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12 14:43
海底撈憑藉強大的品牌溢價和供應鏈優勢維持客羣粘性,從而保住翻檯率。反觀呷哺呷哺和九毛九,小火鍋品類被麻辣燙等快餐兼容,價格優勢不再;中高端湊湊又面臨競品擠壓;太二酸菜魚則受困於單品類天花板。門店經營的微觀區別,鑄成了企業戰略上擴張與收縮的分化。
曾經憑藉"太二酸菜魚"大單品橫掃年輕消費市場的九毛九集團正面臨着2020年上市以來最嚴峻的考驗。當口味的新鮮感褪去,細分賽道競爭愈發激烈,九毛九不得不直面流量紅利消退后的殘酷現實——量價齊跌。
4月11日晚間,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9922.HK)發佈2025年第一季度運營數據。數據中充斥着不少預警信號:餐廳數量連續兩個季度減少、翻檯率和同店日均銷售額同比均顯著下滑。這一連串下滑曲線背后,既有內需衝擊、餐飲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的外因,更暴露出公司盲目擴張、戰略轉向偏慢等內生問題。
戰略性收縮后,九毛九運營仍承壓
當規模效應淪為規模負擔,連鎖餐飲正在經歷一場從"跑馬圈地"到"斷臂求生"的殘酷轉型。九毛九的"斷臂求生"體現在子品牌出清和門店收縮兩個方面。
2024年4月,原先定位於輕奢創意新派粵菜的子品牌「那未大叔是大廚」停止運營。而后,九毛九轉讓了「那未大叔是大廚」和「賴美麗酸湯烤魚」兩個品牌,意味着部分子品牌培育以失敗告終。
根據2024年年報數據,由於以上兩個子品牌的出清,這兩個分部的收入鋭減,拖累了整體收入。而太二酸菜魚和九毛九的收入下滑則是由於陷入了「人均消費下滑-同店收入減少-門店收縮」的惡性傳遞鏈條。
曾經,作為九毛九集團主力品牌的太二酸菜魚也是海底撈一般的「排隊王」。2024年第一季度,太二酸菜魚的翻檯率一度接近4.0。但是很快,太二酸菜魚店面客流下滑嚴重。如今,太二酸菜魚的翻檯率已降至3.1。九毛九集團另外兩個主品牌的翻檯率整體也呈下滑趨勢。
面對同業競爭的加劇,九毛九集團也曾試圖通過主動降價挽回客流。但口味流失並非降價可彌補,且商場門店的運營成本天然高於酸菜魚預製菜的成本,價格戰對於太二酸菜魚而言並無優勢。2025年第一季度,太二酸菜魚的同店日均銷售額降幅依然在20%以上。
作為大單品餐飲品牌,太二酸菜魚不合時宜的盲目擴張註定是一場錯誤。當新鮮感消退,缺乏產品矩陣支撐的單品類餐廳缺陷便被放大,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加劇消費頻次減退。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15日,酸菜魚全國門店總數高達2.58萬家,但近一年門店數不斷下滑,累計淨減少了3331家。
數據來源:窄門餐眼小程序
連鎖餐飲曾經引以為傲的標準化體系,在消費疲軟的大環境下顯露出致命短板:千店一味的菜品再難刺激消費者的味蕾,而龐大的門店網絡反倒成了沉重的成本負擔。在虧損壓力下,太二酸菜魚門店數量已連續兩個季度大幅下滑,累計減少44家,降幅7%。
九毛九管理層曾在業績會上表示,2025年公司不設開店目標,具體開店數量將根據市場環境變化動態調整,確保「做一成一」。但在銷售額持續下滑的壓力下,關店的概率或大於開店。
連鎖餐飲表現分化,海底撈擴張、呷哺呷哺和九毛九收縮
在餐飲行業深度調整的當下,頭部連鎖品牌的表現呈現分化。
2024年海底撈(股份代號:6862.HK)門店數量總體維穩,淨關店1%;人均消費小幅下滑1.6%,但翻檯率提升顯著。自營門店的平均翻檯率從2023年的3.8次/天恢復至4.1次/天。當然,這種恢復也並非不可逆,渠道調研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海底撈翻檯率同比有個位數下滑。
在基本盤維穩的基礎上,海底撈試圖從通過其他渠道進行規模擴張。經歷過2021年門店收縮陣痛期的海底撈對於重資產模式心有余悸,開始試水輕資產模式,啟動了加盟業務。另一方面,海底撈的第二曲線「紅石榴計劃」已孵化出其他餐飲品類,包括焰請烤肉鋪子、火焰官、小嗨火鍋、小嗨愛炸等11個新品牌,覆蓋正餐、簡餐、快餐等多元消費場景。
雖然龍頭海底撈看起來風平浪靜,但在存量為主的餐飲消費環境中,連鎖餐飲品牌正經歷一場殘酷的洗牌。眾多曾經動輒等位一兩個小時的熱門連鎖品牌,如今翻檯率卻下滑嚴重,部分門店甚至門可羅雀。
曾經於海底撈並稱"火鍋雙雄"的呷哺呷哺(股份代號:0520.HK)也深陷關店潮。2024年,由於虧損加劇,呷哺呷哺集團關閉門店數量高達219家,其中包括138家呷哺呷哺餐廳及73間湊湊餐廳。
曾經與海底撈一樣定位中高端的湊湊火鍋不得不通過降價挽留客流,2024年湊湊火鍋的人均消費同比下滑13%,降幅大於海底撈的1.6%。然而降價並未挽救湊湊的翻檯率,反而陷入量價齊跌的困境。2024年湊湊火鍋翻檯率呈現出與海底撈截然相反的變化趨勢,平均翻檯率從2023年的2.0次/天進一步下降至2024年的1.6次/天,已至生死存亡之境。
海底撈憑藉強大的品牌溢價和供應鏈優勢維持客羣粘性,從而保住翻檯率。反觀呷哺呷哺和九毛九,小火鍋品類被麻辣燙等快餐兼容,價格優勢不再;中高端湊湊又面臨競品擠壓;太二酸菜魚則受困於單品類天花板。門店經營的微觀區別,鑄成了企業戰略上擴張與收縮的分化。
這一分化背后,折射出連鎖餐飲行業殘酷的生存法則——如果不能像海底撈一樣通過極致運營效率逆周期佈局,就不得不像呷哺呷哺、九毛九一樣收縮門店、斷臂求生,在寒冬中保存實力。
更深層次看,這種分化揭示了連鎖餐飲行業從"規模競爭"向"效率競爭"的轉型。收縮品牌只是在為過去的粗放增長買單,無法帶來運營狀況的好轉,只有早做籌謀,提升全鏈路效率才能為「過冬「提供保障。
作者 | 毛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