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壓力下中概股將回流?港交所股價起舞

2025-04-14 18:27

美國關税政策的反覆無常持續擾動全球金融市場,港股亦未能獨善其身。4月7日,恆生指數單日重挫13.22%,港交所(00388.HK)股價同步暴跌14.26%,市場避險情緒急劇升溫。

經過4月7日的暴跌后,港交所股價逐步反彈,4月14日大幅收漲6.91%,差不多收復了4月7日暴跌的失地。

港交所迎「潑天富貴」?

伴隨特朗普政府關税大棒而來的,是美國對中國在美上市企業的打壓。

近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近日警告稱,美國仍在考慮所有可能的對華政策選項,包括將中國公司從美國股票交易所除牌。

貝森特此番表態再度引發中概股退市憂慮。但分析認為,短期內中概股大規模除牌可能性不大——近萬億美元市值的中概股若集體退市,將嚴重衝擊美股市場流動性,這一經濟代價即便對美方而言也難承受

中長期看,中概股在這場博弈中仍將受到一定影響,面臨市值波動與估值壓力,且可能會面臨審查壓力。

而作為近年來承接中概股迴流的重要交易所之一,港交所有望在美國不友好的金融政策背景下受益。在未來幾年,中概股迴流港交所或將成為一種大勢所趨。

4月13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網文表示,隨着環球市場的變化,以及其催生的新需求,香港特區政府將加速吸引境外資金、人才及企業來香港發展。

陳茂波指出,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吸納全球各地優質發行人來港上市。目前,香港已建立便利已在海外上市的企業在港進行雙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監管框架。

陳茂波表示,「針對全球最新變化,我已指示證監會和港交所做好準備,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迴流,必須讓香港成為它們首選的上市地。港交所亦會加緊做好在東盟和中東市場的聯繫和推廣工作,吸引更多當地優質企業來港上市,同時匯聚更多國際資金到港,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實力和地位。」

對港交所來説,中概股迴流潮無異於一場「流動性盛宴」。這不僅將大幅擴充上市企業儲備,更會直接推高IPO承銷費和二級市場交易佣金收入。

中概股被「砍一刀」

自2019年以來,遠赴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一直受到美國一系列不友好舉動的影響。

例如,於2021年12月,SEC通過HFCAA實施細則,明確認定標準;次年,首批5家中概股(百勝中國、再鼎醫藥等)被列入「預定除牌名單」,引發市場恐慌;2023年1月,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禁止聯邦退休基金投資中概股。

受美國施壓等多重因素影響,中概股整體表現令人擔憂。2021年3月初以來,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已累計下挫超60%,百度(BIDU.US)(09888.HK)、京東(JD.US)(09618.HK)和拼多多(PDD.US)等明星股損失慘重。

此外,根據Wind數據統計,在目前累計387只中概股中,有高達244只股的市值低於1億美元,佔比超過60%。很多小盤股成交低迷,股價持續在谷底徘徊。

而在近一年的時間里,中概股整體市場表現不佳。在去年全年和今年以來上市的90只中概股中,股價下跌數量佔比超過七成,有家保險(UBXG.US)、雲學堂(YXT.US)等多股直接跌麻了。

目前,已有多隻中概股從美股市場退市。同時,有越來越多中概股選擇雙重上市/第二上市,包括阿里巴巴(09988.HK)(BABA.US)、京東等大型企業選擇港交所為二次上市目的地。

瑞銀近日在研報中表示,許多大型中概股都已雙重上市,對於雙重上市的中概股,香港股票的比例在過去3年中增加30個百分點,達到總市值的60%左右,香港市場的南向持股比例顯著提高,從2021年佔市值的5%上升到目前的11%至12%。

為促進香港金融市場發展,港交所近些年推出了多項舉措,包括於2023年推出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規則(18C章),以及強化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以提升迴流中概股交易活躍度。

在政策支持、制度優勢、人才儲備以及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等方面,香港毫無疑問是中概股迴流的第一選擇,並且在未來有望繼續強化這一地位

小結

當美國使臉色迫使中概股尋找新歸宿時,港交所憑藉與內地市場的無縫銜接、國際化的金融基礎設施,以及持續優化的上市制度,正成為承接這波迴流潮的核心平臺。

儘管短期市場波動難免,但中長期看,中概股的「東歸」不僅將夯實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可能重塑亞洲資本市場的權力格局——而港交所,註定是這場變革的最大受益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