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13 11:28
美國於當地時間11日宣佈豁免手機、電腦、半導體等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税」,部分科技巨頭暫且獲得喘息,但在反覆無常的關税政策之下,擔憂和警惕仍在。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11日晚宣佈,聯邦政府已同意對智能手機、電腦、芯片等電子產品免除所謂「對等關税」。彭博社報道指出,該措施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美國消費者面臨的漲價壓力,同時有利於包括蘋果公司和三星電子公司在內的電子巨頭。
白宮新聞祕書卡羅琳·萊維特12日在回答關税相關問題時表示,美國不能依賴中國製造關鍵技術。「這就是為什麼總統從蘋果、臺積電和英偉達等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那里獲得了數萬億美元的投資。在總統的指示下,這些公司正努力盡快在美國本土進行生產。」截至發稿,蘋果、英偉達、聯想公司未對此置評。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2日簽署關於所謂「對等關税」的行政令以來,蘋果公司尚未公開討論關税政策,該公司的股價一度受到重挫。11日的豁免政策發佈后,蘋果等科技公司獲得「緩刑」,但不排除特朗普政府在晚些時候對電子產品徵收新的或不同程度的關税。
據環球網9日援引外媒報道,近期美國消費者湧入蘋果商店瘋狂搶購iPhone,顧客擔心,一旦新關税生效,蘋果手機價格將大幅上漲。另一方面,為規避美國「對等關税」,蘋果公司曾在3月用飛機將大量iPhone從印度運往美國。
自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揮動關税「大棒」開始,就出現了關於蘋果是否會在美國製造iPhone的討論,隨着此輪關税政策發酵,這一話題再次受到關注。
「在美國生產iPhone的想法行不通」
本周,當被問及特朗普是否相信蘋果公司打算在美國生產iPhone時,萊維特指出,蘋果公司的投資承諾證明該公司認為這可以實現。她説:「如果蘋果公司認為在美國做不到,他們可能就不會拿出這麼大的一筆錢。」
蘋果公司2月宣佈,計劃到2028年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並招聘2萬名員工,但這些計劃與在美國國內生產iPhone無關。投資計劃包括承諾資助休斯頓的一個數據中心,用於為人工智能提供計算機服務器。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4月6日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新聞節目中預測,關税將迫使製造業轉移。「製造iPhone需要數百萬工人擰小螺絲,這樣的事情將會在美國發生。」
美國韋德布什證券分析師丹·艾夫斯12日對美聯社斷言,「在美國生產iPhone的想法根本行不通」,這反映了投資界普遍的觀點,他們密切關注着蘋果的一舉一動。
艾夫斯估計,如果將生產轉移到美國,目前在中國或印度生產的iPhone售價將從1000美元飆升至3000美元以上。他還認為,將生產轉移到美國國內最早也要到2028年才能實現。「價格波動幅度之大令人難以想象。」
據《紐約時報》11日報道,蘋果約90%的生產都是在中國進行,而且中國也是蘋果在過去25年里持續重金投入人力、設備和工藝創新的唯一國家。美國本土組裝iPhone的成本將是目前價格的3倍多,約3500美元。同時,美國缺乏大規模製造蘋果產品所需的製造技術、產業集羣,甚至沒有大規模生產所需的人口密度。
蘋果CEO蒂姆·庫克2017年在中國出席會議時,對美國是否有足夠具備職業技能的工作人員從事iPhone生產表示懷疑。當時他説:「在美國,你開個模具工程師會議,我不確定能不能坐滿整個房間。但在中國開會,(模具工程師)能坐滿好幾個足球場。」
蘋果公司有空間維持iPhone定價
自2011年以來,蘋果基本上一直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在特朗普發出關税威脅前,其市值約佔標普500指數的8%。在「對等關税」的威脅下,許多消費者擔心蘋果的電子產品會大幅漲價。
據路透社此前報道,若蘋果公司決定將關税成本全額轉嫁給消費者,那麼其旗艦產品iPhone 16 Pro Max在美國市場的零售價格將從現行的1599美元飆升至2300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6750元)。
目前多數電子產品已經獲得關税豁免,但即使在關税持續生效的情況下,分析人士認為蘋果公司仍有空間維持其當前iPhone的定價。美國市場研究公司福雷斯特(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師解釋稱,蘋果公司繼續從與其產品相關的訂閲和其他服務中獲得鉅額利潤。「至少在短期內,蘋果可以消化部分關税導致的成本上漲,而不會受到重大的財務影響。」
9年前,蘋果公司已經闖過了一輪關税的考驗。2016年,特朗普敦促他的支持者抵制蘋果產品,並威脅要對中國徵收鉅額關税時,庫克直接向特朗普致電,並頻繁登門拜訪,爭取到了關税豁免。
去年11月,在特朗普勝選之后,庫克隨即在社交平臺上致賀,稱蘋果「期待與您及政府合作,幫助確保美國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並受到獨創性、創新和創造力的推動」。去年12月,庫克赴海湖莊園與特朗普共進晚餐,並向2025年的總統就職典禮捐款100萬美元。今年2月,特朗普在白宮與庫克進行私人會談,討論貿易問題。會后特朗普説,庫克在美投資數千億美元,正在將蘋果製造業務從墨西哥轉移到美國。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