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人保2024年度業績淺讀

2025-04-11 07:21

照例寫在前面:這個系列是我自己閲讀公司然后順便記錄用的。「淺讀」就是字面意思,基本上都是公開信息,沒什麼深度分析或深刻見解,不作為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我淺讀的主要是上市公司的定期報告,甚至就是業績發佈會的PPT,所以可想而知信息是偏正面的,或者説過度美化的。實際情況多半還得打折,打幾折得看公司品行了。

本人當前持有4.5%左右倉位的中國人民保險集團H股。

其實人保這幾年經營一直還是挺穩健的,看着值得持有。股價表現也不錯,H股去年漲了+79.1%,今年一季度也漲了+3.9%。

我買的是H股,因為折價有點高。但看材料看中國會計準則的版本,反正差別不大。

一、業績綜述

業績概覽:

- 保險服務收入+6.7%

- 歸母淨利潤+88.2%

- 淨資產+10.7%

- 淨資產收益率16.7%,+7.1pp

- 總資產+13.4%

- 全年每股派息+15.4%

所有數字,都非常美好。尤其淨利潤的大幅增長,顯然受益於權益資產的增值。但收入和資產的增長也都不錯。還有沒有其它因素,我們后續再看。

派息也很好,説明賺的是真錢。

風險保障金額、賠付支出、理賠件數都是行業首位,彰顯了保險功能作用,國企擔當。

「五篇大文章」這種,就更是國企特色了,但本質上提及的內容都很正確。

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一套一套的,但是我沒接收到多少信息量。

集團整體:

- 營業收入+12.5%

- 保險服務收入+6.7%

我不太確定這個營業收入和保險服務收入之間的差額是什麼,為什麼營收增幅快於保險服務收入增幅?猜測是含了投資收益。不過我還是決定讓AI幫我解讀下。

於是我把年報扔給騰訊元寶,用混元T1解讀了下。

原來差額主要來自幾塊:利息收入308.8億、投資收益251.4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237.7億,還有一些其他,金額不大。

整體非保險收入從2023年的492.0億增長到2024年842.6億,最核心的兩個因素,一是投資收益同比+86.2%,二是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扭虧為盈。

財產險方面:

- 家自車保費佔比74.3%

- 個人非車險保費增速+18.0%

同樣,我也不是完全理解「家自車保費佔比74.3%」什麼概念,於是又找AI解讀了下。

首先,「家自車」是指家庭或個人自用的非營運車輛(即私家車),區別於企業用車、出租車、貨車等營運車輛。家自車保費佔比74.3%,表明私家車是人保車險收入的核心來源,遠超企業用車、商用車等其他細分市場。

其次,家自車佔比高,優勢是規模大且需求相對穩定,是收入重要基石,對應的風險是過度依賴可能面臨競爭加劇(如價格戰)、政策調整(如新能源車險專屬條款)等挑戰。

人身險方面:

- 期交業務保費佔比67.9%,佔比+4.3pp

- 壽險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增長+51.2%,佔比+3.2pp

- 健康險首年期交保費增長+50.2%,佔比+3.9pp

這幾個都是相對比較好理解的數據,總之發展向好。

投資收益大幅提升:總投資收益同比+86.2%,總投資收益率從3.3%提升到5.6%。

這對業績改善影響太大了,保險纔是真正的牛市受益者和放大器!

成本費用有效控制:業務及管理費下降13.1%,財產險費用率下降1.4pp,人身險費差優化14億,通過集採節約資金9億。

降本增效機制還是成效顯著的。

這里有個人身險費差,什麼是費差?問AI。

在保險行業中,費差是衡量保險公司經營效率的關鍵指標之一,反映實際運營費用與預期費用的差異:

費差益:實際費用 < 預期費用 → 節省成本,增加利潤。

費差損:實際費用 > 預期費用 → 成本超支,侵蝕利潤。

優化14億元即通過降本增效,實際費用比預期減少14億元,直接提升保險公司利潤。

懂了。

集團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225%,+31pp。

集團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81%,+30pp。

集團合併淨資產+10.7%:

- 人保財險淨資產+11.7%

- 人保壽險淨資產+10.1%

- 人保健康淨資產+26.2%

這數據除了點贊之外,也沒啥好評價的了。

ESG方面,MSCI(明晟)ESG評級AA,為當前國內保險公司最高評級。

這個還真不是隨便吹的。因為我查了下。國內第二名是中國平安,評級A;其次太保和國壽評級BBB;再然后新華、泰康、太平啊都是評級BB。

於是我也比較好奇為什麼人保的ESG評級這麼高。結合AI給我的信息,大概有這麼幾點:

