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科技增持力度足!騰訊控股首登主動權益基金重倉股榜首

2025-04-23 19:54

轉自:北京商報

公募一季報收官,基金前十大重倉股的最新名單也浮出水面。聚焦主動權益類基金,截至4月23日,騰訊控股已取代寧德時代首度成為第一大重倉股,持倉市值達725.52億元。緊隨其后,寧德時代、貴州茅臺持倉市值則分別為579.24億元、453.59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主動權益類基金季度持倉變動增長明顯的個股中,港股含量較足,港股科技股也受到眾多基金的青睞。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硬科技突破進入收穫期、關鍵期,科技股備受關注,同時,港股低估值特徵也使得港股科技股成為公募基金重倉配置的重要考量因素。未來,看好港股科技板塊,將持續捕捉南向資金定價權提升帶來的結構性機會。

騰訊控股首成頭號重倉股

公募一季報重倉數據出爐,第一大重倉股已「易主」。聚焦主動權益類基金一季報,Wind數據顯示,前十大重倉股包括:騰訊控股、寧德時代、貴州茅臺、阿里巴巴—W、美的集團立訊精密比亞迪五糧液紫金礦業以及中芯國際

相較於2024年四季度末,騰訊控股已取代寧德時代首次成為主動權益類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股,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主動權益類基金持倉騰訊控股市值達725.52億元。緊隨其后,寧德時代、貴州茅臺的持倉市值分別為579.24億元、453.59億元,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

除前三名外,阿里巴巴—W、美的集團、立訊精密、比亞迪、五糧液、紫金礦業以及中芯國際獲得主動權益類基金持倉市值也均超過200億元,分別為364.05億元、345.84億元、312.05億元、244.92億元、235.76億元、233.18億元以及210.31億元。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騰訊控股超過「寧王」登頂,可以看出港股科技股在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的配置比重正在增加,這也能夠反映出港股科技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投資熱點。

正如上述觀點所言,主動權益類基金季度持倉增長明顯的前10只個股中,港股佔比較高,其中,港股科技股更獲大舉增持。具體來看,港股中芯國際一季度持倉增加3.02億股,成為主動權益類基金季度持倉變動幅度最大的個股。此外,港股中國聯通以2.43億股的相關數據緊隨其后,排在第二。同期,美圖公司、廣深鐵路股份、阿里巴巴—W、三生製藥等港股一季度的公募持倉均新增超過1億股。從持倉基金數量角度看,阿里巴巴—W、騰訊控股、中芯國際三隻港股均淨增超200只基金重倉持有,增長數量排名市場前三。

持續看好港股科技板塊

若從公募基金整體重倉情況看,「寧王」、茅臺公募持股總市值仍居於前兩名,相關數據依次為1467.82億元、1414.93億元。不過,季度持倉變動分別減少6191.04萬股、46.6萬股。

同期,以848.95億元的全部公募持股總市值排在第三名的騰訊控股一季度獲公募持倉數則增加3945.39萬股。具體來看,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工銀國證港股通科技ETF一季度持倉分別增加406.98萬股、231.9萬股,此外,從大成高鑫股票、易方達品質動能三年持有混合的季度持倉變動看,也均新增超百萬股騰訊控股。

獲公募重倉青睞的背后,多隻港股科技股年內表現較佳。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3日收盤,反映與科技主題高度相關的香港上市公司表現的恆生科技指數年內漲幅達13.01%。從個股表現看,騰訊控股年內漲幅為13.72%,中芯國際、阿里巴巴—W年初以來更分別大漲47.17%、40.78%。

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基金經理田希蒙、蔡卡爾在季報中表示,一季度,港股互聯網板塊呈現「先揚后抑」特徵,政策端「人工智能全鏈賦能」頂層設計落地,算力基建擴容與應用場景拓展加速行業估值重塑,但受外部風險事件及市場流動性擾動,板塊經歷階段性回調。二季度,將重點關注AI技術商業化進程及消費復甦節奏。同時,利用板塊估值窪地優勢,強化對政策敏感型標的的配置,持續捕捉南向資金定價權提升帶來的結構性機會。

北京財富管理行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楊海平認為,騰訊控股登頂主動權益類基金重倉股榜首且同期多隻港股科技股季度持倉變動增加,從背后的邏輯看,在新質生產力主題背景下,港股科技股早已獲得明顯關注。同時,中國硬科技突破進入收穫期、關鍵期,特別是由於外部環境衝擊,中國加快了國產替代步伐,這尤其體現在科技領域。上述背景疊加港股低估值特徵,使得港股科技股成為公募基金重倉配置的重要考量因素。

展望后市,楊海平表示,前述港股科技的配置邏輯及背景在下一階段仍會持續發揮作用,因此從后市投資機會看,較為看好港股科技板塊。

柏文喜表示,公募基金可能會根據市場走勢和行業趨勢進行調倉換股,增持具有成長潛力的個股,恆生科技指數年內漲幅超過10%,顯示出香港上市科技公司仍表現強勁。港股及港股科技股的后市投資可能有以下幾個關注方向:科技公司業績增長和盈利能力提升、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政策支持、市場的風險偏好和投資者情緒,綜合看待以上因素,港股及港股科技股后市仍具備較好的投資機會。

北京商報記者 郝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