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全球變革時,中國光伏出海之路怎麼走

2025-04-10 14:38

原標題:全球變革時,中國光伏出海之路怎麼走

4月8日(美東時間),白宮新聞祕書萊維特在白宮新聞發佈會上宣佈,自4月9日凌晨00:01起(北京時間4月9日中午12:01),美國將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50%的關税。

加上此前已經生效的20%、34%關税,美國針對中國的關税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04%。這意味着,正常貿易之門將實質性關閉。

美國特朗普政府瘋狂揮舞「關税大棒」,給世界貿易秩序帶來巨大破壞,全球化進程將嚴重倒退。

對於美國的霸凌行為,中國光伏企業並不陌生。一多半產品依賴出口的中國光伏,將再一次經受嚴峻考驗,兇險程度僅次於十余年前的歐美「雙反」。

股市最直接反應出美國加税的殺傷程度。4月7日,105家光伏上市公司中,超過六成直接跌停或觸及跌停邊緣,全天市值蒸發超過2100億元。Wind光伏指數顯示,當天以下跌207.38個指數、11.96%的跌幅刷新今年光伏股的暴跌紀錄。

在「雙反」風暴后,中國光伏將部分產能轉移到東南亞,借道出海。如今,這條路也被徹底堵死,美國對東南亞各國也加徵了24%-49%的高額關税,東南亞建廠變得不可行了。

面對美國一波又一波的圍追堵截,中國光伏該何去何從?赴美建廠還有沒有意義?

01

中國光伏徹底被堵在美國市場外

據美國太陽能行業協會(SEIA)和伍德麥肯茲聯合發佈的《美國太陽能市場洞察2024年回顧》報告,美國2024年新增太陽能裝機50GW,比2023年同比增長21%。預計未來十年,美國市場年均新增裝機有望達45GW。

此外,美國光伏市場一直保持着不錯的溢價和利潤。隆基綠能(SH:601012)數據顯示,近兩年,美國組件價格約是其它地區價格的3倍。

從上述兩點可以看到,美國是不錯的光伏市場,是中國光伏理想的出海地。如今,在美國對全球範圍內無差別的關税攻擊下,中國光伏面臨着最嚴密的封堵。

首先是對中國光伏直接出口的封堵。

此次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的104%關税,並不是光伏產品出口美國的全部。針對中國光伏,美國政府是「關愛有加」,此前已經多次加税。2012年先是徵收反傾銷、反補貼税,2018年后又掀起201、301調查。

2024年,美國對進口中國的光伏組件徵收14.25%的「201關税」,直至2026年2月6日到期。2024年5月14日,美國將從中國直接出口的晶硅光伏電池及組件的301關税從25%提高到50%;2025年1月1日起,美國對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硅片和多晶硅的關税也提高到50%。

在這些關税累加下,中國大陸產光伏產品直接出口美國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各種貿易政策的限制,在過去幾年里從中國能夠直接出口到美國的光伏產能幾乎為零。」隆基董事長鍾寶申此前曾表示。這其實也意味着,美國此次以及往后把關税加到多高,對中國本土光伏出口實際都沒啥影響了。

再來看對位於東南亞的中國光伏產能的封堵。

去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佈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光伏產品啟動雙反調查,初步判定的涉嫌傾銷幅度分別為125%、81%、70%和271%。這將中國光伏企業在這四國的產能封死,轉口美國變得不可能。

作為應對,一些中國光伏企業選擇從東南亞四國轉到老撾、印尼去建產能。如今,這條小縫隙也被堵死。

美國本次加税,東南亞四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分別被徵收46%、36%、24%、49%的高關税。曾作為東南亞建廠「避風港」的老撾、印尼,此次也分別被加徵48%、32%的關税。

此外,印度、韓國、日本也分別被徵收26%、25%、24%,中國臺灣地區也被徵32%關税;其他地區如南非被徵收30%,就連美國的鐵桿盟友歐盟國家關税也增加20%。新增關税政策下,中國光伏企業到第三方國家建廠、出口美國的路子被全面封堵。

如今,中國光伏再想出口美國,只能選擇相比起來税率略低的地方。比如,印尼(32%)、馬來西亞(24%)、菲律賓(17%)的綜合税率在東南亞稍低,這些國家有可能成為最 大的對美國光伏出口市場。

天合光能(SH:688599)4月7日在互動平臺的回覆呼應上述觀點,「公司的印尼合資TOPCon電池組件工廠不受東南亞四國「雙反」的影響,且本次已公佈擬新增税率中印尼税率相對較低,印尼工廠具備相對競爭優勢。」

不過,也有券商表示,東南亞地區的製造商受益於靠近中國的光伏供應鏈和投資,一體化光伏工廠可以更快地降低成本和提升新型電池技術,從而抵消較高的關税。「預計東南亞工廠將比特朗普徵收報復性關税之前更具韌性。」彭博新能源財經表示。

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中國光伏標委會聯合祕書長呂錦標對華夏能源網表示:此前美國對東南亞四國的直接雙反税率加上本次新增關税,合計税率較低者約在50%—60%左右。

「按照0.8元/W的出口價格計算,東南亞組件在美國市場的銷售價格達到1.2—1.28元/W,相比美國本土一體化組件依然有競爭力。其后果就是美國光伏電站投資商將為高税率買單,同時美國今年裝機量會比預期下滑。」呂錦標説道。

