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16 19:39
關税壁壘的升級,對於一直在出海尋求新增長點的家電企業來説,無異於「當頭一棒」。
儘管各大家電上市公司紛紛表態,其產品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不高,但此輪「關税博弈」已經明顯不僅僅關乎美國市場,各個國家都在這場「關税大戰」中尋求自己的利益。
不可否認,美國仍舊是中國家電企業出口大户,但中國的家電企業也在全球積極佈局,東南亞、墨西哥、埃及、巴西,全球都能看到中國家電企業的工廠和產業鏈,並且其產品在各地均有很高的市佔率。
這場博弈纔剛剛開始,中國家電企業的危與機都會在其中彰顯出來。
「加徵關税影響不大」
近幾年,對家電公司來説,海外市場正在貢獻着越來越大的營收規模。
根據美的集團2024年年報顯示,其海外銷售額佔公司總營收40%以上,產品覆蓋全球超2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自有品牌(OBM)業務收入佔智能家居海外收入比例突破40%。
海爾智家海外市場營業收入達1438.14億元,同比增長5.43%,其中在歐洲銷量同比增長1.8%;新西蘭白電進口量與同期持平。新興市場中,南亞同比增長21.05%;東南亞同比增長14.75%;中東非同比增長38.25%。
但隨着美國在全球推出「對等關税」政策,中國家電企業對美國的出口將面臨非常大的壓力。早在此前2019年「301條款」 就已經生效的25%關税,以及今年一季度接連兩次加徵的10%關税,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家電產品關税已經高達45%。
以白電為例,根據產業在線數據測算,加徵后,我國對美出口白電產品綜合税率在22%-47%左右。其中,家用空調綜合税率45%以上,冰箱、冷櫃税率達到45%-46.9%,洗衣機因歷史反傾銷豁免與產業調整,税率調整至21.8%-28.9%。如果再疊加加徵的34%的關税,使得家電出口的税率來到近80%。
4月10日,這一税率進一步提高至125%。多家家電企業公開表態,稱其業務與美國市場的綁定並不深。
美的集團稱,目前公司業務遍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收入佔比較低。公司在海外設有22個研發中心和23個主要製造基地,遍佈北美、南美、亞太、歐洲、中東非等區域的十多個國家,未來還將持續拓展海外製造佈局,推動海外新工廠的建設與投產。
格力電器則表示,目前公司產品已服務於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尤其在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市場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美國市場佔比不高。
除此之外,海爾、海信、長虹、創維、TCL等家電企業均表達了自身在美國的業務佔比較低,並表達了開拓新市場的意願。
即便如此,美國依然是中國白家電最大的出口市場。2024年中國家電產品累計出口1286.4億美元,同比增長14.8%,其中對美國出口約235億美元,位居第一位。
對此,申萬宏源研究家電首席分析師劉正告訴《鳳凰WEEKLY財經》:「經歷了2019年貿易摩擦之后,中國家電出口對美依賴度已經持續大幅下降。根據產業在線數據,2024年三大白電出口市場對北美市場依賴已降至8.6%,其中空調對美國銷量佔出口比例降至6.9%,美國3.4億人口消費市場不能全部代表海外60多億人口的消費市場。」
奧維雲網總裁郭梅德表示:「受到2019年以來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衝突,像電視這樣的產能已經從中國轉移出去,當前主要電視品牌和代工廠出口較少從中國直接出口到美國,多從墨西哥或東南亞的電視工廠出貨美國,因此即便再對中國增加鉅額關税,對所在地中國生產的電視出口影響較小。 但是,墨西哥和東南亞地區若被增加關税,涉及到產業鏈的再次轉移,受到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
除此之外,在進口方面,家電產業的配件也會受到關税的影響,一家佛山家電企業人士告訴《鳳凰WEEKLY財經》:「部分配件進口會受到一定影響,可以通過壓縮供應鏈和終端提價對衝,整體影響並不大。」
「中國家電產業具有全球最大的產能優勢,中國本土產能佔全球比例,空調是81.4%,冰箱冰櫃是60.6%,洗衣機是60.6%,另外照明設備、小家電的60%以上、彩電的70%以上、零部件的80%以上都是在中國本土生產。」劉正稱。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也表示:「家電產業的供應鏈國產化率較高,除了極少數核心部件外,基本全部實現自主化,所以關税並不會對供應鏈產生更多影響。」
而對於需要進口的部件,郭梅德表示:「以電視面板為例,行業內對加税已有預期,相比於前幾次增加關税,電視企業已經提前準備。去年第四季度以TCL、海信為代表的中國電視企業已經提前備貨,策略性地加大面板採購量。根據奧維睿沃數據,頭部電視整機廠面板採購量顯著高於去年同期,原本2025年Q2面板採購計劃維持積極態勢,但是隨着電視企業和渠道庫存的大幅增加,因此整機廠維持當前的採購計劃,面臨較大的庫存風險。」
轉口貿易變局?
