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CEO錦囊·出海季|流量更貴了,海外社媒如何「種草」?

2025-04-18 18:10

為什麼有的品牌一條視頻爆賣百萬,有的砸錢卻石沉大海?TikTok、Instagram、Reddit,該押注哪個平臺?「反網紅情緒」下,品牌如何靠「活人感」破圈?

4月11日(周五)19點,《CEO錦囊》出海季邀請到數説故事創始人兼CEO徐亞波博士,以及抖鸚傳媒創始人羅維哲,和我們一起聊聊:流量更貴了,海外社媒如何「種草」?

本次直播主要聚焦以下問題:

  1. 請問這兩年海外的營銷環境發生哪些變化?企業出海到哪一階段需要做社媒營銷?
  2. AI 時代,營銷有哪些新趨勢?有哪些是目前的 AI 還做不好的?
  3. 全球社交平臺格局再變,TikTok、Instagram、YouTube等平臺各有何特點?如何選擇最優投放策略?
  4. 很多營銷人提到 Reddit 就頭疼,為什麼?兩位還觀察到哪些好用的垂類社媒平臺?
  5. 兩位如何看:傳統垂類網紅正在失效,素人KOC當道?當下的海外網紅營銷,該避免翻車?
  6. 當下品牌越來越追求人感營銷,如何打造品牌「活人感」?有哪些成功案例?
  7. 當下的流量紅利見頂、投放成本更高,企業如何做好海外社媒營銷?請兩位各分享三條錦囊妙計。

以下為兩位嘉賓和36氪的對談,部分內容經過整理編輯:

36氪:請問這兩年海外的營銷環境發生哪些變化?企業出海到哪一階段需要做社媒營銷?

徐亞波:首先,從數據角度看營銷,能觀察到幾個顯著的變化:

第一,數據化決策變得更加普及。現在的品牌越來越重視數據分析,他們不再憑感覺做決策,而是通過詳細的數據來追蹤用户旅程,分析各個環節的 ROI 。這種轉變使營銷決策變得更加精準,投放效果也更好。我們經常看到品牌追蹤從用户首次接觸到最終轉化的整個過程,這在以前是很少見的。

第二,評估指標變得更加全面和深入。從過去簡單關注點贊數、粉絲數等指標,品牌開始轉向關注全鏈路效果。他們會系統地分析整體投資回報率(ROI)、用户獲取成本、用户生命周期價值(LTV)以及實際銷售轉化率等關鍵指標。這種轉變説明品牌對社交媒體營銷的理解更加成熟,不再追求表面的數據好看。

第三,預算分配策略發生很大變化。品牌不再將預算集中單一平臺,而是多個平臺間靈活調配。同時,對網紅投放的策略也更加多元,不再過分依賴頭部網紅。我看到很多品牌開始在頭部、腰部、長尾部達人之間分配預算,這種方式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整體效果。

其次,當前的國內外市場有明顯的差異。比如國內市場,過往不太活躍的行業(如汽車保險等)正逐步加大投放力度。而海外市場方面,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消費電子類產品的增長勢頭最顯著,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近兩年中國企業在該領域的積極佈局;第二,傳統遊戲行業依然保持着大量的營銷投入;第三,美粧、保健品、服裝等行業同樣維持着可觀的投放規模。然而,縱觀整個行業,當前確實處於一個重要的變動期。在這樣的背景下,各方態度趨於謹慎,市場整體呈現出一定的收縮趨勢。

最后,關於出海企業什麼階段開始做社媒營銷。在我看來,企業在任何階段都應重視社媒營銷。首先,國內市場經歷了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從起步到發展的全過程,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社媒運營經驗,包括內容創作、用户互動、數據分析,這些都能很好地遷移到海外市場。其次,對中國品牌而言,社媒是最適合與本地用户交互的渠道。最后,相比線下活動或其他本地營銷方式,社媒營銷對中國企業來説性價比更高。

