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怡亞通白酒業務萎縮 業外資本擴張受阻

2025-04-19 05:00

  轉自: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黨鵬 成都報道

  近日,「供應鏈第一股」怡亞通(002183.SZ)發佈2024年財報。該公司營收和歸母淨利潤雙降的同時,引人關注的是,曾貢獻近三分之一營收的白酒業務已然被「隱藏」。

  作為業外資本,怡亞通曾憑藉茅臺、五糧液等名酒代理創下近百億元銷售額。「我們現在的主要精力是集中在大科技、新能源和大消費板塊,白酒業務板塊經營是正常的。」怡亞通證券部解釋説。

  此外,受行業調整影響的還有在2023年從港股退市的「酒類流通第一股」銀基集團(00886.HK)。岩石股份(維權)(600696.SH)也因鉅額虧損以及實控人被調查,近日發佈公告稱面臨退市風險。

  「業外資本進入白酒行業后,難以支撐業績的原因及短板在於白酒行業有獨特的生產工藝、品牌文化和消費習慣,新進入者難以快速建立品牌認知和忠誠度。」大消費行業專家楊懷玉認為,同時白酒銷售渠道複雜,需要長期積累和維護,業外資本缺乏成熟的渠道網絡;業外資本普遍缺乏深厚的品牌積澱,難以獲得消費者認可,市場份額有限;對白酒行業規律和消費者需求理解也不深,運營策略容易出現偏差。

怡亞通白酒流通「困局」

  財報顯示,2024財年,怡亞通實現營收776.16億元,同比減17.8%;歸母淨利潤為1.06億元,同比減少24.92%;扣非歸母淨利潤為9197萬元,同比增長14.92%。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在其財報中未披露酒類營收相關情況。年報中僅能從子公司深圳市怡亞通深度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的業績中窺見一斑——實現營收5.52億元,淨利潤僅為181.74萬元,同比下滑32.8%。

  怡亞通是在2013年通過名酒分銷切入白酒賽道。2018年,怡亞通酒飲業務收入就高達97億元。尤其是在醬酒熱背景下,怡亞通不再滿足於做分銷商,轉而向白酒行業上游延伸,推出自有品牌和定製酒業務。公開資料顯示,怡亞通先后與釣魚臺、國台、習酒等酒企合作開發的「珍品壹號」「國台黑金十年」等產品,2019—2021年貢獻超12億元品牌運營收入。

  2021年,怡亞通以高價收購茅臺鎮大唐酒業,推出自有醬酒品牌「大唐祕造」,試圖構建從上游生產到下游銷售的全產業鏈。但是怡亞通僅入主大唐酒業一年時間,就在2023年宣佈退出。在其財報中,12家「祕造酒業」公司及大唐酒業被怡亞通轉讓處置,均被列為「不再納入合併範圍的子公司」。

  醬酒品牌未做起來,怡亞通又轉而投身清香型白酒。天眼查顯示,2023年6月,怡亞通子公司與山西金久盛合資成立山西怡亞通祕造供應鏈有限公司;隨后在7月18日,又與山西華樽雲放酒業(汾陽王酒業關聯公司)共同成立四川怡華酒業有限公司。在上述兩家企業中,怡亞通都是持股51%。但是截至目前,並未見怡亞通在清香領域發力。

  財報數據顯示,2020—2023年,怡亞通白酒業務整體營收從63.71億元降至33.02億元。此外,在2023年報告期內,怡亞通酒飲品牌運營/自有品牌的營收為5.88億元,同比下降25.23%。而2023年,怡亞通整體營收規模為944.22億元。

  「怡亞通在白酒行業受阻的原因在於從傳統流通轉向品牌運營,需要全新的運營模式和團隊。怡亞通雖具備流通優勢,但在白酒領域,渠道資源有限,難以快速拓展市場。同時自有品牌推廣效果不佳,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較低,消費者認可度不高。」楊懷玉認為,怡亞通的流通競爭力未能賦能白酒的原因在於,現有渠道資源與白酒目標市場不匹配,需要重新建立渠道網絡。同時品牌建設與渠道拓展未能有效協同,導致市場推廣效果不佳。

