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財經分析】時空道宇在馬來西亞成立合資電信公司 共建東南亞「天地一體化」通信生態

2025-04-18 18:27

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上海4月18日電(記者 王鶴)4月18日,吉利旗下商業航天企業時空道宇與馬來西亞Tradewinds Group (M) Sdn Bhd(簡稱「TGM」)旗下通信服務提供商Altel Group Sdn Bhd(簡稱「ALTEL」)在吉隆坡正式宣佈成立合資電信業務運營公司,通過入股並運營當地電信企業,加速海外業務落地。

這是時空道宇首次入股並運營海外電信企業,佈局東南亞市場,推動低軌衞星星座規模化應用落地。雙方將依託吉利星座全球低軌衞星通信網絡,在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地區打造融合衞星與地面網絡的通信服務體系。

我國商業航天企業入股並運營海外電信企業

據介紹,TGM是馬來西亞阿布卡里集團旗下三大核心集團之一,旗下ALTEL業務涵蓋無線網絡、物聯網(IoT)、雲計算、邊緣計算、信息安全、系統集成及軟件服務等多個領域。

吉利星座是由時空道宇自主研發建設並運營的全球低軌通信星座。截至目前,已有30顆衞星在軌運行,預計2025年完成星座一期組網,全面啟動全球衞星通信服務。

記者採訪瞭解到,2023年10月,時空道宇與ALTEL簽署框架合作協議,開啟了在東南亞市場的戰略佈局。隨着吉利星座部署進程加快,今年雙方進一步簽署股份認購協議和股東協議,推動衞星通信規模化應用落地。

根據協議,雙方將依託吉利星座的低軌衞星通信能力與ALTEL的LTE/5G專網技術,共同賦能馬來西亞海洋航運、智慧出行、智能製造、智慧農業、智慧能源、消費電子等多個領域。

(受訪者供圖) (受訪者供圖)

ALTEL將提供本地業務支撐,時空道宇則負責提供衞星星座的空間段資源及地面站支持,共同拓展商業應用市場。面對東南亞地區島嶼眾多,地面網絡覆蓋受限的現實需求,雙方將在低軌衞星通信、衞星IoT、高精度定位、本地化地面站建設等重點領域展開深度合作,計劃2025年正式啟動商業運營,並逐步向海洋、農業、交通、能源等行業推出衞星通信解決方案。

時空道宇CEO王洋對新華財經記者表示:「此次和ALTEL的合作,是時空道宇首次入股並深度參與運營一家海外電信企業。」

王洋説,對於像衞星通信這樣高度依賴本地化服務能力的行業來説,真正要落地、跑通場景,僅靠「輸出」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希望打造「可持續、能服務、可運營」的商業閉環,所以選擇和與當地通信服務商一起,以合資運營的形式,共建本地網絡、共推本地應用、共享未來發展。「希望通過‘星座+終端+平臺+服務’的全鏈路能力,把中國在衞星通信領域的技術優勢、製造優勢和系統服務能力帶到全球,與本地合作伙伴共同推動產業數字化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商業航天企業出海 為何首選落子馬來西亞?

「作為商業航天企業,時空道宇出海,是政策鼓勵與市場需求共同驅動的。一方面,中國正在加快商業航天‘走出去’步伐,國家鼓勵高技術產業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全球共建;另一方面,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尤其是在東南亞、中東、非洲等發展中地區,基礎通信網絡尚不完善,但對穩定、高效、普惠的連接需求卻十分迫切,低軌衞星通信正好為其提供了跨越式提升的可能。」王洋對新華財經記者説。

中馬關係開啟新的「黃金50年」 ,也為雙方企業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洋表示,時空道宇將出海首站選擇馬來西亞及東南亞,也是出於「區位優勢 + 市場需求 + 合作基礎 + 戰略經驗」的綜合考量。

一是天然的區位優勢,馬來西亞是東南亞通往南亞、中東和非洲的橋樑,同時也是「海上絲綢之路」關鍵節點。

二是與中國經貿合作緊密,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馬來西亞最大貿易伙伴國,馬來西亞是中國在東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兩國在數字經濟、交通基礎設施、製造業等領域合作日益深化。

三是本地數字化需求旺盛,馬來西亞正全力推動智慧農業、智慧港口、智慧城市等領域發展,亟需全域覆蓋、低延時、高可靠的通信網絡支撐。

此外,吉利在馬來西亞已有成功經驗。吉利2017年收購寶騰汽車,帶動馬來西亞本土汽車工業升級發展。作為吉利旗下企業,時空道宇與ALTEL共建合資公司,通過借鑑「寶騰模式」,將項目成功的經驗從智能製造拓展到數字基礎設施領域。

助海外國家實現「跨越式連接」 商業航天企業出海探索新模式

從全球範圍來看,商業航天市場正迎來快速增長。有研究機構預測,隨着衞星和火箭技術的普及,2035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預計將達到1.8萬億美元。許多國家已建立較為成熟的商業航天生態,SpaceX、OneWeb等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星鏈在星座規模上一騎絕塵,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衞星服務,並早已實現盈虧平衡。

我國商業航天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國內商業航天企業在衞星製造、發射服務、數據傳輸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較強競爭力,「走出去」是大勢所趨。

專家認為,商業航天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是典型的「重資產」企業。只有不斷拓展用户市場,通過規模效應才能平攤發射和運營成本,實現商業模式閉環。

在許多國家,特別是亞非拉地區,由於地面通信基礎設施薄弱或成本高昂,衞星通信成為其實現「跨越式連接」的首選手段。我國商業航天企業在成本控制、快速部署能力、整體解決方案輸出等方面具備顯著優勢,尤其適合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推動衞星通信「從連得上到用得好」。

商業航天出海也面臨不少挑戰,比如產業生態、監管體系和服務預期的差異。

王洋表示,不少海外客户的需求不是「增量體驗提升」,而是真正的「剛需連接」。他們面臨的首先是「有沒有」,再是「好不好」。比如馬來西亞等海洋國家的邊遠島嶼、山區、農漁區域,對衞星通信的需求非常直接,涉及應急通信、漁船管理、農業數據回傳、海上通信、能源遠程監控等,這些都是地面網絡短期內無法覆蓋的。

與此同時,海外不同國家在頻譜管理、終端認證、數據出入境、安全審查等方面的法規各異,有的可能還在不斷演進之中,衞星終端在接入網絡時,需滿足當地規定,還需要確保數據回傳路徑符合當地數據安全監管要求。

王洋説,隨着國內行業企業在「一帶一路」國家推進服務落地,希望能推動形成以商業「星座」為基礎、以本地能力為支撐、以國際標準為框架的合作生態,實現中國商業航天從「出海」走向「紮根」。

編輯:李一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