羅維哲:在我看來,最近確實出現了幾個值得關注的變化:

首先,品牌在今年的投放策略上更願意「嚐鮮」,這給了創意團隊更大的發揮空間,也顯示了中國品牌在海外營銷上更成熟。比如,我最近接觸一個老年手遊APP的案例,他們正考慮和好萊塢二線演員合作,希望通過他來吸引年齡較大的重度用户羣體。

其次,品牌在平臺的選擇上更多元且謹慎。比如,他們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幾個主流平臺,而是全平臺通鋪。另外,由於TikTok 平臺的特殊性,很多品牌開始轉向更穩定的 Instagram 和 YouTube 。特別是腰部賣家,他們擔心若投入大量資源,製作很多TikTok的專屬內容,但平臺突然面臨風險,那前期投入可能就付諸東流。

最后,我認為社媒營銷對不同類型的企業都很重要,只是側重點可能有所不同。對於主要通過獨立站成交的品牌來説,社媒可以幫助提升品牌溢價併爲獨立站導流。這些品牌通常更注重建立品牌形象,通過社媒的內容來培養用户認知,最終引導到自己的獨立站完成購買。而對於亞馬遜頭部大賣家以及 TikTok Shop 的初創團隊來説,他們在社媒上能找到適合各自的營銷方式,只是投放策略會有所差異。比如,這些企業更關注短期的銷售轉化,會更多地使用社媒的帶貨功能和廣告功能。

36氪:AI 時代,營銷有哪些新趨勢?有哪些是目前的 AI 還做不好的?

徐亞波:從營銷格局的整體變革來看,AI 帶來的變化是全方位的。

第一,AI 正在重塑整個流量的格局。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出現了GEO(生成式引擎優化)的新概念,大家都在研究如何優化品牌在這些搜索中的表現。目前主流搜索的流量,如果把四個大的平臺加起來,已經達到了約1.5億。這在國內算是非常大的流量渠道。海外市場也如此,比如 ChatGPT 有幾億的日活,這個規模不容忽視。從品牌商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必須要積極應對的變革。

第二,AI 帶來了內容生產的創新。在全球社交媒體都很發達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利用這些數據,將人的個性化創意與熱點和AI結合起來,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但當大家意識到這是個新趨勢,往往做得比較淺。比如,現在有很多AI文案工具,但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提升創意能力的深度,如何通過更多的數據訓練,讓AI成為一個更專業的創作助手。一個普通的創意工作者和一個優秀的創意工作者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同時,AI也帶來了創作的普惠化。過去每個人都想要做個性化表達,但受限於製作能力。現在有了AI工具,極大地放大了普通人的創作,讓創意表達變得更加多元。

第三,從商業角度來看,AI在營銷領域的優化空間非常大。這也是為什麼像AppLovin 在美國股價漲得那麼高。如何將AI 融入整個投放流程,不斷優化效果,是每個品牌商都在追求的目標。

其次,關於 AI 的應用也有需要注意的問題。第一,垃圾內容測再多次依然是垃圾,只有好的內容進行測試才能產生高效率。第二,只要尊重基本常識就能做得不錯。由於行業效果經常被誇大,加上營銷人都很擅長講故事,反而容易忽視這些基本常識。比如國內情況是,覺得某個賣點有效,直接用 AI 創作十個相似的腳本。如果基於錯誤的觀點去創作,產出再多也是無效的。

如何迴歸到基本常識?首先,真正瞭解目標市場。比如美國市場不是單一的一個整體,而是由亞裔、拉美裔、愛爾蘭裔等多元羣體構成的融合體。必須深入研究不同人羣的特點,結合自己的產品找到合適的賣點。其次,北美市場相比東南亞市場還相對「乾淨」,希望大家能夠正本清源,不要把國內市場的一些不良營銷手法帶過去。雖然短期可能有效,但長遠來看會破壞整個生態環境。最后,要正確使用 AI 。用數據和實際體驗來驅動創意,再用 AI 來放大效果,而不是完全取代創意。同時要重視過程追蹤,這一點在海外市場比較容易實現,因為相比中國市場,海外客户更願意付費使用專業的營銷分析工具。只有將這些基本面都做好,AI 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幫助我們提升營銷效果。

