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雙重危機下的蘋果:中國製造受挫與創新乏力

2025-04-21 19:59

當每一部iPhone上的"加利福尼亞設計"標籤閃閃發光時,這些高端設備90%都在中國組裝的現實,正成為蘋果無法迴避的痛點。美國政府最新宣佈的對華高達245%的關税政策,無異於向蘋果公司敲響了警鍾。雖然智能手機暫時被排除在關税清單外,但這只是短暫的喘息,未來的不確定性已經讓蘋果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美國政府的態度十分明確:"美國不應依賴中國生產關鍵技術產品。"這一表態直接打擊了蘋果公司長期以來的全球供應鏈策略。庫克曾公開表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複雜、最靈活的製造生態系統",這種優勢是其他任何國家短期內無法複製的。

更令蘋果擔憂的是,離開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製造中心,無論是轉向印度還是越南,其生產成本都將飆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也難以保證。在中國,富士康鄭州工廠被稱為"iPhone城",擁有完善的供應鏈生態和數十萬經驗豐富的工人,這種規模化、精細化的生產能力是印度、越南短期內難以複製的。

市場雙殺:蘋果在中國遭遇滑鐵盧

與此同時,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地位正在經歷斷崖式下跌。根據最新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蘋果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從17.4%急劇下滑至13.7%,這已經是連續第七個季度下滑。更令人震驚的是,蘋果已跌至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四位,被華為、小米和vivo三大國產品牌全面超越。

這一市場格局的劇變反映出中國消費者對蘋果品牌的熱情正在迅速冷卻。一方面,國產手機在技術創新、設計和用户體驗方面的全面趕超,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到,高端手機不一定非蘋果不可;另一方面,蘋果產品創新乏力,差異化優勢逐漸消失,也讓消費者轉向了更具性價比的國產高端機型。

創新失速:蘋果旗艦項目接連受挫

蘋果公司一直以來以創新聞名,但近年來其旗艦項目卻接連遭遇挫折,這進一步加劇了投資者和市場對蘋果未來發展前景的擔憂。

Vision Pro:高投入低迴報的奢侈品

被蘋果寄予厚望的混合現實頭顯Vision Pro在2024年初發布后,面臨着銷量慘淡的尷尬局面。據彭博社報道,自今年2月發售以來,蘋果Vision Pro的銷量並未如蘋果公司所期望的那樣迅猛增長,累計銷量不足50萬台,遠低於最初預期的70萬台以上。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使是購買了這款售價3499美元高端設備的用户,其使用率也遠低於公司預期。

多位分析師指出,Vision Pro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過高的價格、沉重的佩戴體驗、嚴重的散熱問題以及最為致命的"殺手級應用"缺失。Vision Pro的失利不僅僅是單個產品的挫折,更是蘋果在后智能手機時代尋找新增長點受挫的象徵。

值得注意的是,在蘋果Vision Pro遭遇困境的同時,中國廠商如Rokid、雷鳥創新、XREAL等已在虛擬現實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不僅在硬件成本控制方面優勢明顯,在內容生態構建上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中國製造不再只是簡單的代工,而是在設計創新和用户體驗方面展現出強大實力。

Apple Car:十年造車夢碎

2024年2月的一則消息徹底擊碎了蘋果造車的美夢——蘋果公司正式宣佈取消電動汽車項目,部分員工將轉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團隊。這標誌着蘋果長達十年、耗資近百億美元的造車計劃宣告失敗。

蘋果的造車計劃始於2014年,代號為"泰坦計劃",曾雄心勃勃地想要打造一款革命性的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然而,項目期間頻繁的戰略調整、高管更迭以及與傳統汽車製造商談判受挫,最終導致這一宏偉計劃功虧一簣。這不僅意味着蘋果錯失了進入萬億級汽車市場的機會,更直接打擊了投資者對蘋果開闢新業務增長點的信心。

與蘋果的造車失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崛起速度令人矚目。2023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佔有率已經超過50%;到2024年,這一數字已攀升至65.2%。比亞迪、蔚來、小鵬等中國品牌不僅在電動化技術上取得突破,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領域也實現了創新引領。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多家中國車企已經將AR/VR技術成功應用於汽車場景。早在2021年12月,蔚來發布的入門級轎車ET5就配備了基於AR/VR技術的全景數字座艙,其中VR頭顯與國內廠商NOLO合作開發,AR眼鏡則聯合XREAL打造。這一技術應用不僅為乘客提供了沉浸式的娛樂體驗,更開創了汽車元宇宙的新場景。

