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MSC主導和記港口交易,目指全球最大碼頭運營商

2025-04-15 16:13

長和宣佈向貝萊德-TiL財團出售和記港口80%股權后,被捲入政治漩渦中。不過業內人士都清楚,較少被公眾討論的MSC是幕后的操盤手。

實線表示現有股權關係,虛線表示擬進行的交易

實線表示現有股權關係,虛線表示擬進行的交易

414日,據彭博社報道,知情人士透露,交易完成后,MSC旗下碼頭公司TiLTerminal Investment Ltd)將成為長和擬出售43個港口的唯一所有者,只有巴拿馬的2個港口由GIP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控股51%TiL持股49%,有關巴拿馬港口的交易約佔交易總價值的4%

因此,MSC纔是這樁交易的主導者,交易完成后,將登頂全球第一大碼頭運營商,繼第一大班輪公司后拿下又一個第一

此外,知情人士表示,該交易向10家以下競標者開放,最終選擇MSC支持的財團,是因為李嘉誠家族與Aponte家族關係密切(MSC是家族企業,創始人是Gianluigi Aponte),認為這些港口將得到妥善管理。買家承諾維持港口的管理和現行運營規則不變,大部分碼頭面向普通用户,向所有船公司開放。

不過,該交易仍有待盡職調查、税務和會計檢查,以及港口所在地監管機構的批准。考慮仍在進行中,包括財團的最終結構和所有權在內的細節,仍有可能改變。

港口圈(ID:gangkouquan)認為,值得注意的是,輿論焦點集中在美國為首的貝萊德集團以及巴拿馬港口交易,但根據此次彭博社所報內幕消息和此前和記港口公告,巴拿馬港口與和記其他擬售港口可以分開來看,MSC目標是其他擬售港口,面臨的政治與審查壓力較小,貝萊德集團則想要巴拿馬港口的控股權,雙方各取所需。

一直以來,各路基金因為看好碼頭市場的長期增長潛力,投資碼頭但一般不涉足港口具體運營業務。基金出錢,碼頭出力,碼頭運營商也樂於攜手這種金主,獲得資金支持,擴張碼頭資產。TiL的兩個少數股東就分別是基建基金GIP與新加坡主權基金GICGIP去年被貝萊德集團收購,從而讓MSC與貝萊德集團搭上了線。

MSCGIP是長期合作伙伴,2000年,MSC創立TiL,負責旗下碼頭業務。2013年,MSCGIP出售TiL 35%股權,交易對價為19.29億美元,當時TiL已是全球第六大碼頭運營商。GIP在全球投資了諸多碼頭,在TiL的股權一度升至49%現在TiL的股權構成是MSC70%)、GIP20%)、GIC10%

TiL每年都會增加多個碼頭資產,藉助MSC船隊加持,過去15年,TiL的年均吞吐量增長率超9%,高於4%的行業平均水平。如今,TiL在全球多個主干樞紐港都擁有碼頭資產,包括釜山港、寧波港、新加坡港、瓦倫西亞港、鹿特丹港、安特衞普港、紐約新澤西港、洛杉磯港、長灘港等。到2023年,TiL旗下碼頭岸線超62千米,有超500台岸橋,年吞吐能力超6500TEU

如果長和出售港口業務是「壯士斷腕」,MSC拿下和記港口就是雄心勃勃,巧借基金財團支持再次大舉擴張碼頭業務,旨在成為港航領域的「雙第一」,既通過旗下船舶為碼頭帶來貨量,也利用旗下碼頭將裝卸支出截流在集團內部。

TiL外,MSC近年來還斥資63億美元收購了波洛雷非洲物流(現更名為AGL),斥資14億歐元購買HHLA 49.9%股權。

2023年,按權益吞吐量計算,和記港口與MSC分別完成4300TEU4230TEU,分居全球第6與第7交易完成后,MSC就會一舉躍居全球第一大碼頭運營商。

雙方碼頭資源存在也一定互補性,和記全球碼頭佈局中,份額前三的區域是北歐、東南亞、拉美,MSC份額前三的市場則位於北歐、地中海、非洲,MSC可以藉此進入東南亞、拉美等增長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

不過,港口是關鍵基礎設施,港口交易一向與政治密切相關,美國曾多次以國家安全為由干涉相關交易,DP World併購P&O時,不得不將P&O北美業務打包出售給美國實體,中遠海控收購東方海外時,也被迫出售長灘港LBCT碼頭。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抬頭,港口更容易成為地緣政治角逐的焦點,中資碼頭運營商在歐洲市場收購碼頭或參與競標時都遭到了政治阻撓。

雖然交易工作正在進展中,但雙方已經錯過了在42日之前完成巴拿馬部分出售的最初目標。近期,巴拿馬總審計長指控長和在2021年續約時存在不當行為,和記港口則否認了這些指控。這樁交易仍然阻力重重。

此外,除了政治壓力,MSC與和記港口在歐洲區域數個關鍵港口布局重合,也需要接受反壟斷審查,可能要剝離部分碼頭資產。這筆巨型交易最終如何落地,還要靜等事態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