根據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祕書長周南的對外表述,2024年前11個月,中國對墨西哥、巴西、泰國、阿聯酋、越南、沙特阿拉伯等中南美洲、東南亞、中東地區的白家電出口同比增幅分別達32.6%、53.9%、23.7%、16.2%、14.1%、15%。
從結構性看,中國家電企業正在逐步擺脫對美國出口的依賴。
「現在美國的談判小組跟各國的關税談判,要求其第一堵截來自中國的轉口貿易。第二個要求把關税的貿易利差消減一半或者以上,那麼這些國家要麼減少出口給美國,要麼多進口美國產品,各個國家只能夠把原來向別人進口的份額讓給美國。」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衝告訴《鳳凰WEEKLY財經》。
這對出海的家電企業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一位業內人士向《鳳凰WEEKLY財經》表示:「雖然現在是美國率先發起的加徵關税,各國爲了對衝美國關税風險也會隨之調整各自的政策,目前對非美市場的海外銷售或許影響並不顯著,但未來各國都在調整政策時,負面衝擊可能纔會更突出。」
在黃立衝看來,未來迫於關税壓力,各個國家可能都會降低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額度。對於家電企業,把整條供應鏈搬到東南亞,在當地生產,增加在當地銷售,這條路是可行的。但如果是在中國生產,在海外國家做最后工序,然后轉口美國或者其他國家就走不通。對於各個國家而言,只有整條供應鏈和生產鏈價值產生全出海,才能夠避免貿易障礙。
根據公開報道,近兩年中國家電企業多選擇在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建廠的方式出海,很大程度上便是爲了規避關税風險,通過中間品貿易繞道出口歐美,比如中國家電企業在越南建廠生產的家電產品,留在當地銷售的僅佔很小一部分比例,有70%-80%規模都是轉口向歐美市場的。
/美的集團官微
「企業如果能獲得本地的原產地證,那麼是可以按照所在國家的關税向美國出口的,要獲得原產地證必須有60%以上的價值產生在那個國家。以前這方面各個國家查得不嚴,甚至可以造假,未來這方面會逐漸收緊。」上述行業人士表示。
沈萌也表示:「未來要看所在國的關税税率,以及原產地認證。」
實際上,對於轉口貿易的追溯早已開始。特別是在東南亞國家,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中資企業密集的東南亞國家,紛紛開始對本國境內的中資工廠進行稽查,責令不符合該國原產地證申請要求的中資企業整改,增加在該國產生的產品價值比例,以達到35%至45%不等的硬性要求。
一位從事跨境貿易的人士告訴《鳳凰WEEKLY財經》:「轉口貿易是可以實施的,但是要看哪個國家,怎麼轉口,比如説香港、東南亞現在也受到美國針對,而且轉口貿易要有一定的投入,海外需要設立公司主體,除非利潤比較高,量比較大,才划算。」
對於美的、海爾這樣的大企業,近幾年的出海都是以自主品牌拓展海外市場,通過併購和本地化運營建立全球渠道,並且這些家電龍頭已經在當地市場佔據領先位置。
2024年美的系冰箱產品在馬來西亞、沙特、智利等國家取得市場份額第一,在越南、泰國等國家提升至市場份額第二;美的系洗衣機產品在馬來西亞和沙特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第一和第二;家用空調產品在巴西、埃及的市場份額連續多年位居第一。
海爾在亞洲市場零售量排名第一,市場份額25.9%;在北美洲排名第一,市場份額24.5%;在澳大利亞及新西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15.9%;在西歐排名第三,市場份額8%。
但對於中小品牌來説,未來的壓力會很大,特別是很多小家電企業以代工的方式出海。
根據中國家電網報道,小家電企業很多在越南建廠都是以代工業務為主,本來利潤空間就低,這次加徵「對等關税」后,從國內直接出口和從越南出口相比,有約10%的税差,但基於兩地供應鏈生產效率差異,可以説兩種出口形勢成本壓力已經不相上下了。
劉正表示,「中國企業的海外生產基地所在地區的關税只要跟大陸地區的關税存在差額就有套利空間,產業競爭歸根到底是供應鏈、效率、創新能力及成本的綜合競爭,中國家電企業在這些方面具有全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