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波音訂單凍結與 C909 首航交織:解碼航空博弈下的全球產業鏈重構

2025-04-21 14:42

(作者柏文喜為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

2025年4月,觀察者網、鳳凰網報道:中國多家航空公司宣佈暫停接收波音飛機及零部件。另一方面,2025 年 4 月 12 日,由老撾航空 C909 飛機執飛的 QV331 航班從萬象瓦岱國際機場起飛,於北京時間 11 時 17 分順利抵達巴色國際機場,圓滿完成首次商業飛行。這是中國噴氣式客機首次進入老撾市場,標誌着國產商用飛機在 「一帶一路」 共建國家的運營網絡進一步拓展。波音訂單凍結與 C909 首航交織,折射出大國博弈下技術自主權爭奪、供應鏈韌性考驗以及全球市場格局重構的複雜圖景。

一、波音的困境:歷史沉痾與關税衝擊疊加

中國多家航空公司宣佈暫停接收波音飛機及零部件。這一決定不僅引發波音股價震盪,更暴露了全球航空產業鏈的深層矛盾。

歷史角度上,波音近年深陷多重危機。2018年兩起737 MAX空難導致全球停飛,2024年艙門脱落事件再次暴露其品控體系失控,加之供應鏈罷工和管理層動盪,波音早已不復巔峰時期的統治力。

貿易角度上,關税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從兩方面分析:

1.短期衝擊顯性化

短期來看,全球關税風波使波音飛機採購成本飆升125%,直接導致原定交付的40余架飛機(含10架737 MAX)陷入交付困境。波音股價也在消息公佈當日下跌2.4%,年初累計跌幅超10%,市值蒸發約50億美元,反映出市場對失去中國市場的擔憂。

2.長期戰略風險加劇

長期來看,國際航協(IATA)數據推測,中國未來20年預計需要8830架新飛機,佔全球需求的20%。但自2019年起,波音在華新訂單幾乎停滯,僅靠貨機和租賃公司訂單勉強維持,市場份額從48%暴跌至22%。中國三大航司(國航、東航、南航)2025-2027年計劃接收的179架波音飛機面臨凍結,波音在寬體機市場的傳統優勢正被空客A350和國產C929蠶食。

二、全球航空業格局出現分歧:波音的核心競爭力消失與否

全球分析師們對波音前景的評估呈現兩極分化,這也凸顯分析師們對全球航空業格局的不同判斷,主要分為兩個派系:

1.「重大打擊論」的支撐邏輯

部分分析師認為,中國不僅是銷售市場,更是產業鏈關鍵環節。波音在華合作的36家供應商提供35%的787機型複合材料部件,年採購額達18億美元,零部件斷供可能引發全球生產中斷。中國航空公司的示範效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瑞安航空等國際航司已表示可能推迟接收波音飛機以規避關税成本,加劇庫存壓力。

2.「韌性論」的市場依據

而也有部分分析師保持樂觀,如美銀研報指出,中國訂單僅佔波音年均交付量的13%,且印度(370架)、越南(200架)、韓國(50架)等新興市場訂單可迅速填補缺口。2024年波音新訂單量達1270架,創十年新高。

然而,投資者往往用真金白銀投票:波音股價在短暫下跌后強勢反彈,4月17日收於161.9美元,較消息公佈前上漲1.64%,反映市場對其供應鏈調配能力的信心。

三、中國航空業的自主化突圍

而中國航空方面,中國C919大飛機老撾首飛成了近期的熱點,中國高端製造「出海」能否打破波音空客壟斷也成了大家關注的重點。

中國始終堅持 「以開放促創新、以創新護安全 」,在維護產業鏈韌性的同時,積極與東盟、非盟等共建 「安全可靠、互利共贏 」的全球航空產業新生態。事實上,這次的國產高端製造「出海」並非偶然,航空產業二十年技術積累的集中爆發:

1.C919的替代效應顯現

國產大飛機C919已交付三大航12架,2025年產能將突破75架。其60%國產化率(發動機除外)和較波音737低20%-30%的價格,正快速搶佔單通道市場。中俄合研的寬體機C929進入細節設計階段,瞄準波音787和777的市場空缺,預計2030年前形成「單通道+寬體」組合拳。

2.產業鏈本土化加速

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已為波音787生產方向舵,沈陽飛機工業供應空客A220機翼組件,這些技術外溢助力國產替代。中國商飛建立「主製造商-供應商」模式,中航工業等企業實現30%的C919部件自主生產。針對美國航電設備和發動機的依賴,CJ-1000A國產發動機進入測試階段,國產航電系統突破適航認證瓶頸,供應鏈「去美國化」進程提速。

四、全球航空產業鏈的重構邏輯

波音危機本質上是全球化退潮與區域化重組在航空業的縮影,三大趨勢正在形成:

1.市場格局從「雙頭壟斷」向「三足鼎立」演變

空客憑藉天津組裝線和對華友好姿態,2023年對華交付97架飛機,在華市場份額突破60%。中國商飛通過「國內循環+一帶一路」市場策略,在東南亞、非洲獲得127架意向訂單,打破歐美對適航標準的壟斷。

2.生產模式從「效率優先」轉向「安全優先」

波音在華供應商開始為空客和商飛配套生產,形成「一個工廠,多個客户」的冗余供應鏈。美國鋁業協會數據顯示,關税導致航空級鋁材成本上升15%-20%,迫使企業建立區域化庫存。

租賃模式興起:中銀航空租賃等企業通過經營性租賃幫助航司規避關税風險,2024年全球飛機租賃滲透率升至53%。

3.技術競爭從「產品博弈」升級為「標準戰爭」

中國推動C919獲取EASA(歐洲)和FAA(美國)適航認證受挫后,轉而與俄羅斯、東盟協商建立互認體系,試圖構建平行標準。波音與空客競相研發氫能源和電動飛機,而中國在無人機貨運、超音速客機領域佈局專利,技術路線分化加劇。

五、結論:關税摩擦背后的產業哲學

波音危機揭示的不僅是企業興衰,更是全球化時代產業鏈治理的深刻命題:

1.政治與商業的邊界消融

波音作為「美國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其命運與中美博弈深度綁定。美國政府為遏制中國發展不惜犧牲企業利益,而中國企業則通過「市場換技術」實現逆襲,這種政經糾葛成為新時代常態。

2.供應鏈韌性的雙重性

波音通過印度、越南訂單展現市場替代能力,證明全球化並未死亡而是重構;中國通過國產替代證明自主可控不是封閉倒退,而是風險管控的必需。兩種韌性邏輯的碰撞,定義着未來產業鏈形態。

3.技術主權的終極較量

當C919與737 MAX在浦東機場同台競技,當商飛工程師反向解析波音專利,這場博弈早已超越關税層面,成為工業文明時代后發者顛覆規則的史詩級敍事。其最終勝負,將取決於誰能率先實現從「追趕創新」到「範式革命」的跨越。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博弈中,波音的困境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大國崛起的密碼:唯有將市場優勢轉化為技術主動權,方能在產業鏈博弈中立於不敗之地。而對於全球航空業來説,「ABC(空客、波音、商飛)時代」的來臨,或許正是打破壟斷僵局、激發創新活力的歷史契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