羅維哲:從實踐角度來看,AI 在營銷中的應用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首先,AI 文案的痕跡比較明顯。我每天都會刷 TikTok,經常看到評論區有用户直接指出「這個 AI 味也太重了」。即使是中國人用翻譯軟件寫的英文文案,可能在語法和用詞上不夠地道,但至少語境是自然的。但 AI 文案會過度修飾,不像是一個真實用户在進行正常評論。

其次,在具體應用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第一,平臺特色難以把握。比如,在 TikTok 這個平臺上,年輕用户特別喜歡玩梗,經常使用文字縮寫和特定的 emoji 組合。這些平臺特有的亞文化表達,目前的 AI 還難以準確把握,它們生成的內容還是偏向於比較通用和標準化的表達方式。第二,實操層面仍有侷限。我之前在網紅營銷領域做了一些嘗試,比如用 AI 來輔助篩選合適的網紅合作對象。測試下來,AI 給出的建議大約有70-80%是合理的,但它無法解決如何與網紅建立聯繫、如何具體執行合作這些實操問題,這也是目前很多網紅營銷 SaaS 工具面臨的共同問題。

36氪:全球社交平臺格局再變,TikTok、Instagram、YouTube等平臺各有何特點?如何選擇最優投放策略?

徐亞波:首先,國外的幾個主流平臺,每個都有其特點和獨特的受眾羣體。Instagram 的特點在於「美」,所有內容都要注重視覺效果。用户羣體相對精緻,適合展示美觀的內容或富有創意的作品。這個平臺特別適合展示美學價值高的產品,或者能激發靈感的內容。TikTok 的用户羣體正在不斷擴大,已經不僅限於Z世代。平臺的多元性越來越強,特別受到拉美裔用户的歡迎。整體氛圍偏向娛樂和潮流,用户更注重真實性和互動性。Facebook 的用户羣體相對年長,更注重社羣關係,內容風格也更正式。在北美市場,Facebook 的廣告投放效率仍然較高,這也是很多品牌無法放棄這個平臺的重要原因。YouTube 則更強調深度內容,特別適合消費電子類產品的開箱視頻和教育類內容。此外還有 Reddit,類似於國內的知乎,用户喜歡深度討論,也適合B2B營銷。我建議品牌不要侷限於單一平臺,而是要根據產品特性和目標人羣,靈活運用各個平臺的優勢,實現交叉營銷。

其次,關於流量成本,我有一個更普遍的觀察: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海外市場,關鍵在於你更依賴直接購買流量,還是更注重內容營銷。如果內容製作得好,符合平臺調性和消費者需求,那麼在任何平臺獲取流量的成本都會相對較低。對於當今的品牌商來説,越來越需要將內容視為根本,把內容作為擴大流量的基礎。否則,無論在哪個平臺投放都會顯得成本高昂,因為沒有溢價空間。從我們的數據來看,最近表現較好的幾個品類是:居家日用(比如洗滌類產品)、保健品類和手機數碼類。觀察這些成功案例的視頻,可以發現幾個共同特點:相比中國市場,海外的視頻製作相對粗糙,但這恰恰體現了真實感。他們通常會把產品功效和對比測試放在視頻前面,整體風格非常直接,不做作。

