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葡萄酒賣不動,威士忌虧不起!怡園酒業輸給了「野心膨脹」?

2025-04-11 11:17

  觀潮商業

  從高調收購威士忌資產到狼狽剝離,怡園酒業用五年時間演繹了一場「多元化豪賭」的潰敗。

  這場以「突破葡萄酒增長瓶頸」為初衷的戰略冒險,不僅讓怡園酒業陷入業績虧損、股價暴跌的泥潭,更暴露出其在渠道佈局、品牌建設、治理結構等方面的深層病灶。

  當威士忌泡沫破裂,怡園酒業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脱離主業根基的盲目擴張,或許早已為今日的困境埋下伏筆。

  再次由盈轉虧

  3月20日,怡園酒業發佈2024年財報,實現收益3455.3萬元,同比下降46.83%;歸母淨利潤虧損4101.8萬元,同比驟降501.35%。

  業績「變臉」背后,一方面是怡園酒業的核心葡萄酒業務過去一年呈現量價齊跌,瓶裝酒銷量由2023年的73.8萬瓶鋭減至2024年的約43.8萬瓶,降幅超過40%;每瓶平均售價從2023年的88.1元下降到2024年的78.9元。怡園酒業稱,主要受葡萄酒行業消費需求疲軟等影響,消費者轉向低端葡萄酒進一步加劇了銷售價格下降。

  另一方面是怡園酒業威士忌業務的失敗。2019年斥資1500萬港元收購的威士忌資產福建德熙酒業,因長期虧損,於2024年以7128萬港元將威士忌業務相關資產出售給控股股東、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陳芳,直接導致約2570萬元的減值虧損。

  怡園酒業的創立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祖籍福建的陳進強與法國人詹威爾、山西物產集團合作創辦山西怡園酒莊。2002年,陳進強年僅23歲的女兒陳芳加入酒莊,成為第二任莊主。

  隨后幾年,詹威爾和山西物產集團相繼退出,怡園酒業逐漸演變為純粹的家族企業。2018年,怡園酒業登陸港交所,成為國內首家在港上市的家族葡萄酒企業。

  然而,怡園酒業的上市並未帶來業績的提升,反而暴露了公司在治理結構和市場競爭力上的短板。公開數據顯示,上市前的2015年至2017年,公司淨利潤分別為1835.8萬元、1128.5萬元、111.4萬元,逐年下滑的趨勢已明顯。

  自2018年上市以來,怡園酒業的業績表現也始終未能達到市場預期,甚至出現較大的波動性。2018年的淨利潤為616.5萬元,2019年的淨利潤則僅有3萬元,2020年淨虧損56.2萬元,2021年的淨利潤反彈回77.4萬元,但2022年又出現淨虧損59.8萬元。雖然怡園酒業在2023年迎來近六年的最好業績,營收6498.5萬元、淨利潤1022萬元,但2024年卻再度陷入虧損。

  這種「一年盈利、一年虧損」的周期性表現,反映出怡園酒業在戰略規劃和市場適應能力上的不足,難以找到穩定的增長點。上市以來,怡園酒業的股價也經歷了多次波動,隨着持續下跌,截至2025年4月10日收盤,股價報0.21港元/股,市值大幅縮水至1.7億港元左右。

  作為國內首家由家族擁有的葡萄酒酒莊,早年間的怡園酒業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尤其在高端葡萄酒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力,其核心產品「深藍」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口碑,多年來價格穩定在300多元。同時,由於歷史上較高的產量導致出售固定單位成本較低的庫存,怡園酒業毛利率由2023年的73.3%提升至2024年的76.1%。

  不過,怡園酒業的劣勢同樣顯而易見。首先,與張裕、長城等龍頭企業相比,怡園酒業的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2024年的業績表現再次凸顯其在國內葡萄酒行業中的弱勢地位。其次,怡園酒業主要依賴星級酒店等高端渠道,缺乏對傳統經銷商渠道和商超渠道的深度佈局。再者,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怡園酒業的品牌溢價能力較低,在高端市場中難以佔據主導地位。

  值得關注的是,怡園酒業去年的毛利率雖因清理歷史低價庫存而提升,但這一「紙面繁榮」背后,是高端產品銷量同比下滑、入門級產品佔比被動抬升的結構性失衡。2024年,怡園酒業的高端級別產品銷量和收入同比出現下滑,銷量佔總銷量的比重從2023年的35.2%下降到25%,收入佔比也從72.2%下降到59.2%。

  去年,怡園酒業還出現負債率激增問題。2024年業績報告顯示,由於與福建德熙酒業生產相關的銀行貸款增加,公司的資產負債比率由2023年的13%上升至2024年的27.6%。然而,在資金鍊承壓下,怡園酒業稱出售威士忌業務所得款項淨額的90.6%將以特別股息方式宣派、分派及支付給公司股東,而非反哺葡萄酒主業。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操作,反映出管理層對核心業務的長期發展缺乏信心,也遭到了資本市場對其「藉資產交易粉飾報表」的質疑。

  五年豪賭終成空

  怡園酒業佈局威士忌的野心始於2019年。彼時,作為山西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商,其葡萄酒主業增長乏力且業績飄忽不定。

  急於破局的怡園酒業管理層將目光投向烈酒賽道,以1500萬港元的價格完成對萬浩亞洲100%股權收購,將福建德熙酒業納入麾下,計劃在福建建設首個威士忌生產工廠,定位中高端市場,試圖複製葡萄酒的「精品酒」模式,達到「葡萄酒+烈酒」雙輪驅動。

