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14 11:53
(來源:機構之家)
基金經理變更頻現,投資老將今年尤其多。4月12日,中信保誠基金接連發布四則解聘公告,量化投資總監提雲濤正式卸任中信保誠量化阿爾法股票、中信保誠至選混合、中信保誠瑞豐6個月持有期混合、中信保誠新旺混合(LOF)四隻產品基金經理職務。這位曾帶領多隻基金穿越牛熊的「量化+主動」策略踐行者,以「清倉式」離任的方式,告別公募基金投資一線。
提雲濤的離任更像是一場早有預兆的告別。早在今年3月4日,提雲濤已先行卸任中信保誠紅利精選混合、中信保誠至瑞混合兩隻產品的基金經理職務。其中,中信保誠至瑞混合基金提雲濤管理時長逾8年,中信保誠紅利精選基金其任期內年化回報高達8.92,在同類825基金中排名第171位。中信保誠基金似乎通過分批卸任的方式,試圖降低人事變動對市場的影響。
而在此次公告中,關於四隻產品的基金經理變更均是解聘通知,四隻產品均由現有共管基金經理接棒。實際上,自2025年2月起,中信保誠基金開始為提雲濤旗下產品增聘基金經理,具體而言,2月20日中信保誠量化阿爾法股票基金增聘姜鵬;2月24日,中信保誠新旺混合(LOF)基金增聘姜鵬共管,中信保誠至選混合基金增聘姜鵬與原基金經理柳紅亮聯合管理;2月25日,中信保誠基金進一步對偏債混合基金中信保誠瑞豐6個月混合基金進行調整,增聘王穎與原基金經理柳紅亮共同管理,這種「共管過渡+解聘通知」漸進式的交接安排,可以説中信保誠基金為提雲濤離任已做好充分的過渡安排。
圖片系提雲濤旗下產品增聘基金經理情況
與此同時,4月3日披露的中信保誠穩豐債券型基金招募説明書顯示,量化投資部總監提雲濤已從權益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名單中除名,標誌着其徹底淡出中信保誠基金核心決策層。從增聘基金經理共管產品、逐步卸任管理職責,到最終調整決策層架構,這一系列舉措,既是為離任后平穩過渡鋪路,亦折射出提雲濤與中信保誠基金之間漸行漸遠的現實。
提雲濤卸任背后的「迷你基」困局
自1998年踏入證券行業,提雲濤親歷了國內量化從萌芽到興盛的完整歷程,具有超過20年數量金融從業經驗,曾主導設計申萬指數,歷任中信證券研究部金融工程總監、平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量化投研部總經理、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金融工程總監、東方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於2015年6月正式加入中信保誠基金,擔任量化投資總監一職。
圖片中人物系 中信保誠基金量化投資總監、基金經理 提雲濤
這位擁有27年量化研究經驗、近10年基金管理履歷的老將,自2015年加入中信保誠以來,開創了「量化+主動」的混合策略範式,歷任24只基金產品管理,業績表現都相當亮眼。其代表作中信保誠量化阿爾法股票基金在多次量化策略「黑天鵝」事件中均實現了穩健的淨值表現,2021年質量因子失效期間,通過動態調整因子權重實現逆勢突圍;2024年小盤因子異常波動時,又以精準的行業暴露控制化解風險,任職近八年斬獲61.26%總回報,年化6.36%,連續7年跑贏滬深300指數。另一核心產品中信保誠新旺混合(LOF)基金近八年累計回報53.13%,年化收益維持在5.21%,詮釋了「長跑型選手」的穩健特質。
圖片系提雲濤歷任產品的收益及排名情況
作為1998年即投身量化研究領域的開拓者,「與我同期入行的同仁多已功成身退,我仍堅守在投資一線」,提雲濤在接受點石投資專訪時表示,「做了之后覺得有些事值得做,還能為市場做貢獻,比如編制申萬指數,后來就想把研究用於投資」,這一堅持便是二十余載。
覆盤提雲濤的投資邏輯,其核心在於踐行「有邏輯」的量化投資.「量化擅長歸納但不擅長演繹,主動擅長演繹但不擅長歸納」,提雲濤注重將基本面分析與統計規律有機結合,通過構建分散化投資組合、優化行業風險敞口等策略,實現長期穩健的收益目標。
然而,輝煌業績難掩規模困境。截至4月12日,提雲濤旗下的8只基金(A、C份額分開統計)總規模不足25億元,其中3只產品更是跌破千萬元大關。提雲濤的量化策略雖能創造超額收益,卻始終未能突破規模魔咒,這種「叫好不叫座」的尷尬,恰似中信保誠基金當下困境的縮影。
