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衝刺上市前,高瓴「放手」這家藥企

2025-04-21 10:32

2021年-2024年,嘉和生物累計淨虧損超過23億,已經接近IPO的募資額(26億港元)。

港股18A首例反向收購案有了進展。日前,嘉和生物-B(06998.HK)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億騰醫藥通過換股方式反向收購嘉和生物,合併后公司將更名為億騰嘉和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億騰嘉和」)。這是港股首起18A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反向併購案例。按照計劃,嘉和生物將向億騰醫藥股東發行發行新股作為對價,每股理論發行價格2.96港元,較嘉和生物4月7日收盤價溢價66.22%。在此次交易中,億騰醫藥、嘉和生物股權價值分別為6.77億美元和1.97億美元,這與雙方之后的股權比例對應。換股完成后,原億騰醫藥股東將持有公司77.43%的股份,原嘉和生物股東的持股比例將降至22.57%。公司的控股股東也將由高瓴資本變為億騰醫藥控股股東倪昕。在業內看來,這是生物醫藥市場「寒冬」下的一次抱團取暖。曾經的明星公司——嘉和生物研發遇阻,資金池緊張;而以CSO(合同銷售組織)起家的億騰醫藥IPO屢戰屢敗,四次遞表均未果。借這次反向收購,億騰醫藥有機會推開資本市場的大門。01 從市場明星到賣身成「殼」曾經的嘉和生物可以説集齊了一隻醫藥投資領域的「夢之隊」。2007年成立的嘉和生物是由惠生集團出資設立,挖來了在安進擔任工藝開發部科學總監的周新華當CEO。在周新華的帶領下,嘉和生物佈局了多款重磅生物藥的類似藥管線。這是條可行性很高的路線,信達生物、復宏漢霖都採取過類似的策略。6年后,嘉和生物迎來了首個「大買家」。疫苗巨頭沃森生物以2.92億元從惠生集團手中拿下嘉和生物控股權,成為佔比超60%的單一大股東。隨后,陽光人壽保險等3位戰略投資人也導入5億元注資。之后,康恩貝、泰格醫藥也先后加入到嘉和生物的股東名單中。時間來到2018年,高瓴的「入主」讓嘉和生物的熱度進一步走高。高瓴資本從沃森生物和其他股東手上收購了嘉和生物的股權,最終實現了對公司的控股。對於嘉和生物來説,無異於光環加身。在當時的市場上,高瓴是創新葯投資領域「巨無霸」,用一位醫藥投資人的話來説「口袋深,出手快,根本搶不過」。有了高瓴「光環」加持的嘉和生物就成了市場的「當紅炸子雞」。豐富的管線佈局,一水的明星機構,嘉和生物的熱度在上市時達到了頂峰,2020年嘉和生物港股上市時,認購倍數達到1247倍,一手中籤率僅3%;上市當天,開盤每股29.2港元,大漲21.67%,市值超140億港元。五年后的現在,嘉和生物股價僅有2.06港元/股(截至4月17日收盤),市值萎縮至10.72億港元。嘉和生物的「由盛轉衰」繞不開核心管線PD-1藥物GB226。在上市時,公司樂觀地估計這條管線能夠在2021年3季度獲批上市,然后就會進入商業化階段,實現「自我造血」。嘉和生物為此在2021年5月份開始搭建一個超過百人的商業化團隊。但直到商業化團隊組建完畢,GB226都沒能獲批。嘉和給出的解釋是,目前全球沒有PD-1產品被批准用於PTCL的治療,所以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CDE)對於相關適應證產品的審評就更為謹慎。2023年6月,GB226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拒批,成為國內首個被拒批的PD-1藥物。重磅管線的「失利」直接影響了嘉和生物的研發、商業化進程。2022年,嘉和裁撤市場、營銷、政府事務部門,徹底放棄自主商業化。上市至今,嘉和生物的十余條在研管線,只有生物類似藥英夫利昔單抗(GB242)獲批上市。但英夫利昔單抗在上市后就迎來了集採,未能給嘉和生物帶來可觀的收益。02 「借殼上市」的CSO大廠和嘉和生物相反,億騰醫藥的長處就在於藥品銷售。億騰醫藥起家於CSO業務(合同銷售組織),之前主要擔任跨國公司的獨家營銷商及分銷商。但隨着國內「兩票制」和「4+7集採」政策的大力推行,藥品經銷商逐漸被剔除出流通環節,在此背景下,億騰醫藥開始逐步轉型成為生物製藥公司。但直到目前,億騰醫藥的核心產品均來自收購或者授權引入。其中,穩可信和希刻勞從禮來手中收購,億瑞平是從司GSK手中收購而來。這三款產品成了億騰醫藥的收入支柱。2022至2024年,億騰醫藥收入分別為20.74億元、23.04億元及25.46億元,以上三款藥物貢獻了主要的營收。對應的是,億騰醫藥在國內擁有龐大的銷售團隊,全國共 1000名銷售代表,覆蓋約17000家醫院,19000家藥店及225家商業公司,2024年實現每位銷售代表平均銷售額約250萬元。但這三款原研產品的專利目前均已到期。目前國內已有6種穩可信的仿製藥獲批,其中3種已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希刻勞也面臨着集採的衝擊,頭孢克洛膠囊和頭孢克洛干混懸劑已分別被納入第三批(2020年8月)和第七批(2022年7月)國家集採。前者由蘇州中化、南新制藥、立健藥業中標;后者由國藥、石四藥、金鴻藥業、昆明積大製藥中標。這意味着未來市場格局可能進一步改變。長於銷售的億騰醫藥需要在新葯研發上開拓新的空間。但億騰醫藥的研發投入每年僅在1億元左右,不足銷售費用的1/5,幾款在研產品也都是從跨國藥企引進開發,涉足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多動症領域。或許是這個原因,億騰醫藥在資本市場的進展也並不順利。2020年起,億騰醫藥四次向港交所遞表,其中曾於2021年6月通過港交所的聆訊,但億騰醫藥最終未能進行上市發售。這次反向收購,給億騰醫藥帶來了一個新路徑,對嘉和生物來説,億騰的銷售渠道也是其迫切需要的。嘉和生物方面表示,董事預期GB491商業化在即,且本公司的發展到了一個重要的階段,需要有強大的商業能力來把握着一切可能的市場機遇。此外,公司的其他藥品亦處於臨牀開發階段,需要有強大而持續的現金流支援該階段研發工作,並需要為后續產品推出加強其商業化能力,以使公司在競爭激烈的醫藥行業中保持領先地位。合併后,新公司將積極推動包括景助達及GB491、Vascepa、Mulpleta在內的創新葯銷售,GB491預計將於2025年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公司計劃申請啟動政府談判,力爭於2025年下半年將其納入國家醫保目錄,若談判成功,將於2026年開始生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