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增量提質勢頭明顯 差異化經營能力提升

2025-04-16 12:08

近一段時間,多家商業銀行相繼披露了2024年度業績報告,其所屬金融子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的經營情況也隨之浮出水面。

據《金融時報》記者統計,目前已有交銀金租國銀金租、工銀金租、民生金租、建信金租、興業金租、農銀金租、光大金租、渝農商金租、浦銀金租、中信金租等10余家金融租賃公司披露了2024年經營情況。

從數據來看,各家公司在加速回歸租賃本源的背景下,增量提質勢頭明顯,業績普遍穩步增長;個別大型頭部金融租賃公司憑藉前瞻戰略佈局、資源稟賦優勢和專業化差異化經營能力,進一步拉開了與中小金融租賃公司的差距,「優者愈優、強者恆強」趨勢明顯。

「數」看業績變化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共有14家資產規模邁入「千億元俱樂部」的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這些公司牢牢佔據着行業領先地位,經過了數年的探索與調整,業績呈現穩健增長態勢,資產質量持續提升,多元化業務佈局開花結果,盈利表現超出市場預期。

總資產規模再度升至行業首位的是交銀金租。2024年,交銀金租資產規模、營業收入與淨利潤均實現正向增長。數據顯示,交銀金租總資產為4436億元,同比增長9.62%;營業收入321.72億元,同比增長9.69%;淨利潤43.67億元,同比增長9.02%。

曾經的行業龍頭工銀金租在一年時間內實現了總資產規模的一路「狂飆」,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數據顯示,工銀金租的總資產由2023年末的2783.81億元增至2024年末的4174.61億元。從其他經營指標來看,工銀金租同樣增長勢頭強勁。截至2024年末,工銀金租實現淨利潤24.79億元,較2023年的7.59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26.61%。

另一金租巨頭國銀金租發展有所趨緩。截至2024年末,國銀金租資產總額為4058.50億元,較2023年末下降0.9%;營業收入285.63億元,同比增長7.2%;淨利潤為45.03億元,同比增長8.5%。

2024年,除國銀金租外,民生金租的總資產也小幅下降。數據顯示,民生金租總資產從2023年末的1913.22億元降至2024年末的1824.79億元。

其他「千億元俱樂部」的金融租賃公司2024年業績表現同樣亮眼,在營收、淨利潤等關鍵指標上展現出良好的發展韌性。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招銀金租總資產為3097.84億元,淨利潤為37.4億元;建信金租總資產1821.5億元,淨利潤26.82億元;興業金租總資產1461.72億元,營業收入35.05億元,淨利潤25.55億元;光大金租總資產1511.48億元,淨利潤20.24億元;浦銀金租總資產1534.24億元,營業收入92.36億元,淨利潤13.2億元;農銀金租總資產1111.86億元,淨利潤7.84億元。

從其他金融租賃公司的指標來看,截至2024年末,渝農商金租總資產為682.68億元,實現淨利潤13.71億元;中信金租總資產為834.19億元,實現營業淨收入16.97億元,同比下降4.91%,淨利潤9.36億元,同比上升11.75%。

「精」築專業賽道

每一家金融租賃公司的經營數據,都映射出各公司的發展軌跡以及行業在機遇與挑戰間的選擇與平衡。

轉型,是金融租賃行業突破發展瓶頸、契合政策導向、順應市場需求、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抉擇。

「湖北金租轉型發展邁出新的步伐。」湖北金租黨委書記、董事長湯建表示,公司2024年轉型業務投放95億元,佔比25.24%;轉型業務余額114億元,佔比17.24%。

中誠信國際在《中國融資租賃行業展望(2025年1月)》報告中表示,受到政策方面的引導影響,近年來,租賃公司紛紛謀劃業務轉型。在資產端方面,原有的以公共事業類業務為主的發展模式將無法持續,租賃公司普遍面臨較大轉型壓力,將積極向能源、汽車、航空航運、醫療等業務方向轉型;在轉型過程中,不同類型租賃公司的信用水平將面臨分化。

與以往略有不同的是,不少金融租賃公司今年在發佈業績指標的同時,還重點提到了服務實體、業務轉型、科技賦能等與自身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內容,突出其差異化經營策略,力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擺脫同質化競爭困境,憑藉特色化路徑,開闢新的增長賽道。

從2024年業績表現最為突出的工銀金租來看,據工商銀行年報信息,工銀金租在航空板塊以及高質量服務「雙循環」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率先落地首單離岸人民幣航空融資租賃業務等;在海事板塊,聚焦打造「國輪國造、國貨國運」的航運全產業鏈業務合作體系,積極開展跨境人民幣船舶租賃業務;在境內綜合租賃板塊,緊盯新型基礎設施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持續鞏固綠色金融領域業務優勢,有效發力鏈式營銷。

與工銀金租相似,招銀金租也建立了航空、航運、設備三大業務板塊,打造了以新能源、新基建、新科技、新出行、新智造和新材料「六新」產業為主導的金融租賃服務體系,以滿足承租人購置設備、促進銷售、盤活資產、均衡税負和改善財務結構等需求。

在複雜多變的經濟與金融環境中,金融租賃公司轉型的腳步從未停止。新的監管政策促使金融租賃公司不斷審視自身業務,從單純的資金融通向為實體經濟提供設備購置、資產盤活等綜合服務方向轉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