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財經分析】集成電路「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 國產芯片業有望迎來加速替代

2025-04-15 12:55

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上海4月15日電(記者高少華)中國海關總署14日發佈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我國集成電路出口數量增長22.0%至761.3億個,出口金額增長12.0%至2934.8億元;進口集成電路數量增長8.1%至1312.5億個,進口金額增長4.3%至6344.8億元。集成電路進出口金額均創下新高。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近日發佈關於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通知,根據相關規定,集成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税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這意味着晶圓製造而非封裝測試成為原產地判定的核心環節。業內分析認為,隨着規則的實施,國產芯片有望加速替代步伐。

「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 美國製造芯片將被徵收125%關税

國務院關税税則委員會近日宣佈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税税率基礎上加徵125%關税,以迴應美國的所謂「對等關税」政策。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隨后發佈關於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將集成電路「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通知建議:集成電路無論已封裝或未封裝,進口報關時的原產地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爲準進行申報。

芯片產業鏈主要包含集成電路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等環節。芯片企業經營模式通常可分為三種:一是集成器件製造商,企業從設計、製造、封測到銷售一條龍包辦,代表企業如英特爾、三星、德州儀器等;二是無晶圓廠,企業專注芯片設計,製造外包給代工企業,封測交給專業外包半導體封裝與測試廠商,比如高通、英偉達、超威半導體等;三是晶圓代工廠,負責代工製造,比如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等。

根據最新關税政策和芯片原產地認定方法,美國的多家集成器件製造商,比如英特爾、德州儀器、安森美、美光、恩智浦半導體、威訊聯合半導體等,其在美國生產的半導體產品,在出口至中國時將被執行125%的關税。加徵關稅后,這些美國製造的芯片價格無疑將大幅上漲,對國內客户的吸引力將由此下滑。

不過,像英偉達、高通、超威半導體等美國芯片企業,由於採取的是無晶圓廠模式,主要委託中國臺灣的臺積電等代工企業進行生產製造,流片地並不在美國,因此不受此次關税影響。對國內用户來説,採購這些企業的進口芯片也不會遭受關税影響。

芯謀研究認為,美國的無晶圓廠芯片企業基本在美國之外流片,美國的集成器件製造商企業,也多數在美國之外設有晶圓廠。所以中國進口的美國芯片,基本都是在美國之外的工廠「流片生產」。這種「美國+」的格局保證了現在中國大陸進口的芯片可以規避關税。現在「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的辦法還是延續關税大戰之前的認定原則。這是國家根據中國電子產品行銷全球的現實需要,做出靈活處理,同時現行規則還暗含着對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反制——可能導致美國芯片製造和半導體設備向美國之外轉移。

國產芯片市佔率有望提升

按照目前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將削弱美國本土晶圓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而國內和這些美系廠商產品直接對標的芯片企業將由此受益。國內成熟製程芯片企業已經具備短期內快速吸收美系廠商份額的能力,在關税影響下,成熟製程芯片的國產替代進程有望加速。

以模擬芯片為例。目前我國模擬芯片市場空間約3000億元,國產化率不足20%,美國芯片廠商德州儀器、亞德諾在國內模擬芯片市場佔據較高份額。此前,我國對集成電路原產地的判斷主要根據封測廠所在地決定,德州儀器和亞德諾大部分產品未納入「美國進口」範疇。隨着對集成電路原產地的判定追溯至晶圓廠所在地,這將對自有晶圓廠多位於美國的德州儀器和亞德諾造成較大沖擊,中低端產品將失去價格優勢。國內對標德州儀器的模擬芯片廠商,比如聖邦股份思瑞浦艾為電子等企業,則有望提升市場份額。

「美國集成器件製造商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成本優勢將顯著削弱,有望為本土半導體企業創造結構性替代機遇。」天風證券認為,關税背景下,模擬芯片與射頻前端兩大領域因「技術差距收窄+國產化率低」的特徵成為核心突破方向,具備技術儲備的國產廠商有望借勢突圍。

芯謀研究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中國大陸成熟製程芯片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在車規級微控制單元芯片、功率器件、存儲和中低端基帶等領域,已具備與美國產品競爭的能力。雖然這種競爭主要在中低端市場,但正在通過成本優勢和本地化支持逐步擠壓美國廠商份額。美國挑起的「關税戰」為這些產品提供了一定競爭優勢,將明顯加快替代相關領域的美國芯片。

在中央處理器方面,英特爾是全球行業龍頭,隨着美系產品價格因關税上漲,國產中央處理器有望在國內市場逐步擴大份額。比如海光信息與英特爾同屬X86架構體系,這一特性使其在承接英特爾因關税等因素轉移的市場需求方面具備顯著優勢。記者近期從海光信息獲悉,作為國內同時具備高端通用處理器和協處理器研發能力的芯片企業,海光信息已實現四代通用處理器產品及三代人工智能加速器產品的開發和商業化應用,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1.62億元,同比增長52.4%。

除此之外,業界認為,在芯片關税影響下,由於流片環節成為關鍵,芯片上游代工環節也將受益。設計企業為避免美系關税影響,可能將流片環節轉移至中國境內生產,中國大陸的晶圓代工廠如華虹半導體、中芯國際后續將受益於海外流片訂單的迴流。

國產半導體設備加速替代

在芯片製造領域,半導體設備佔據重要地位。業界認為,在關税影響下,美國設備企業也將受到一定衝擊,而國產設備將迎來發展契機。

據業界統計,2024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廠商市場規模前五名中,美國公司就有三家,分別為應用材料、泛林和科磊。在刻蝕、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機械平坦化、離子注入、檢測/量測等領域,美國設備公司都處於領先地位。

芯謀研究認為,雖然美國三大半導體設備企業在亞洲和歐洲約有超過20個工廠,但美國總部生產的設備約佔總出貨量的60%至70%。這些設備企業雖然能夠規避一部分關税,但還有相當一大部分會受到影響。

中國已連續五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市場。國產半導體設備企業也在努力實現技術突破,拓展更多市場份額。比如國產半導體設備龍頭企業北方華創,2024年在全球前十排名中已升至第六位,全年營收同比增長35.1%至298億元。本次關税事件將成為供應鏈本地化加速推進的催化劑,從而利好北方華創等國產設備企業,有望承接更多國內晶圓廠訂單,加速產品迭代升級。

在近期於上海舉行的SEMICON China 2025國際半導體展會上,國產半導體設備廠商新品迭出,新凱來更是發佈了幾乎覆蓋半導體制造全流程的三十余款設備,也預示着半導體設備國產化水平再上新臺階。

關税博弈背景下,國產設備有望加速導入國內半導體供應鏈,以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湘財證券認為,關税爭端下危中有機,目前我國在半導體單晶爐等晶圓製造設備,以及光刻、刻蝕、薄膜沉積等前道工藝設備上的國產化率雖然較此前有所提升,但絕對水平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