  白酒行業專家蔡學飛認為,流通酒企在中國做市場非常辛苦,一方面酒企牢牢掌握着品牌與產品資源,強勢管控着產品的市場定價權;另一方面各級渠道商牢牢掌握着市場分銷資源,銷售商的產品溢價並不高,並且流通酒企終端建設投資大、周期長、難於管理,且流通酒企在產業鏈中議價能力有限,在目前廠家渠道下沉與直營化大趨勢下,整體盈利能力不足。此時無論是清香還是醬香,掙的都是廠家與行業趨勢的錢,一旦消費趨勢改變,流通酒企經營必然受限。

  即使如此,深圳怡亞通酒業品牌市場總經理趙琰在今年春糖會上公開表示:「解決矛盾的關鍵在於打破單點博弈,構建‘共創共享’的生態型平臺。」趙琰強調,怡亞通酒業依託怡亞通集團26年供應鏈基礎設施積澱,正通過「FBS模式」(F:酒廠資產/B:品牌資產/S:終端資產)實現產業鏈價值重構。

業外資本遇跨界難題

  在2020年前后,白酒行業備受資本關注,尤其是在醬香型白酒細分賽道,一度吹響了「集結號」。如今,隨着白酒行業整體進入深度調整期,社會庫存高企。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A股白酒上市公司存貨總額超1300億元,同比增長超10%,已披露年報的酒企存貨仍有上漲趨勢。

  由此,一些進入白酒行業的業外資本,開始「裸泳」在沙灘上,最先倒下的就是銀基集團。該公司此前經銷五糧液酒系列、國窖1573、貴州茅臺酒產品、汾酒55°系列等。但是因為持續虧損,在2023年11月退市。

  此外,4月12日,岩石股份發佈退市風險警示公告,預計2024年營收2.6億—2.9億元,扣非后營收2.5億—2.8億元,淨利潤-1.8億—-2.5億元。其困境根源在於控股股東海銀系爆雷:實際控制人韓嘯因非法集資被刑拘,3.74億元關聯資金違規佔用未歸還,導致64.8%股權被司法凍結。

  蔡學飛認為,白酒是一項長周期的事業,而且是勞動與資本密集型產業,而業外資本大多抱有短期財務目的來介入,缺乏在產品線佈局、渠道建設以及市場佈局方面的耐心與市場長期積累的運營能力,往往導致事倍功半。此輪白酒調整新周期,其實恰恰是一個擠泡沫的過程,這又讓許多業外資本逐漸退出了白酒行業。

  蔡學飛舉例説,承德露露永輝超市包括鍋圈實業集團等資本優勢雄厚,也都有一定的網絡與渠道資源,相對來説自身主導產品與白酒消費存在互補性,目標消費人羣也比較一致,這些都給它們進軍白酒行業提供了條件與信心。但是目前白酒處於行業調整周期,市場本身內卷嚴重,業外資本也不具備白酒成功運營經驗,比如宋河酒業想借助鍋圈實業集團重回巔峰,可能需要長期堅守,並且在數字化、酒莊、電商直播等賽道做出相應的模式創新,纔有可能彎道超車,而這些恰恰是業外資本不具備的,短板明顯。

  記者注意到,去年年底,在河南食品界發展迅速的鍋圈實業集團,作為託管方介入宋河酒業重整。「目前債務重組已經基本完成,債權人和企業正在分工配合,推進正常經營。」宋河酒業招商運營中心總經理李金智表示,基於此,今年糖酒會上宋河酒業才得以全新亮相,並開啟築牢河南市場的戰略。但是,對於宋河酒業高達100億元的債務,並不是那麼輕松就能化解。

  在楊懷玉看來,業外資本在白酒行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行業集中度提高,中小酒企生存困難,資本投入風險加大;二是消費者需求多樣化,對產品品質和品牌文化要求更高,企業需不斷創新;三是行業監管加強,對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等方面要求更嚴格,企業合規成本增加;四是行業洗牌加速,為有實力的資本提供併購整合機會,實現快速擴張;五是高端白酒市場潛力巨大,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提升盈利能力;六是隨着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白酒國際化市場空間廣闊,為資本提供新的增長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