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10 18:29
東南亞的頭部打車和外賣平臺Grab近日正式拿到了新加坡的出租車運營牌照,計劃由子公司GrabCab負責開展運營出租車隊,預期三年內會陸續佈局800輛車。
消息一出,平日閒得蛋疼的領英(LinkedIn)上的大v們又開始熱鬧了:説 Grab當年講的故事就是用「輕資產平臺」的模式才融到那麼多錢來顛覆重資產的出租車行業,結果兜兜轉轉做了十多年居然走回到了「重資產運營」這套老掉牙的商業模式,簡直一個輪迴。
這種簡單比喻的敍事,理解門檻很低,往往傳播也很快。但是其實沒有什麼道理。
首先,Grab 在新加坡要自己運營出租車車隊這件事並不突然:早在 2023 年,Grab 就曾嘗試收購本地出租車公司得運(Trans-cab),不過最終新加坡的反壟斷監管研究了一整年之后決定不批准這筆交易。。。
當時,得運一共有2000多輛車,佔了新加坡整體出租車數量的15%左右 - 我們看不出來到底哪里形成壟斷了。當然了,新加坡最大的出租車公司康福德高一直被傳言是淡馬錫旗下的國企 - 不過人家是上市公司,查查就知道淡馬錫在里面是沒有股份的。
康福德高在中國也有很多控股或者合資公司,比如下面幾家:
最近也有墨騰在北京的朋友詫異地表示剛發現下面這家的大股東也是康福德高:
扯遠了,康福德高雖然在出租車車隊運營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在移動互聯網這一塊卻意料中的弱。雖然是東南亞出租車公司里面幾乎是第一個推出自己的叫車APP的,康福德高這幾年在新加坡的出租車業務被Grab等打車app壓縮得比較慘。
新加坡整體的出租車數量已經從2016年底的2.7萬輛萎縮到了今年2月的1.3萬輛。已經遠低於網約車的數量(應該在4萬以上)。
那為什麼 Grab 這麼執着要在新加坡做出租車呢?
從根本上説,過去十年因為打車軟件的普及,新加坡人的出行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府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新加坡平均每天60萬左右的 「點對點」出行里面的90%左右都是通過 App 打車完成的。大多數生活在新加坡本地的人也確實能體會到,十年前那種「馬路邊伸手打車」的情境已經基本不存在了。年輕人從地鐵出故障不知道怎麼出行變成了Grab APP出故障寸步難行了。
但新加坡這個國家的打車市場又有它獨特的一面:需求長期大於供給,司機數量受限,車輛總量也有限。這里面有幾個原因,一個是新加坡的擁車證制度和車輛數量零增長的要求;另外一個則是新加坡對出租車和網約車司機的限制 - 只有本地公民才能夠申請相關的執業牌照。
話說回來,拿了執業牌照的人卻不少 - 根據政府的統計數字,目前有9萬人有出租車司機執業牌照,而網約車有5萬6千人持牌。
不過,在新加坡生活的朋友應該知道,最近這麼多年叫車的價格一直高企。
這意味着,打車平臺的一個核心挑戰一直是「供給」——怎麼讓更多司機上線?怎麼提高司機效率?怎麼保證高峰期能叫到車,而且價格不是天文數字?
Grab 這些年其實一直在想辦法,比如推出不同等級的服務、優化接單路徑、通過激勵機制鼓勵司機上路等等。而嘗試通過自建或收購出租車公司,本質上也是這個邏輯鏈上的延伸動作。
Grab 選擇切入出租車業務,並不是在「放棄輕資產」,而是爲了在特定市場條件下,鎖定一批穩定、可控的司機和車輛資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供給瓶頸。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套策略未必具有區域可複製性—至少在東南亞其他主要城市都不成立。比如在雅加達、曼谷、胡志明市這些地方,一點也不缺勞動力,堵車纔是最大的出行瓶頸,所以兩輪車的滲透率遠遠高於出租車。也就是説,Grab 在新加坡搞出租車,並不代表它接下來在其他城市也會做一樣的事 - 在其他市場運營出租車隊意義不大。
這不是 Grab 第一次被認為「轉型重資產」了。2022 年,Grab 收購了馬來西亞的連鎖超市 Jaya Grocer。當時也有不少人説 Grab 要進軍零售了,但我們當時就指出過:Grab 真正在意的是學習O2O的能力—藉助自有線下資產去打磨一套自己能掌控的「人貨場系統」,而不是簡單地「進軍零售業」。
不過,Jaya后來雖然自己業務是盈利的,在Grab上面的整合卻比我們預期的要輕很多 - 不知道是不是有一些什麼實際的挑戰,或者集團業務重心的轉移。不管怎麼説后來沒看到Grab在區域其他地方收購其他的線下零售。
Grab 其實還想通過技術手段去重構傳統出租車運營。現在很多街招出租車司機接客還得靠經驗、直覺甚至朋友圈—這是一套天然有門檻的系統,不利於高效擴大司機供給池。如果有了更好的數據支持、派單邏輯和路線優化,司機體驗和乘客體驗都可以同步提升。
從中長期看,Grab自建車隊還有另一個好處:提供技術驗證的「試驗田」。
Grab 本身在 AI 方向上投入的決心不小,而出行行業一旦或者萬一進入自動駕駛階段,誰能在真實環境里反覆試錯,誰就更有話語權。
而要説哪個國家最適合試點無人駕駛?新加坡的政策支持、技術人才供給、城市基礎設施……幾乎是東南亞最理想的場景。其他主要城市的路況無一例外都要複雜很多。
所以我們認為,Grab在新加坡控制一個出租車車隊是一個「當下合理、未來可延展」的動作。現在公佈的車隊規模是 800 輛,聽起來並不算大,但也要理解:Grab 並不是要佔領新加坡的出租車市場,而是要掌握一定程度的供給能力,同時為下一步的技術演進鋪路。
資產輕也好,資產重也罷,其實都只是手段。關鍵在於商業問題有沒有被解決,解決問題的方法夠不夠有前瞻性(future pro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