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15 07:08
|  |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嚴錦程
在美國特朗普政府掀起的新一輪關税戰下,近日中美雙方都宣佈對原產於兩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税至125%。中國半導體行業4月11日發佈重磅新規,通過精準關税槓桿和供應鏈重構,短期內或將直接衝擊美系芯片的成本結構和市場份額,長期則可能加速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自主化進程,削弱美國的技術和市場優勢。
4月11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布的關於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指出,根據海關總署的相關規定,「集成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税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還建議,「集成電路」無論已封裝或未封裝,進口報關時的原產地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爲準進行申報。
為什麼是認定「流片」地?
首先需要知道集成電路的三個核心環節:設計→流片(製造)→封裝測試。
「流片」是指芯片設計公司爲了驗證設計可行性,讓製造工廠小規模生產出樣片,從而進行全面測試和評估的過程。如果設計方案無誤,再進入大規模製造環節。芯片的流片地即為其生產地。
在新規出臺之前,美國芯片企業想要規避中國加徵的關税,可以通過「封裝測試」環節「繞路」。也就是説,「集成電路」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改變之前,如果美國芯片公司把在該國製造(流片)的芯片運到第三國(比如馬來西亞)封裝測試,那麼就能免於中國對美國進口商品所加徵的關税。
而新規出臺之后,根據海關規則,若流片環節導致前四位HS編碼改變[例如從半導體材料(HS 8541)變為集成電路(HS 8542)],即使后續封裝測試在其他地區(如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完成,流片地(如中國臺灣、韓國等)依舊被認定為原產地。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解釋,新發布的規則,實質上是將集成電路的「國籍」綁定在製造環節,凸顯了半導體產業鏈中晶圓廠(Foundry)的地緣政治重要性。
為什麼新規則是「妙手」?
按照中國對美國最新關税政策,流片地在美國的芯片將被徵收125%關税。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新規發佈后,首當其衝的美國芯片廠商將包括英特爾、美光、德州儀器、亞德諾半導體等。其中,德州儀器和亞德諾半導體受影響最大,它們在美國晶圓廠流片、製造芯片較多;英特爾晶圓廠除分佈在美國外,在愛爾蘭、以色列也有分佈,三地可以進行協調,影響相比前二者相對較小。
英偉達、AMD、高通、聯發科受影響較小,這些企業都在臺積電流片,按新規芯片的原產地認定為中國臺灣,進口商採購時不用考慮關税加徵。
新規還可能加速國產替代。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此前已多次強調「美國芯片不再安全可靠」,並呼籲行業減少對美國芯片的依賴,結合新規,這一趨勢將進一步強化,尤其在汽車電子、工業控制等對成本敏感的領域,國產芯片的性價比優勢將更明顯。另外,通過關税槓桿引導中國下游企業優先採購國產芯片或非美系芯片,如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國內晶圓代工廠的訂單或將迎來激增,而美系芯片(如德州儀器的模擬芯片、Intel的CPU)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可能被逐步替代。
此前,花旗在針對國產模擬芯片的一份研報中指出,隨着對美國進口產品的關税增加,部分公司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德州儀器在中國的成本優勢將基本被消除。預計中國模擬芯片供應商的全球市場份額為6%—8%(領先供應商僅約1%市場份額),這為進一步本土化提供了充足空間。」花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