- 環境(Environmental)方面,主要是綠色保險和綠色投資,人保綠色保費佔比35%,而像平安和太保大致分別是28%和15%。

- 社會(Social)方面,主要是普惠金融,包括農村保險、民生保障等,以及數字化服務,比如線上化率人保98%,而平安和太保分別是85%和75%。

- 治理(Governance)方面,主要是合規與透明度,人保供應鏈ESG審查覆蓋率100%,剔除高污染、高耗能合作方,而像平安和太保是95%和85%。

以上幾個數據我讓AI校驗了下,但是沒工夫去細查,如果有錯請讀者糾正。

總之人保確實在ESG方面還是很有擔當的。

二、財產險

財產險業績概覽:

- 保險服務收入+6.1%

- 淨利潤+31.6%

- 淨資產+11.7%

- 綜合成本率98.5%

- 淨資產收益率13.5%,+2.4pp

- 全年每股派息+10.4%

財險增速和ROE比整體略低一些,但這個數據也很可以了。

(一)車險業務

業務結構持續優化:

- 家自車保費佔比74.3%,+1.0pp

- 家自車新車市場份額38.8%,+0.3pp

- 家自車三者險平均限額280萬元,+4.6%

盈利能力持續增強:

- 綜合費用率24.2%,-2.3pp

- 綜合成本率96.8%,-0.1pp

- 承保利潤93億,+7.7%

沒啥好説的,數據都挺好。有些數據波動不大,但人保也能做到略微改善一丟丟,也不知道是不是做出來的指標,但畢竟可算是保持平穩吧。

客户經營能力顯著提升:

- 承保汽車1.1億輛,+5.3%

- 隨車個人非車險滲透率76.4%,+5.6pp

- 拉動個人非車險保費225億,+22.2%

- 開拓中國新能源汽車海外業務,創造新的增長點

新能源汽車保險快速發展:

- 承保汽車1159萬輛,+57.3%

- 保費收入509億,+58.7%

- 家自車商業險保費佔比70.0%,+4.9pp

- 家自車綜合成本率<100%

新能源車的平均保費是提高的,而綜合成本率降到100%以下意味着開始掙錢了——估計不太多,不過還需考慮投資收益對利潤的補充作用。

(二)非車險業務

個人業務持續健康發展:

- 保費收入485億,+18.0%

- 綜合成本率(舊準則)<95%

這部分大概佔財險的一成,不多。

持續優化法人業務:

- 優勢業務佔比提升

- 費用率(舊準則)31.4%,-3.0pp

- 風險減量服務覆蓋率+6.6pp

- 科技活動專屬產品保費收入+75.9%

這塊有點開始不大説人話,估計不太好。

我原本是想讓AI幫我看的,但AI似乎有點幻覺,不太準(不確定準不準),於是我還是自己翻下年報:

- 責任險保費375.8億,同比+9.9%,綜合成本率105.2%,虧損19.1億,減虧3.9億

- 企業財產險保費169.1億,同比+2.0%,綜合成本率113.4%,虧損24.2億,主要因為20244年災害事故形勢嚴峻

政策性業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 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承保面積+21.0%

- 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項目參與率超65%

- 國家新業態職業傷害保險試點項目參與率86%

非車險應收保費管理成效顯著:

- 應收保費余額-5.1%

- 應收保費率-2.2pp

這些對我們一般投資者來講都不是太要緊的數據了。

(三)財務實力

財務實力雄厚:

- 未決賠款準備金淨額1901億,+5.8%

- 經營活動淨現金流365億,+77.5%

- 車險未決賠款準備金提取比例+0.4pp

- 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211%,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33%

確實有底氣。

三、壽險

壽險業績概覽:

- 保險服務收入+23.0%

- 淨利潤171億,大幅增長

- 淨資產+10.1%

- 合同服務邊際+22.4%

- 期交保費+13.5%

- 13個月保費繼續率96.3%,+4.1pp

淨利潤「大幅增長」是什麼鬼,為什麼沒寫同比數值,難道上一年虧損嗎?我只好特地去翻了下2023年報,原來2023年淨利潤才0.03億,原因是「受近兩年資本市場波動影響所致」。難怪了,如果寫同比,豈不是要+5700%。

