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12 15:00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田野 於建平 北京報道
近日,鋰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正力新能」)發起招股,預計4月14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中金公司、招銀國際聯席保薦。
值得注意的是,正力新能創始人曹芳為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胞妹,曾掌舵福耀玻璃銷售及管理業務,退休后聯合原福耀高管陳繼程二次創業,切入動力電池賽道。
資本運作佈局動力電池賽道
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曹芳、陳繼程共同創立常熟正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力投資」),2019年2月11日,正力投資以1.6億元認購江蘇塔菲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塔菲爾」)6.78%的註冊資本,對塔菲爾進行少數股權投資。
塔菲爾創立於2015年,其創始人龍繪錦與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羣同樣出身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曾毓羣是龍繪錦的上司。2020年5月12日,正力投資以10.8億元的價格,認購塔菲爾新增註冊資本及轉讓現任股東持有的註冊資本,將股權增至約43.47%,取得控股權。
5月29日,正力投資取得塔菲爾控制權后,又以2.38億元將其持有正力新能70%的股權出售給塔菲爾。正力新能成為塔菲爾全資子公司。
2021年12月28日,塔菲爾當時的各股東和正力新能訂立股權轉讓協議,塔菲爾全體股東按所持塔菲爾股權比例,收購塔菲爾持有正力新能100%的股權,總代價為25.38億元。
股權轉讓完成后,正力新能不再為塔菲爾的全資子公司。2022年2月10日,塔菲爾將其業務及其子公司所持若干資產轉讓於正力新能及其子公司,總代價為18.55億元。此次轉讓完成后,正力新能順利承接了塔菲爾的員工、客户、供應商等。
招股書顯示,正力新能的實控人為曹芳、陳繼程,兩人共同擁有正力新能已發行股本總額的64.6%。此次IPO,正力新能計劃全球發售1.215237億股H股(佔發行完成后總股份的4.84%),其中90%為國際發售、10%為公開發售,另有15%超額配股權。每股發售價8.27港元,每手300股,最多募資約10.05億港元。
以每股8.27港元的發行價計算,正力新能的發行市值將為207.45億港元,成為繼中創新航、瑞浦蘭鈞之后,港股第三家動力電池頭部企業。
對於正力新能衝擊港股上市的背后考量,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祕書長於清教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A股IPO審覈趨嚴,上市門檻明顯提升,且也有不少產業鏈企業衝刺A股IPO失敗的案例,選擇港股上市,相對穩妥一些。」
發展仍面臨多重困境
儘管正力新能背靠曹芳的資源,但其背后潛藏的產能利用率不足、客户依賴過重、盈利可持續性存疑及償債壓力等風險仍值得警惕。
其招股書顯示,正力新能成立於2019年,主要專注於動力電池產品及儲能電池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提供電芯、模組、電池包、電池簇、電池管理系統的一體化方案,致力於拓展電化學產品的大規模應用。
按業務劃分,正力新能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動力電池產品,報告期內(2021年至2024年)佔比分別高達96.6%、94.7%、80.7%、90.9%。其電池訂單主要供應一汽紅旗、廣汽傳祺、零跑汽車、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等五家車企。2021—2024年,從這五家車企實現銷售收入分別為13.37億元、29.73億元、32.38億元和45.30億元,分別佔各年度總收入的89.1%、90.4%、77.8%和88.2%,客户集中度較高。
汽車分析師高登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這種與大客户的深度綁定看似是競爭力的體現,實則暗藏較大風險。
2022年,正力新能遭遇了大客户變動帶來的沉重打擊。當年,其第一大客户 (疑似威馬汽車)因業務經營發生重大不利變動,取消了對正力新能源的BEV 三元電池採購訂單。這一件事導致正力新能在2022年遭受了4.22億元的存貨減值虧損,嚴重影響了其該年的銷售成本、毛利率以及整體的經營業績。
不僅是訂單上的影響,高登進一步表示,大客户的議價權很高,如今車企毛利率普遍偏低,甚至處於虧損境地,必然會向上遊的供應商壓價,從而轉嫁成本壓力。另外,回款周期也會變長,現金流會被大客户佔用。
招股書顯示,正力新能2021至2024年營收從14.99億元增至51.3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66.6%。2024年雖首次實現淨利潤0.91億元,但2021—2023年虧損分別為4.02億元、17.20億元、5.90億元,此前三年累計淨虧損達27.2億元。
「通過招股書可以看出,正力新能的盈利主要依賴碳酸鋰價格低位窗口期,而非內生競爭力提升。其毛利率長期低於行業均值,2023年僅5%,遠低於寧德時代(22.91%)等國內頭部動力電池企業。」高登表示。
與此同時,從正力新能發佈的信息顯示,近年來,其快速擴張產能,並計劃通過IPO募資將電芯設計總產能從25.5GWh提升至50.5GWh。然而,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第一季度,其現有產能利用率卻呈現斷崖式下滑,從69.23%驟降至29.41%,部分產線甚至因訂單不足而停產。截至2024年一季度,未裝車的動力電池庫存超過當季產量的50%,顯示其面臨嚴峻的庫存積壓問題。
「在行業供需格局轉向過剩的背景下,正力新能大規模擴產的合理性引發市場爭議。若未來無法有效拓展客户以消化產能,新增產線可能進一步加劇資源浪費和折舊壓力,拖累盈利能力。」於清教對記者指出。
此外,目前動力電池行業競爭異常激烈,且市場佔比高度集中。據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佈的數據,2024年,中國排名前十的動力電池生產商佔總裝機量的94.3%。其中,排名前兩位企業的市佔率合計約69.7%,排名第九的正力新能市場佔比僅為1.8%。
「在這樣的環境下,尾端企業如正力新能所面臨的生存壓力可見一斑,其仍需在市場拓展和產品優化上付出更多努力。」高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