AI時代落后:蘋果的戰略誤判

在人工智能成為科技行業新賽道的背景下,蘋果在AI領域的佈局明顯滯后於競爭對手,這可能成為動搖其科技領袖地位的最大威脅。

2025年被業內稱為"AI手機元年",各大廠商紛紛推出搭載AI大模型能力的手機產品。華為通過自研"盤古大模型"的能力下沉,實現了從拍照增強、智能翻譯到內容創作的全面AI賦能;小米則通過"小愛大模型"實現了多模態交互和場景智能化;三星也在Galaxy系列上集成了Galaxy AI功能套件。

相比之下,蘋果的Apple Intelligence功能迟迟未能與用户見面,直到2025年初才宣佈推出,且功能邊界有限。更為尷尬的是,由於政策和技術原因,Apple Intelligence在中國市場的落地存在極大不確定性,這將進一步拉大蘋果與中國品牌在AI功能上的差距。

蘋果在AI領域的滯后並非偶然。一方面,蘋果長期以來堅持的隱私優先策略限制了其數據收集和利用能力;另一方面,蘋果過於依賴硬件創新的傳統思維,導致其錯失了軟件和服務創新的先機。如今,當蘋果意識到AI的重要性並決定將取消的汽車項目資源轉向AI開發時,已經落后競爭對手至少兩年。

蘋果的危機與自救

面對這一系列挑戰,蘋果公司亟需重塑自身戰略,才能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供應鏈多元化的艱難抉擇

蘋果目前還在加快供應鏈多元化的步伐,在印度、越南等地建立新的生產基地,以應對地緣政治風險。然而,這一轉型面臨着巨大挑戰:一方面,新生產基地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控制短期內難以達到中國水平;另一方面,供應鏈轉移將增加15%-20%的生產成本,這將直接影響蘋果的利潤率和市場競爭力。

重塑創新引擎

蘋果需要重新審視其創新戰略,從單純追求硬件突破轉向軟硬結合的全方位創新。這意味着蘋果要在AI、雲服務、生態系統等方面進行更大投入,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同時,蘋果也需要更加開放地吸納外部創新成果,尤其是在新興技術領域與創業公司開展深度合作。

重新贏得中國消費者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對蘋果至關重要。要重新贏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蘋果需要採取更積極的本地化策略,包括定製符合中國用户習慣的功能、加強與中國互聯網服務的整合、優化定價策略等。同時,蘋果也需要加快創新節奏,推出真正能打動消費者的差異化功能,而非簡單的硬件升級。

啟示與展望:變局中的機遇與挑戰

蘋果的困境為整個科技行業提供了深刻啟示,也預示着全球科技格局的重大變革。

首先,技術創新必須與時俱進。在AI時代,僅靠硬件優勢已無法保持領先,軟件和服務創新將成為決定性因素。蘋果過於依賴硬件創新的傳統思維,導致其在AI浪潮中落后於競爭對手。

其次,供應鏈安全已成為企業戰略的核心考量。地緣政治風險正深刻影響全球供應鏈佈局,企業必須在效率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蘋果過度依賴中國製造的策略,在當前國際環境下面臨巨大挑戰。

第三,中國製造正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創新中心"轉型。從iPhone代工到華為自研芯片,從山寨手機到引領摺疊屏創新,中國企業已經完成了從跟隨者到引領者的轉變。在Vision Pro失利的同時,中國虛擬現實頭顯廠商取得突破;在Apple Car項目取消的同時,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品牌迅速崛起。這種轉變不僅重塑了全球科技格局,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最后,消費者心智的變化將重塑品牌格局。隨着中國消費者自信心的增強和國產品牌實力的提升,"崇洋媚外"的消費心態正在淡化,理性、自信的消費決策正成為主流。這一趨勢不僅影響手機市場,也將波及更廣泛的消費電子和科技產品領域。

展望未來,全球科技產業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中國企業從製造向創新的轉型,將進一步推動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東移;同時,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也將促使全球供應鏈向區域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無論是蘋果這樣的科技巨頭,還是新興的創新企業,都需要以更加開放、靈活的戰略應對挑戰,把握變局中的發展機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技旋渦」,作者:王秦州,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