細分領域。創新+國際化仍是核心關鍵詞,重點關注創新葯以及基本面開始改善的創新葯產業鏈。同時,隨着deepseek等技術發展,我們認為AI醫療有望成為2025年醫藥板塊重要方向之一。
恆生醫療ETF(513060)緊密跟蹤恆生醫療保健指數,覆蓋創新葯、CXO、醫療器械三大核心賽道。指數成分股2023年平均研發投入佔比達45%,22家企業進入商業化兑現期。據彭博預測,2024-2026年板塊營收復合增長率將達38%,淨利潤率有望提升至15%以上。當前板塊市盈率(TTM)處於近三年低位,顯著低於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NBI)。隨着港股流動性改善,創新葯企估值修復空間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