最后,僅僅滿足這些條件並不能保證一定能爆火。我建議品牌不要過分依賴單個爆款視頻,而是要建立一個矩陣式運營體系。第一,建立自己的達人庫。首先要認識到北美的達人比中國的KOL更加獨立,不太容易管理,其次需要通過多次合作來深入瞭解每個達人的特點,最后還要持續研究他們過往的合作來不斷提升效果。第二,建立素材庫。一方面要積累品牌自制素材,另一方面要收集網紅合作內容,同時要不斷進行測試和優化。第三,系統化運營。首先要遵循數據驅動的方法論,其次要關注整體ROI的穩步提升,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過度依賴爆款內容,因為這種方式風險太大,類似賭博。這種矩陣式運營雖然投入較大,但能有效分散風險,因為平臺算法、內容熱點都在不斷變化,不能過度依賴某個單一渠道或內容形式。

羅維哲:首先,從廣告投放的角度來看,每個平臺確實有其獨特的特點。比如,Facebook 雖然用户羣體偏大(40-45歲以上),但這些用户普遍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多為美國中產階級。像我的岳父岳母,雖然經常被推薦其他平臺,但他們仍主要使用 Facebook 維繫社交關係,很像國內的微信生態。Facebook 廣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轉化率高,廣告形式也很直接,比如使用大字體等,非常符合中年用户羣體的使用習慣。另外,Instagram 和YouTube 是經過10-15年發展的成熟平臺,主要用户是85后到00后。這兩個平臺的產品背書屬性很強。比如我在美國要購買LED燈,首選會去這兩個平臺搜索評測。如果多個測評都推薦同一個品牌(比如Anker),這種背書效應會極大影響購買決策。還有 TikTok,這個平臺內容確實更偏泛娛樂,但用户羣體更廣泛。平臺特點是注意力時間短,需要在3-10秒內抓住用户。雖然流量相對便宜,玩法多樣,但整體感覺還是類似於國內抖音4-5年前的階段,沒有那麼成熟。

其次,從品類特點來看,不同平臺確實有其優勢領域:首先,YouTube 特別適合3C類產品,因為這類產品需要詳細講解參數,用户可能需要10分鍾才能完整了解產品特性。其次,TikTok 則更適合美粧或服裝等可以快速展示的產品,用户能在3秒內理解產品賣點。比如快速展示多套服裝搭配,讓用户看中后直接點擊購買。最后,Instagram 在服裝和居家產品方面表現出色,因為平臺的畫面感強,特別適合打造場景化的展示。

舉個例子,我最近操盤一個國貨卸粧油。在抖音已是頭部品牌,最近開始出海業務。剛完成一輪投放,主要在 TikTok 和 Instagram上進行。這個產品的主要賣點是自動分裝的卸粧油,包裝設計非常精美。雖然產品本身有很多功能性賣點,但在 TikTok 上這些很難通過內容直觀呈現。我們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這個方法在國內就很成功:將大量小巧的玻璃瓶裝在一個大桶里,創造誇張的視覺效果。我們要求每個網紅,無論是KOC還是KOL,都必須展示一個特定的動作:撕開產品包裝,將產品倒入玻璃杯中,製造出清晰的視覺和聲音效果。另外,在選擇合作網紅時,我們沒有找傳統的美粧類,而是選擇了那些家居環境精緻、經常拍攝 morning routine(晨間日常)的博主,她們的化粧間佈置得很漂亮,這樣能更好地觸達目標用户羣的痛點。雖然前期測試成本較高,但最終在黑五到聖誕節期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36氪:很多營銷人提到 Reddit 就頭疼,為什麼?兩位還觀察到哪些好用的垂類社媒平臺?

羅維哲:Reddit 平臺類似於國內的知乎,但有其獨特之處。首先要理解其受眾羣體的特點:相對年長一些,以知識工作者為主,他們主要在平臺上搜索各類專業知識、職場規劃、政治新聞和學術論文等內容。其次,從獲客角度來看,傳統的美粧等垂直領域不太適合在Reddit上推廣。但如果你是一個SaaS企業,希望對接美國的企業客户,那可以在 Reddit 上發佈一些專業文章和行業觀點。比如做網紅營銷SaaS的企業,可以發佈一些網紅營銷相關的文章和概念,通過這種方式吸引潛在客户,這是一個相對可行的策略。