然后「合同服務邊際」又是什麼意思……只好繼續問AI。

合同服務邊際(Contractual Service Margin, CSM) 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IFRS 17 引入的核心概念,用於衡量保險公司在簽訂保險合同時,預期未來通過履行合同義務可逐步確認的未賺利潤。其本質是將保單的長期收益按服務周期分攤到各期利潤表中,避免一次性確認利潤導致的財務波動。

舊準則(剩余邊際)僅關注初始合同利潤,未動態反映服務周期中的成本與收益變化;新準則(CSM)強調權責發生制,要求將利潤分攤至服務周期,並納入非金融風險調整(如運營偏差),更透明地展示盈利來源。

業務價值大幅增長:

- 新業務價值+114.2%

- 新業務價值率+7.6pp

- 有效業務價值+31.7%

- 內含價值+47.7%

我們一起來跟AI學習(複習)下知識點——

新業務價值(NBV):指保險公司當年新簽發的保單在未來整個保險期間內,預期產生的稅后利潤折現值。它反映了新籤保單對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貢獻,是衡量保險公司成長性和業務擴張潛力的核心指標。

新業務價值率(NBV Margin):新業務價值(NBV)與新單保費收入的比率(NBV ÷ 新單保費 × 100%),反映每單位保費創造的利潤價值。該指標衡量業務質量:高Margin(如30%以上)表明公司主打高利潤率的保障型產品(如終身壽險、重疾險),盈利能力強;低Margin(如10%以下)則可能依賴低利潤的儲蓄型或躉交業務(如短期理財險)。NBV Margin的變動可揭示公司產品策略調整或市場競爭力的變化。

有效業務價值(VIF):公司已生效但未到期的存量保單,在未來產生的稅后利潤折現值總和。它覆蓋所有有效保單,並需扣除已實現利潤(如歷史分紅、退保金)。有效業務價值受保單續保率、退保率、投資收益率等因素影響,需定期根據實際經驗(如死亡率、費用率)和精算假設調整。

內含價值(EV):保險公司調整后淨資產與有效業務價值的總和,代表公司當前業務的整體價值。其中,調整后淨資產剔除商譽、遞延税項等非經營性項目,按市場價值重新估值。內含價值反映公司清算時的股東權益底線,是評估壽險公司償付能力和長期價值的核心指標。

反正,看人保壽險的這幾個指標,感覺好得一批,前景一片光明。

渠道轉型成效顯著:

- 個險渠道: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58.7%,佔比+7.7pp

- 銀保渠道:五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39.9%,佔比+7.9pp

- 團險渠道:短期險保費+10.6%

- 電商渠道:首年期交保費+63.6%

成效確實很好,但我感覺更多是不是行業整體景氣度的關係。

個險隊伍品質持續改善:

- 月均績優人力+8.2%

- 月均有效人力+9.2%

- 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5.6%

- 月人均新單期交保費+13.1%

- 保險財富規劃師(IWP)規模人力+8.4%

改善歸改善,但保費的增幅比這高多了吧,説明還是客户人均交的多了。

四、健康險

健康險業績概覽:

- 保險服務收入+6.2%

- 淨利潤57億,+212.1%

- 淨資產收益率43.2%,+25.1pp

- 淨資產+26.2%

- 合同服務邊際+18.9%

- 13個月保費繼續率93.9%,+5.1pp

我的疑問是,為啥淨利潤增幅這麼高,淨資產收益率這麼高……沒太明白,年報中也沒找到,感覺是某些權益資產收益大漲了吧,不然還能是啥原因。

價值創造能力顯著提升:

- 新業務價值+143.6%

- 內含價值+42.3%

- 有效業務價值+35.3%

- 短期險綜合成本率-4.8pp

和壽險一樣,數據好得一批。數據好成這樣,肯定是行業環境的變化導致精算上的變化。

持續拓展互聯網健康險業務:

- 互聯網業務保費收入+7.5%

- 累計客户7600萬人,新增商業險客户+17.5%

- 不斷開拓發展新道路

大健康生態建設持續推進:

- 推進機構平臺建設,健康管理服務,統一健康管理平臺,聯合醫務室

- 加強資源整合,三甲醫院、一站式理賠合作服務醫院、康復護理機構、體檢機構

五、資產管理

資產管理業績概覽:

- 保險資金投資規模14.6%

- 服務實體經濟投資規模+26.6%

- 總投資收益+86.2%

- 總投資收益率5.6%,+2.3pp

- 固收資產投資收益率4.3%,+0.3pp

- OCI股票投資業務收益率36.3%,跑贏滬深300紅利指數10.7pp

2024年看來還是權益資產太好賺了。

OCI股票投資業務收益率又是什麼呢?查了下,原來是其他綜合收益」(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OCI),是指企業持有的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如股票、基金等金融資產)在未實現交易時,因公允價值變動所產生的收益率,屬於未實現的賬面收益,不計入當期淨利潤,但會影響公司所有者權益的變動。

簡單説就是持股漲幅吧。那36.3%還是厲害……

此外,人保的長期股權投資主要是興業銀行持股12.9%,以及華夏銀行持股16.11%,這部分是以聯營/合營企業方式確認的。

至於固定資產投資收益率,估計2025年會降吧,畢竟大環境要適度寬松不是麼?

持續優化資產配置:

- 固定投資:

 - 做好「穩收益」與「拉久期」的平衡

 - 自己把握長久期國債、政府債配置機會,國債及政府債佔比+9.9pp

- 權益投資:

 - 踐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

 - 加大OCI股票配置,OCI股票投資規模+26.4%

 - 優化TPL股票和基金投資策略

又不講人話了,TPL股票和基金投資策略是啥玩意兒……

還是得AI:中國人保在2024年業績發佈會上提到的TPL股票和基金投資策略,主要涉及權益類資產的分類管理與配置優化,核心邏輯是通過調整交易性權益資產(TPL)與其他綜合收益權益資產(OCI)的比例,平衡收益穩定性與長期增長目標。

TPL(交易性權益資產):

- 會計處理: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利潤表),直接影響淨利潤

- 特點:高流動性、短期交易屬性,需高頻跟蹤市場波動,適合捕捉波段機會

- 配置邏輯:在市場估值低位時加倉,通過短期交易增厚收益,但需承受淨值波動風險

OCI(其他綜合收益權益資產):

- 會計處理: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資產負債表權益項),不直接影響淨利潤

- 特點:長期持有屬性,注重資產內在價值增長,避免短期波動對利潤表的衝擊

- 配置邏輯:選擇高股息、低波動標的(如公用事業、消費龍頭),通過分紅和長期增值實現穩健收益

簡單化理解的話,OCI就是價值投資啦,紅利啦,TPL就是炒股吧。

主動管理能力不斷增強:

- 權益投資能力持續增強,過去三年股票資產業務收益率超越中證800指數27.9%

- 財富管理能力不斷提升,67%的組合類資管產品位居市場前50%,20%的產品位居前10%

-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資產創設能力明顯加強,設立粵東西北產業轉移基金、現代化產業投資基金

- 非標轉型成效開始顯現,推進ABS、CMBS、類REITs等創新業務發展

好吧,確實還不錯。但是這種時候你還是得想起塔勒布那本書——《隨機漫步的傻瓜》。不要對主動投資抱太大信心。

六、2025年重點工作

進一步增強核心功能:

- 紮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 優化保險服務供給

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

- 以改革破解高質量發展難題

- 推進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

進一步做好精細管理:

- 穩定承保利潤與投資收益

- 持續推進全面降本增效

進一步強化風險防範:

- 提高風險防控的主動性、全面性

- 提升基層合規經營水平

「四個進一步」,這就很國企。説的也都是正確的內容,就是沒太多信息含量。

七、小結

我上一次看人保的材料是2023年中報,時隔一年半有余,再看2024年報的材料,儘管還帶着濃濃的國企風範,但整體感覺上更務實了,條理也比較清晰。

國企的特點是相對保守,説好聽點叫穩健,但這其實還是特別適合保險這個行業的,所以在投資人保方面我對它的國企標籤並沒有很排斥。

人保2024年全年淨資產收益率16.7%,這是很不錯的數值,平安是13.8%,太保16.6%,當然人身險為主的像國壽和新華會更高。

但人保資產負債率僅79.2%,在保險行業中是比較低的,平安89.9%,太保88.8%,國壽92.3%,新華94.3%。

這個性價比我覺得還是很可以的。中國人民保險集團H股當前市盈率大概4.26倍,市淨率0.66倍,股息率約5.4%,現價配置它,我感到還是很放心的。

倘若牛市,人身險無疑是放大器,像國壽、新華的股價表現會更好。但也難免有波動,比如最近美國整關税這出,盈虧同源,人身險的回撤也會更高。

相較而言,人保既有穩固的財險大盤,又有人身險的增長空間,不高的資產負債率,不低的淨資產收益率,加之極低的估值(H股),實乃價值投資者配置良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