作為一家管理規模超過千億的公募基金公司,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信保誠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為1506.63億元,其中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型基金合計佔比超過83%,權益類產品佔比不足20%,且迷你基問題突出。
為突破規模瓶頸,中信保誠基金展開激進發行策略,自2024年以來密集發行36只新基金(含份額增設),為增強資金吸引力,旗下中信保誠中債0-3年政金債基金將債券類基金管理費下調至0.15%的行業超低位。截至4月12日,中信保誠基金2024年發行產品總規模僅為110.03億元,其中10只規模甚至不足百萬元。當市場熱點轉向指數基金時,2024年11月推出的中信保誠上證科創板100指數增強基金卻遭遇募集失敗。更為嚴峻的是,中信保誠養老2035三年持有、中信保誠養老2040三年持有兩隻養老FOF因規模持續迷你,已於2024年啟動清盤程序。
頗為諷刺的是,提雲濤管理的中信保誠至選混合基金也在2024年8月增設E份額,時至今日管理規模已萎縮至800萬元。這種「為規模而規模」的策略,不僅未能改善產品結構,反而加劇了迷你基金的泛濫。
進入2025年,中信保誠基金延續擴張策略,持續推動基金份額增設,然而,這一做法的代價逐步顯現,截至4月12日,中信保誠基金旗下196只產品中,56只規模低於1000萬元,95只低於5000萬元,佔比高達48%。「迷你基」的激增不僅消耗管理資源,更凸顯了公司「重規模、輕質量」的戰略短視。
圖片系中信保誠基金2024年以來新發基金情況
共管首月全線飄綠,新生代能否扛起量化大旗?
提雲濤的離任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中信保誠基金人才梯隊的斷層隱憂。其昔日管理的產品版圖,在交接過程中顯現出明顯的經驗斷層,債券類基金雖由王穎接棒,但權益類基金卻悉數託付給了姜鵬、柳紅亮等資歷尚淺的基金經理。
聚焦接任者陣容,中信保誠瑞豐6個月混合基金由王穎與柳紅亮共管,其中王穎2016年加入中信保誠基金后,歷任助理、投資經理助理等崗位,直至2024年才晉升爲量化投資部助理總監。早在2022年3月,她曾與提雲濤共管中信保誠量化阿爾法股票基金,然而在任期間,該基金錄得-8.11%的任職總回報,最終於2024年6月倉促卸任。此番轉戰債基領域,成效如何尚待觀察。
再看中信保誠量化阿爾法股票、中信保誠新旺混合(LOF)基金接任者姜鵬,此前僅在中交城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和杭州金達資產擔任業務分析崗及量化研究員,2017年加入中信保誠后歷任金融工程師和投資經理,但獨立管理權益類基金的經驗相對有限。據iFinD數據顯示,姜鵬基金經理生涯尚尚不足1.5年,且任職年化回報率為-4.49%,業績壓力可見一斑。
至於中信保誠至選混合、中信保誠瑞豐6個月混合基金接任者柳紅亮,曾擔任中國國際金融股份公司交易員、投資經理助理,海通證券交易員。2024年4月加入中信保誠基金,基金經理年限不足一年,便與姜鵬、王穎共同挑起管理重擔。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量化老將退場,新人接棒如履薄冰」的交接模式,已引發業績震盪。數據顯示,自2月增聘共管以來,提雲濤原管理產品無一實現正收益。對比提雲濤任職期間年化5%-6%的穩定回報,接任者的表現更顯黯淡。
圖片系提雲濤旗下產品增聘基金經理后近期業績表現
提雲濤的卸任,是中信保誠基金權益困局的階段性註腳。從量化老將的退場,到迷你基的圍城,再到新人基金經理的潰敗,這家千億公募的權益短板暴露無遺。如今,中信保誠基金站在了戰略轉型的「十字路口」。未來,是繼續依賴固收類產品「躺平」,還是重塑權益類團隊、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將成為決定其命運的關鍵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