另外,播客領域以 Spotify為首選,Spotify的播客頻道擁有相當可觀的用户羣。雖然與傳統主流平臺相比規模較小,但日活躍度很高,能夠吸引精準流量。視頻平臺方面,Snapchat 也值得關注,他們在推廣方面投入很大。此外還有許多小型 Spark ADs 頻道。直播領域中,Twitch 平臺在遊戲、APP和3C產品展示方面表現突出,類似於國內鬥魚的模式,許多遊戲出海和APP都會在上面投放廣告。圖文平臺方面,除了Reddit,字節跳動的Lemon8平臺用户活躍度也很高。

總的來説,頭部平臺的流量覆蓋面還是最廣。對於這些小眾平臺,建議將其定位為品牌資產或渠道資產,通過長期深耕來維護用户社羣,作為與用户直接溝通的渠道。

徐亞波:我對 Reddit 非常熟悉,因為最早是程序員羣體深度使用的平臺。程序員是一個樂於分享的羣體,雖然他們自認為是小眾羣體,但實際規模很大。在 Reddit 上提出一個好問題,往往能收到非常深度的回答,有時甚至會有人幫你寫好完整的程序代碼。當然,隨着AI的發展,Reddit 的這種功能被部分稀釋了。不過 Reddit 平臺的數據價值很高,許多公司在訓練大語言模型時都需要用到。這個平臺最強調的是社區價值和個人貢獻,因此使用策略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建立清晰的人設。用户會通過你發佈的歷史帖子來判斷你的專業程度。Reddit用户非常重視發帖人的專業背景和歷史貢獻,他們會仔細查看你的過往發言來評估你的可信度。第二,要保持耐心,不要急於推廣,先要通過持續的互動和高質量的內容建立影響力。在Reddit上,快速推廣或明顯的營銷行為往往會遭到用户抵制。相反,如果你能持續提供有價值的專業內容和深度見解,自然會贏得用户的認可和信任。第三,當你的帖子能獲得較多點贊和收藏后,才適合嘗試推廣。這時你已經建立了一定的社區信譽,用户會更願意接受你的觀點和建議。但即便如此,推廣方式也要注意把握分寸,保持專業性和真誠度。

其次,對於企業來説,Reddit 特別適合那些具有一定專業性或門檻的領域,比如消費電子類產品或SaaS服務。關鍵是要讓發佈者具有專家形象,在細分領域建立公信力。無論是討論海外營銷策略還是技術問題,都需要以專業的姿態參與交流。我經常看到一些品牌在Reddit上犯一個錯誤,就是過於急於推廣自己的產品,沒有先建立起專業形象和信任關係。這在Reddit這樣的社區是很難獲得好的效果的。

最后,除了剛纔提到的垂直領域的平臺外,今年特別值得關注的是Voice AI領域。這個領域正在發生巨大變革,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AI技術的發展使得語音處理比視頻處理更容易;另一方面是播客形式開始從單向傳播轉向互動式體驗。這個領域很可能成為下一個爆發點,建議大家密切關注,就像國內對小宇宙平臺的關注度不斷提升一樣。

36氪:兩位如何看:傳統垂類網紅正在失效,素人KOC當道?當下的海外網紅營銷,該避免翻車?

羅維哲:首先,這個現象可以從數據角度來解釋。以 TikTok 為例,月GMV帶貨榜前100的網紅中,七八成都是素人,這背后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海量的投放策略。商家會同時與上千個素人KOC合作,其中可能只有一到五條視頻素材會火。選擇素人KOC的出發點是成本低、合作量大,通過海量投放來提高爆款概率。第二,某個廣告投放的效果。很多上榜達人並非真正的帶貨能力強,而是他們拍攝的素材,在廣告投放中表現良好。比如我們曾簽約墨西哥排名第一的達人,他月GMV峰值達30萬美金,其中22萬美金來自單個產品連續三個月的持續投放。但同一個達人在其他產品上可能完全帶不動。