02

赴美建廠價值需要重估

在美國的圍追堵截下,中國光伏企業在前兩年啟動了「赴美建廠」計劃,截至到2023年上半年,有8家中國光伏企業在美建廠,整體規劃產能超過16GW

如今,在特朗普一頓亂拳之下,中國光伏企業需要重新評估赴美建廠的價值了。

特朗普支持油氣、煤炭等傳統能源,對民主黨出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持抨擊態度,並承諾要廢除前任拜登簽署的《通脹削減法案》(IRA)。去年11月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中國光伏企業赴美建廠的熱情迅速降温、變涼——在美國高昂的人工成本下,如果離開IRA補貼,赴美建廠勢必面臨虧損風險。

一個最典型例子是,去年11月6日,特朗普大選勝出當日晚間,天合光能發佈公告,擬將位於得克薩斯州威爾默的5GW組件工廠出售給美國上市公司 FREYR(NYSE: FREY),而天合光能將獲得FREYR部分股權及部分現金。

另外,有消息稱,特朗普政府目前正在制定有關「關注外國實體」的相關政策,意在限制中國資本企業借IRA之利在美設廠。這一規定如果出臺,或將顯著打消中資企業赴美建廠計劃。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在大範圍關税增長政策背景下,擁有美國本土產能的光伏企業或更有競爭力。這主要是指已經將產能落地美國的企業,現在再去新建產能就來不及了。

有券商表示,本次加徵對等關税舉措與美國扶持本土新能源製造戰略相契合。從長期看,對等關税的舉措,與美國扶持本土新能源製造的戰略相符,或將促進美國光伏製造業的投資和發展。

另外,美國此次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行了豁免。同時對英國、澳大利亞以及土耳其、沙特、巴西等多箇中東、南美國家僅加徵10%關税。普遍抬高的關税門檻前,那些加税窪地或許也意味着建廠機會。

有專家對此解讀,美墨加貿易協定表明,美國對其周邊地區目前仍保持了相對寬容,對於產能轉移至墨西哥地區的公司影響較小。阿曼、沙特、墨西哥等地按10%關税,利好在中東、墨西哥建廠的企業。

「在新關税促使下,太陽能產品生產製造商或將離開東南亞,並轉移至生產成本和關税相對較低的其他國家的地區,比如中東等。」彭博新能源財經認為。

03

光伏企業的應對之策和未來啟示

此次加稅后,多家在美國建廠的光伏大廠都做出迴應,對外說明了可能的影響和短期應對之策。

4月7日,天合光能在互動平臺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在美國儲備有足夠規模的電池組件庫存,其成本預計不會受到美國加徵對等關税的影響。另有部分在運輸途中即將入關的產品,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供貨渠道,可以滿足公司今年后續階段美國市場客户需求。

「這次對等關税可能會帶來產品價格一定幅度的上升,對於美國的電池組件庫存利潤會產生正面影響。」天合光能表示。

晶澳科技(SZ:002459)近日也表示,美國方面公司佈局方式多元。除了提前與客户洽談潛在關税分配方式,鎖定非東南亞四國電池,投產美國2GW組件產能外,阿曼6GW電池與3GW組件項目有望年內建成。阿曼對等關税僅10%,税率優勢明顯,有望逐步成為出貨美國主要方式。

「美國市場有吸引力,但又有比較複雜的地緣政治影響。」隆基綠能也表示,其與美國能源巨頭Invenergy在俄亥俄州合資建立的5GW光伏組件工廠,主要生產PERC組件,產銷兩旺。長期看,需逐步引入BC技術以保持競爭力。但未來「企業到底在美佈局與否、投入多大的資源、建立多少產能,都還需謹慎評估」。

另外,一些沒有在美國開拓業務的光伏企業也做出説明。例如,愛旭股份回答投資者提問稱:目前公司ABC電池和組件業務、PERC及TOPCon電池片業務均未直接銷售美國市場,目前海外銷售區域以歐洲、亞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主。美國全球關税政策對公司業務沒有直接影響。

面對頻繁變動的美國關税政策,光伏行業下一步該怎麼應對?

呂錦標認為,挑税收窪地轉移產能不現實,「中國光伏全行業虧損了一年多,其實已無力再投資轉移產能了。」他認為:鬥爭策略是一回事,產業競爭力纔是根基,極限施壓下激發的鬥志更重要。

「以中國光伏產品的無 敵競爭力,加再多税也是美國消費者買單,中國光伏要有自信。當前最重要的是保持行業定力,團結一致對外,不在虧損市場內卷,不打價格戰。」呂錦標告訴華夏能源網説。

也有專業人士表示,美國政府所謂的關税不對等程度,直接用逆差/進口來計算,如此粗糙的算法,沒有經過嚴謹的評估,最后真正落地的過程中,相信同樣也會遇到很多問題,撞到南牆還是可能糾偏的,中國光伏企業先不必着急,等待事態明朗后再做決定不迟。

實際上,無論美國的關税政策最終如何落地,這都將是一次全球貿易秩序的破壞性重構。對中國光伏企業而言,在全球分散化佈局,避免重蹈東南亞四國覆轍,同時開闢更加多元化的市場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當是長久之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