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15 12:06
2025年4月14日,同天創下兩項紀錄:藍色起源NS-31任務完成首次全女性乘員組飛越卡門線;SpaceX創下一箭27飛的首次記錄。
北京時間 2025 年 4 月 14 日晚,藍色起源(Blue Origin)在得克薩斯州西部的發射場成功執行了代號為NS-31的載人航天任務。此次任務由該公司的新謝潑德(New Shepard)亞軌道飛行器完成。
火箭發射后,助推器成功完成直立回收。跨越卡門線后,載人艙按計劃安全着陸,貝佐斯親手打開艙門,迎接六位女性成員返回地球,任務圓滿成功。
對標SpaceX的藍色起源,有哪些殺手鐗?「全女」團隊的嘗試意味着什麼?太空競賽的下一場賽點在哪里?以下,Enjoy:
1
首飛戰報:「全女」團隊飛越卡門線
「美國需要第二個SpaceX」,藍色起源正在通過此次發射抓住公眾注意力。
從西德克薩斯發射場一號發射的新謝潑德NS-31任務,是2025年的全球第五次載人航天飛行、第二次亞軌道載人飛行。
飛行全程僅持續11 分鍾左右,超越了國際公認的外太空邊界——卡門線(Kármán Line)。六位成員體驗了幾分鍾的失重狀態、欣賞地球。
同時,這也是「新謝潑德」火箭的第31 次飛行。至今,共有52人被它送到太空中。
新謝潑德系統由火箭和乘員艙兩部分組成,通過一臺BE-3PM發動機,燃燒液氫和液氧,提供11萬磅推力。
乘員艙可容納六人,配備了人類史上最大的太空窗户(高1.07米、寬0.73米),便於提供更加清晰的全景視野。
同時,可複用技術持續迭代,火箭藉助反推火箭,垂直降落於距發射臺約3.2公里外的着陸場;乘員艙通過三頂降落傘和固體火箭發動機輔助着陸。
首次發射,全女性宇航員值得關注
六名女性乘客進入太空,成了NS-31任務的最大「彩蛋」。
這也是1963年以來,首次「全女」飛行任務。
在這之前,蘇聯宇航員Valentina Tereshkova的太空獨行,開啟了女性進入太空的先例。
六位不同領域的傑出女性組成了這支團隊:
流行歌星「水果姐」凱蒂·佩里(Katy Perry)、前 NASA 火箭科學家艾莎·鮑伊(Aisha Bowe)、生物航天學科學家阿曼達·阮(Amanda Nguyễn)、CBS 節目主持人蓋爾·金(Gayle King)、電影製片人凱莉安·弗林(Kerianne Flynn)、慈善家&記者勞倫·桑切斯(Lauren Sánchez)。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團隊的領隊是勞倫·桑切斯,她剛好是貝佐斯的未婚妻。除了這個名號,她更是艾美獎獲獎記者、《紐約時報》暢銷書女作家,並且在40歲拿下飛行員執照,創立第一家女性所有的航空電影製作公司……
此外,火箭科學家艾莎·鮑伊是兩家公司的負責人;生物航天研究科學家阿曼達·阮曾參與NASA航天任務,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女性」;電影製片人凱里安·弗林通過電影展示女性力量;主持人蓋爾·金則是屢獲殊榮的記者,通過傳播講述社會的故事。
每一位任務成員,都在各自的出色的領域為女性發聲。
關於她們是否能夠被稱為「宇航員」,始終是一大討論熱點。
從太空劃界標準而言,位於海平面上方100公里的卡門線成了藍色起源論證的參考,它主張用飛行驗證身份。NS-31任務則剛好會超過這一高度。
其他機構也曾同樣論證:美國政府曾在早期確認高度作為頒發宇航員勳章的依據;FAA也曾針對高於卡門線的私人飛行冒險者頒發獎章。
六位女性對於登上太空的看法則更加豁達。團隊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將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帶着精緻粧發進入太空的時刻。
早在發射之前,勞倫·桑切斯便與設計師合作,打造了獨一無二適合女性的宇航服,她還表示:「這些服裝通常為男性設計,為女性則是量身定製。」阻燃彈力氯丁橡膠製成的宇航服增加了許多塑造形體的設計感和不同穿法。
團隊成員對於女性進入太空也頗有期待。
阿曼達·阮認為太空服加入了「革命性」,宣告了「女性屬於太空。」
「水果姐」則提到:「太空將變得有魅力。我將在‘宇航員’中加入風采的內核。」
或許,宇航員「稱號」的定義,並沒有冒險本身更加重要。
2
競賽之下:
藍色起源的目標是超過Space X?