其次,關於反網紅情緒,這個在不同平臺表現不一。Instagram 上較為明顯,用户會抵制明星和網紅推薦的產品。而 TikTok 上因為受眾羣體廣泛,且不是以明星藝人主導流量,這種情緒相對較少。隨着市場越來越卷,我們在選擇素人KOC時也更加註重篩選標準。既要考察達人的歷史合作品牌,也要關注評論區的互動率情況,同時需要分析歷史GMV數據,並通過綜合數據分析來判斷達人是否適合產品。這樣可以將原本需要投放1000個達人才能產出的效果,通過200個精選達人就能達到,大大提升了執行效率和投放成本。未來如果能通過AI和數據分析來降低篩選成本,效果會更好。

另外,海外網紅營銷生態也在不斷變化。比如2023年第四季度時候,網紅的合作邀約大概是一天30封,現在是這個數字是200多,同一個品牌有時能一天發三封。在眾多邀約中,我們的篩選標準也在提高。比如原本接受純佣金合作,現在會要求50-200美金的基礎費用。不過,相比國內市場,海外網紅的市場價格還沒有達到那麼高的水平。我認為在美國市場,500美金以下的所有合作其實都可以嘗試。考慮到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如果一條視頻能給到200-300美金,不僅能加快投放速度,獲得的視頻質量和素材也會更好。

最后,在營銷內容方面,最大的坑是本土化內容建設。我們認為的賣點和外國用户真正想要的賣點往往不匹配。即使是頭部品牌,在給網紅的 brief 中,仍然會強調很多在 TikTok 上並不奏效的賣點。這些內容評論互動少、曝光量低、梗傳播不開。解決方法是要不斷測試,找到適合的賣點、畫面和目標人羣的組合。有些大型活動一下投入幾萬甚至十幾萬美金做品牌推廣,如果賣點和人羣沒選對,很可能會造成預算的浪費。

徐亞波:首先,素人 KOC 排在前面的現象說明了兩點:第一,市場的不確定性,爆款往往是被市場自然篩選出來的;第二,TikTok 本質上是一個內容平臺,粉絲關係的重要性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即使擁有大量粉絲,如果內容質量無法持續保持,也無法帶來好的帶貨效果。

其次,海外市場還沒形成像國內的帶貨生態,沒有出現掌握強大供應鏈、通過低價優勢形成規模效應的頭部主播。相比之下,海外市場更加平權化,這種狀態某種程度上可能更健康。這個現象讓我想起很多年前,剛開始去旅行時的經歷。一開始遇到的老鄉都很真誠,但當大量遊客湧入后,當地人也變得不那麼真誠了。現在海外市場也開始出現類似的趨勢。

另外,隨着越來越多的中國運營人才湧入海外市場,網紅收到的合作請求也越來越多。我在美國時與網紅交流,他們反映每天收到大量聯繫,很難分辨哪些是可靠的合作。這種信息不對等導致雙方的不信任感在增加。我認為,如果機構能夠在當地深耕運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網紅管理體系,真正成為有價值的中介,對行業發展會更有幫助。目前最擔心的是兩種情況:一是海外網紅生態圈建不起來,二是生態圈朝着不好的方向發展。這兩種情況都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最后,大部分翻車風險其實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預防的。只要建立完善的監測系統,持續跟蹤投放數據和用户評論,就能及時發現問題並快速響應。很多公關危機的擴大,往往源於響應不及時或忽視了早期的消費者反饋。

36氪:當下品牌越來越追求人感營銷,如何打造品牌「活人感」?有哪些成功案例?