  對於此次收購,怡園酒業當時給出的理由是「積極開拓收購機會,以達致多元化可持續發展」,並認為包括威士忌在內的品牌烈酒在中國的需求及前景向好,而國內釀製的品牌優質威士忌供應有限。陳芳在公開回應中還將這個項目當做是怡園酒業「踩進烈酒行業的第一步」。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一方面,國內威士忌消費量增速趨緩。灼識諮詢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8年,我國威士忌消費量複合年增長率為10.1%,但2018年至2023年複合增長率已降至5%,預計2023年至2028年進一步放緩至2.9%。

  另一方面,威士忌市場競爭迅速加劇,國產威士忌產能集中釋放,市場提前進入紅海競爭。2023年,進口威士忌品牌約佔中國市場消費量的60%。同時,截至2024年5月,國內已投產或在建的威士忌蒸餾酒廠約有48家,市場分析首批國產威士忌將在2025年集中上市。

  此外,怡園酒業的這一決策還忽視了威士忌行業的高門檻。從建廠到產品上市需數年周期,國產新品牌從零起步難度更大。收購之初,福建德熙酒業的龍巖蒸餾酒廠尚未建成。公開信息顯示,直至2023年下半年,怡園酒業蒸餾酒廠威士忌生產才正式開始,併發售金酒系列產品。2024年上半年,其蒸餾酒廠投入運營,並預計在下半年開售杜松子酒,威士忌預計最早於2026年年中上市銷售。

  更關鍵的是,怡園酒業對威士忌業務的投入需要持續加碼。2020年9月,公司發佈公告,擬將部分所得款項淨額重新分配,以便威士忌及金酒生產。根據公告,在收購完成后累計向蒸餾酒廠業務注資約7860萬元。

  與此同時,怡園酒業的威士忌業務與原有的葡萄酒銷售渠道割裂,團隊缺乏烈酒運營經驗,2024年上半年金酒的銷售額僅1.1萬元,佔同期公司總收入的0.07%。

  更嚴峻的是成本壓力,因為在遠未達到預期收益的情況下,怡園酒業每年還需承擔約1200萬元的生產成本及1200萬元的營運成本,以生產228000升威士忌,才能保障穩定供應。

  去年12月5日,怡園酒業這場耗時五年的跨界實驗,以7128萬港元向實控人陳芳出售蒸餾廠資產而徹底宣告失敗。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剝離更像是控股股東的「左手倒右手」,因為2019年收購資產的賣方正是陳芳及其母親等關聯人士,2024年又以關聯交易方式買回。市場不得不關注其中的利益輸送風險:五年間,上市公司為威士忌業務累計投入近8000萬港元,最終以虧損約3250萬港元剝離,控股股東被質疑「用公眾資金為家族產業試錯」。

  儘管怡園酒業稱,上述交易將大幅減少公司的現金負擔,使公司能專注於葡萄酒業務,但是想要回歸葡萄酒主業也並非易事。

  近年來,國產葡萄酒市場逐漸萎縮。據中國酒業協會的數據,全國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總銷售收入自2016年達到頂峰464.54億元后,便開始持續下滑,到2023年已減少至90.9億元。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累計葡萄酒產量累計為11.8萬千升,同比下降14.5%,僅相當於歷史最高產量138萬千升的8%左右,怡園酒業也難免受到波及。

  進口葡萄酒的衝擊是國產葡萄酒面臨的一大挑戰。2024年,中國葡萄酒進口量達到2.8億升,進口額達15.9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3.6%和37.2%,其中澳大利亞葡萄酒的進口數量激增26346.81%,進口額增長92525.46%,成為最大的葡萄酒進口來源地。

  同時,國產葡萄酒還面臨着白酒、啤酒等其他酒種的激烈競爭,再加上低度酒、精釀啤酒、預調酒等分流年輕消費者,葡萄酒「小眾化」趨勢明顯,消費場景相對較窄,行業集中度提升,張裕、長城等龍頭搶佔份額,區域品牌生存空間被壓縮。

  怡園酒業的渠道短板在此背景下暴露無遺,因為其市場定位主要是星級酒店,而非傳統的經銷商渠道和商超渠道,這種渠道策略限制了產品的市場覆蓋範圍,在大眾消費市場的影響力不足,難以應對消費分級加劇的市場環境。此外,山西市場仍是怡園酒業的主要營收來源,全國化佈局停滯不前,電商渠道建設滯后,錯失新零售紅利。

  怡園酒業的品牌建設相對薄弱,儘管其「深藍」產品在中高端市場佔據一定份額,但與張裕「解百納」、寧夏「賀蘭山」等品牌相比,缺乏足夠的品牌溢價能力。

  怡園酒業的家族治理弊端也已顯現。作為家族企業,陳芳身兼控股股東、董事會主席、行政總裁多職,決策缺乏制衡。從2019年激進收購威士忌到2024年倉促剝離,五年間戰略方向180度轉向,暴露出管理層對行業趨勢的誤判,也表明怡園酒業在資源分配、戰略決策等方面容易受到家族內部因素的影響,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

  結語

  怡園酒業的威士忌豪賭,是一次脱離主業根基的冒險。如今,剝離威士忌雖為止損之舉,但五年間耗費的不僅是數千萬資金,更是錯失的轉型窗口期。在國產葡萄酒的寒冬里,怡園酒業的迴歸主業之路荊棘密佈。(圖源:怡園酒業官網、百度股市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