億萬富豪都有一個太空夢。黑白電視里,阿姆斯特朗月球行走漫步的身影烙印在年僅5歲的貝索斯心中,埋下一顆太空夢的種子。
貝索斯從來沒有忘記過他的太空夢,在高中畢業典禮上,他還發表了對外太空的向往和規劃,他要在軌道空間站上打造一片屬於人類的太空棲息地。「太空,最后的疆域,我在那里等你們。」
於是,功成名就的貝索斯爲了實現兒時的太空夢創立了藍色起源。而貝索斯成立藍色起源離不開朋友的鼓勵。1999年,貝索斯和著名科幻作家尼爾·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觀看了電影《十月的天空》,講的是NASA工程師侯默·海堪建造火箭的故事。看完電影后,貝索斯告訴史蒂芬森,他一直想創辦一家宇航公司,斯蒂芬森鼓勵他説:「你為什麼不從今天開始呢?」
次年,貝索斯成立藍色起源,比馬斯克的SpaceX還早兩年,並將此事奉為機密,斯蒂芬森是公司的第一個僱員。用接近兩家公司的人士的説法,藍色起源早期的人員配置是「一位科幻小説作家和一個烏龜吉祥物」。人們很難想象爲了開發新技術,他們最初的想法有多瘋狂:造牛鞭、建激光廠、軌道炮技術......最終貝索斯和他的團隊決定「化學火箭仍是最好的選擇。」
貝索斯曾公開承認:「也可以説創立亞馬遜,就是爲了能夠讓少年時候的太空夢想繼續前進。」他在媒體採訪中表示,首先會把財富都用於太空探索事業,直到藍色起源達到他的目標,並且貝索斯還補充説,自己每賣一次亞馬遜的股票,就會把錢投資給藍色起源。
但相比於SpaceX,藍色起源的進展確實有些緩慢。這是因為貝索斯崇尚「慢就是穩、穩就是快」的傳統航天發展流程,每一個關鍵節點走得慎之又慎:
2015年
藍色起源首次成功發射和降落「新謝潑德號」(New Shepard)火箭。
2016年
藍色起源首次成功將「新謝潑德號」火箭送入軌道,並在當年宣佈「新格倫號」(New Glenn)重型運載火箭計劃。
2021年
「新謝潑德號」首次載人試飛,貝索斯親自上陣,抵達太空「卡門線」(距離地球100公里)。
2022年
「新謝潑德號」火箭進行不載人太空飛行,發射后出現故障並墜毀,被當局要求停飛15個月。
2023年
「新謝潑德號」恢復不載人太空飛行。
2024年
「新謝潑德號」恢復載人太空飛行。「新格倫號」獲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授予發射許可證。
但眼看着,SpaceX的星艦一次又一次試飛,貝索斯本人也承認藍色起源進展太慢,並表示他辭去亞馬遜CEO的部分原因是爲了加快進度。2023年,藍色起源的CEO鮑勃·史密斯(Bob Smith)被亞馬遜高管戴夫·林普(Dave Limp)取代。
在這之后,「藍色起源」有了幾次重大任務。2024年5月20日,經歷過無乘客科研任務的爆炸事故后,隱退接近兩年的「藍色起源」再次「殺」回載人航空的商業領域,將6名乘客送上太空進行觀光。
此次,「藍色起源」此次的太空旅程雖然僅有短短11分鍾,卻帶領乘客們快速穿越了「卡門線」——大氣層和太空的交界線,讓乘客們感受到零重力下俯瞰地平線的獨特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乘客名單中,還有一位91歲高齡的退役美國空軍上尉。他曾入選宇航員候選人,但並沒有正式執行太空飛行任務。此次的觀光之行,也算是終於圓夢太空。
2025年1月16日凌晨,在SpaceX的星艦第七次試飛之前,貝佐斯的美國藍色起源公司研製的新格倫(New Glenn-1)大型火箭首飛,該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太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隨后,火箭一二級分離。藍色起源確認火箭第二級及其搭載的名為「藍環探路者」的飛行器成功進入預定軌道。但火箭第一級未能按計劃實現海上回收。
據悉,新格倫比藍色起源的新謝潑德更大、能力更強,它高98米,僅比常用的摩天大樓定義矮兩米。目前只有三枚火箭——SpaceX的星艦(Starship)和獵鷹重型(Falcon Heavy)火箭,以及NASA的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產生更大的推力。新格倫設計用於將45噸載荷送入軌道,大約是SpaceX的主力獵鷹9號(Falcon 9)運載能力的兩倍。
新格倫(New Glenn)火箭成功入軌,預示着私人太空行業可能會迎來另一個競爭者。它的出現,有可能塑造出更有競爭力、更有韌性的商業航天。
太空競賽的下一場賽點,或許已經悄然臨近。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逐漸降低,太空旅行將不再侷限於少數專業宇航員,而是有望成為更多普通人能夠觸及的體驗。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時代,讓我們一起仰望星空,期待着人類在太空中的每一步跨越。無論是藍色起源的穩健步伐,還是SpaceX的大膽創新,他們都讓我們相信,星辰大海的征途,纔剛剛開始。
References:
綜合匯編自藍色起源官網、SpaceX官網、X等。
1.藍源NS-31:首次全女性勾勒亞軌道飛行軌跡 by 三體引力波
2.剛剛,水果姐等組成首個全女性太空團隊,成功完成藍色起源NS-31任務 by DeepTech深科技
3.馬斯克和貝索斯同天發火箭 首次對決 各自成功一半? by央視新聞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