羅維哲:首先,從操作層面看,我傾向於用「畫面感」這個詞來代替「活人感」。在拍攝內容、做品牌和人羣畫像時,需要非常清晰地定義目標場景和人羣特徵。比如,不能簡單地説「要找美粧愛好者」,而是要具體到「喜歡居家健身、有規律生活習慣、每天都有morning routine、使用Nespresso咖啡機的高收入精緻人羣」。比如,以美粧品類為例,從大學生到精緻媽媽,再到年薪百萬的女性高管都可能是用户,關鍵是要明確你要觸達的具體是哪類人羣,以及要展現什麼樣的畫面。如果目標是精緻生活的女性,那麼在選擇合作網紅時就要特別注重她們的化粧間佈置是否精緻。這樣產品才能自然地融入目標用户的生活場景,產生共鳴和聯動。

舉個例子,我們在做卸粧油品牌的聖誕節營銷時,就運用了這個理念。我們找了不同背景的網紅,拍攝同樣的倒玻璃杯動作。有住在簡單木屋、只有小聖誕樹的中產階級,也有住在三層大house、化粧間堪比客廳大小的白人網紅。測試發現,針對東西海岸的高收入白領女性,后者的場景效果更好。當用户搜索品牌時,看到的都是精緻的化粧間和生活方式,更容易產生認同感。

徐亞波:首先,我認為「活人感」的核心在於真誠。以SmallRig(攝影器材品牌)為例,他們主要面向真正熱愛攝影的用户羣體,通過鼓勵用户創作來建立強大的UGC(用户生成內容)生態。這種做法的關鍵是,如何經營與消費者的關係,就像小米在中國的成功案例一樣。

其次,打造"活人感"主要需要把握三個要素:第一,要找到真正的用户羣體,建立情感共鳴和共創關係。比如在TikTok上,拉美裔用户因其強烈的表現力和活躍度特別受歡迎。Lovely Wholesale 這個品牌就很好地把握住了拉美裔較胖女性這個細分市場,因為產品與目標用户羣的表達方式天然吻合。第二,要讓用户真誠地表達。用户必須是真心喜歡品牌並願意表達,而不是被強迫或者刻意營銷。只有真實的情感才能帶來真正的傳播效果。第三,要強化場景化表達。通過具體的場景和故事讓品牌更有温度,更容易引起共鳴。關鍵是不要過分關注ROI,而是要先把這三個基礎要素做好,爆款效果自然會隨之而來。

36氪:當下的流量紅利見頂、投放成本更高,企業如何做好海外社媒營銷?請兩位各分享三條錦囊妙計。

徐亞波:對於想要開展海外社媒營銷的企業,我總結三點建議:第一,Go Global 就是 Go Local(全球化就是本土化)。要極致地本土化,深入瞭解目標市場、當地文化和消費者習慣。無論是通過數據分析還是實地考察,都要真正理解並尊重當地市場特點。全球化的本質就是本土化。第二,堅持價值導向。保持真誠,傳遞真實價值。好的產品就是好的,我們要做的是找到更好的方式來傳遞這種價值。把社交平臺首先當作測試和收集消費者反饋的渠道,而不是單純的營銷工具。第三,擁抱數據與AI。利用AI技術加速理解消費者需求,提升內容創作效率,實現精細化運營和互動,並幫助監測負面信息。數據和AI能在品牌與消費者之間搭建更高效的橋樑。

羅維哲:我就從更具體的操作層面來説吧,第一,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在開始大規模投放之前,一定要明確產品賣點、目標人羣畫像和使用場景。這些基礎工作做得越紮實,后續踩坑的可能性就越小。這是從眾多合作伙伴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重要教訓。第二,平衡ROI與品牌建設。雖然追求ROI是每個品牌的必經之路,但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不妨尋找差異化的競爭點。比如通過網紅營銷、社媒運營來打造品牌力,提升產品力,這往往能帶來更長期的價值。第三,善用專業資源。擁抱AI和數據分析工具,即使不是技術背景出身也要主動學習。同時要選擇專業的合作伙伴,藉助他們的經驗和資源,能夠幫助企業更快地瞭解市場,減少試錯成本。

 

更多精彩內容,可點擊觀看完整直播回放: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