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消失的券商之華英證券

2025-04-22 21:2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券業行家

  輕飄飄一紙更名公告,讓「華英證券」成為消失的券商。在長達14年的歷史中,這家曾經有着合資背景,其后成為國資投行的券商,經歷了券業江湖的風風雨雨,留下了令人扼腕嘆息的往事。

  悄然變更

  就在今天(2025年4月22日),整理券商信息的行家,意外發現企查查收藏夾中的「華英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為「國聯民生證券承銷保薦有限公司」。

  同一時間,行家在票圈瞥到這則更名公告,悵然若失。

  在此之前,官媒曾經刊發過華英證券更名和遷址的「劇透」。

  今年2月,華英證券的登記狀態從「在業」變更為「遷出」。3月10日,登記機關由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無錫市新吳區)數據局變更為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隨后,公司地址由無錫市新吳區菱湖大道200號中國物聯網國際創新園F12棟,變更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浦明路8號。

  翻開華英證券官網,頁面隨處可見華英證券的標識。聯繫我們頁面,總部地址已經變更。然而,公告欄卻停留在2024年,未見本次的更名事項。后續是否會統一調整,目前尚不得而知。

  合資往事

  單從名字上看,華英證券曾經的「對標」,是中德證券。

  2010年11月8日,證監會下發證監許可〔2010〕1564號批文。覈准國聯證券與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 plc(蘇格蘭皇家銀行公眾有限公司,簡稱:蘇格蘭皇家銀行或RBS)共同出資設立華英證券。註冊資本8億元,由國聯證券持股66.7%,蘇格蘭皇家銀行持股33.3%。

  2011年4月20日,經無錫市新區工商局覈准,華英證券設立。

  2017年7月19日,證監會覈准國聯證券受讓華英證券外資股東股權;同年9月22日完成變更登記,成為國聯證券全資子公司。

  2021年中,國聯證券決定對華英證券減資。華英證券在2021年11月17日完成工商變更,註冊資本由8億元變更為2億元。

  歷任高管

  在華英證券批文下發之際,證監會覈准了最早的高管團隊:雷建輝擔任董事長,殷卓偉擔任監事會主席,丁可擔任總經理。

  公開信息顯示,雷建輝生於1968年。2008年,他成為國聯證券總裁,其后成為華英證券首任董事長。在其任內,一手主導了公司初期的合資架構搭建,推動華英證券聚焦投行業務,參與龍力生物IPO等標誌性項目。

  2016年3月,雷建輝因「需要在個人事務上安排更多的時間」,辭去國聯證券總裁職務。同年5月不再擔任華英證券董事長。

  生於1962年的丁可,早年曾是山東濟南化工廠財務處副處長。在證券行業,他曾任天同證券投資銀行部副總經理,國聯證券投行部總經理、副總裁等職。

  2017年,丁可離開華英證券,出任聯儲證券總經理,直至2023年退休離任。

  第二任董事長姚志勇,生於1971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於2004年6月取得南京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曾任無錫市證券公司業務員、駐上海證券交易所場內交易員及營業部辦公室主任、國聯集團證券投資部副總經理等職位。2013年3月,他出任國聯證券董事長,與時任國聯證券總裁雷建輝搭檔多年。

  接手華英證券帥印之后,他完成了「脱鈎」,從合資模式向本土化轉型。在其任內,華英證券債券承銷領域表現突出,並且在2020年獲得Wind「IPO承銷快速進步獎」。2021年12月,因工作調動,姚志勇辭去華英證券董事長職務。

  第二任總經理王世平,生於1968年12月。早年任職於中投證券(現為中金財富證券)。2006年3月,他加入長江證券旗下投行子公司長江證券承銷保薦有限公司(簡稱:長江投行);2009年4月,他獲批出任長江投行總經理。2012年12月,王世平取得保代資質,名下9單投行項目均在長江投行簽署。2017年3月,他加入華英證券。同年10月擔任總經理至今。

  第三任董事長葛小波,生於1971年,清華大學流體機械及流體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學位和管理工程(MBA)專業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他於1997年加入中信證券,曾任投資銀行部經理和高級經理,A股上市辦公室副主任,風險控制部副總經理和執行總經理,交易與衍生產品業務部、計劃財務部、風險管理部、海外業務及固定收益業務行政負責人等職,並且在2007年榮獲全國金融五一勞動獎章。2017年3月,葛小波擔任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財務負責人,出現在高管名單中。2019年6月,他加入國聯證券,同年10月出任總裁、財務負責人。2021年12月,代行國聯證券董事長職務,並擔任華英證券董事長。2022年6月至今,任國聯證券董事長兼總裁,華英證券董事長。

  展望未來

  2024年,華英證券錄得虧損:營業收入34,005.44萬元,淨利潤-401.16萬元。而這一情況在2025年或將有所改變。

  將民生證券納入麾下后,國聯證券在今年2月正式更名為國聯民生證券。由於民生證券以投行業務優勢明顯,對華英證券的安排,曾經有過猜測。

  今年3月26日晚間,國聯民生證券發佈2024年報,在投行業務章節,對華英證券的2025年做出如下展望:

  一是持續做大優質IPO和再融資項目儲備,着重增加科創板和創業板項目儲備,並持續開拓優質上市公司再融資項目;加大併購重組業務佈局,延續研究系統培訓,使業務人員具備充分的產業併購重組的基礎行業研究能力,發掘企業價值,搶佔併購業務藍海;持續將北交所IPO業務作為重點發展方向,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專注於打造一批精品、特色項目。

  二是持續加大債券項目儲備,提升債券服務專業能力;在合規和保質的前提下,做好已獲批文的重點債券項目完成發行;同時,積極提升創新能力,積極參與承銷科技創新債、綠色公司債等國家重點鼓勵品種,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三是堅持以客户為中心,緊抓併購重組市場回暖窗口,持續進行併購重組項目和人員佈局,深入產業和行業研究分析,落地併購業務;持續重視新三板業務,力爭成為投行收入的有力補充;堅持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提升財務顧問綜合服務能力。

  言猶在耳,華英證券這個延續14年的名號,已經不復存在。

  對國聯民生證券來説,通過併購,將民生證券的優勢業務,注入原有的華英證券,這一決定早已做出。然而,以更名的方式,「除舊佈新」,導致華英證券品牌的消失,留下深刻的思索。

  近年來,證券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馬太效應愈發明顯。在監管趨嚴與頭部效應擠壓下,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間變得愈發逼仄:要麼通過細分領域形成差異化優勢,要麼通過合併尋求新的發展之路。而國聯民生證券,將為后來者提供示範的模板。

責任編輯:楊紅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