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10 15:49
轉自:中國科學報
4月9日,首屆中國文化心理學高峰論壇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文化心理學研究院成立大會在浙江省桐鄉市濮院古鎮舉行。
論壇匯聚全國近300名來自高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專研傳統文化與心理學的知名專家學者,深入探討傳統文化與現代心理學的融合之道,攜手開啟一場智慧與思想的深度對話,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交融中,探索中國文化心理學發展的創新路徑。
「我們期待通過跨領域的思想交融,進一步促進跨學科、跨機構的研究合作,催生更多具有創新性與實踐價值的研究項目,推動中國文化心理學在理論與實踐層面的持續深化與發展。」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傅小蘭告訴《中國科學報》。
?
AI+HI,心理學院成立一年「成績單」
「上海交通大學的心理學科是在2003年起步的,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逐步建立起成熟的碩博培養體系,臨牀與應用心理方向特色鮮明,在學科評估中取得不俗的成績。」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黨總支書記王喜芳表示。
2024年4月7日,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心理學院以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為基礎,重點佈局臨牀與健康心理學、腦與認知科學、管理與社會心理學三大方向,開展跨學科研究教學。其中,腦與認知科學作為重點交叉學科方向,結合了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前沿技術,探索人類大腦的認知機制和智能發展。
王喜芳介紹,在學校的「AI+HI(Human Intelligence)」的戰略框架下,心理學院積極發揮「心理學+AI」的辦學特色,開展與文理生醫工等學科交叉融合,逐步夯實「大設施-大科學-大健康」的交叉科學研究範式,致力於建設「大健康」心理學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高地。同時,學院與國內各高校、研究機構積極開展深度交流合作,並積極推進具有上海交通大學特色的心理學科建設與發展。
「過去一年,我們以心理學院為主體,開展了系列科研和學科佈局相關的工作,同時也已匯聚了一批優秀的教職人員。」王喜芳表示,「目前學院以研究生培養為主,計劃在明年開啟本科生培養,形成本碩博完整的貫通人才培養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心理學院組建的過程中,上海交通大學也在醖釀成立中國文化心理學研究院,旨在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心理學的深度交叉融合,探索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心理學學科體系。
開啟心理學研究範式新篇章
「中國傳統文化中藴含着豐富的心理學思想,為今天的心理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啟示。在心理健康領域不斷探索‘中國方案’和‘中國特色’,建設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傅小蘭表示,「我們希望中國文化心理學研究院能夠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學有機結合,對現存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探索,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路徑。」
文化心理學是心理學發展的一個新的重要分支,而中國文化心理學是一門融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心理學的交叉學科,旨在從中國文化的視角出發,研究心理現象、心理行為及其背后的文化邏輯,試圖構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突顯「心理學研究範式的中國化」「形成和發展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的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等意藴。
「因為文化上的一些差異,傳統的心理治療手段大多源於西方,可能對中國人不一定適用。」傅小蘭表示,「通過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理念和方法,並用科學的方法闡明其背后的機制,能夠更好地服務於我國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衞生事業。」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在中國文化心理學研究領域已進行了系列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如學院雙聘導師唐寧玉在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代際價值觀傳承等領域開展了開創性研究;學院雙聘導師張新安深耕中國文化價值觀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機制,為中國特色心理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做出了重要貢獻;助理研究員孫曉寧聚焦中國留學生文化適應問題及中國文化背景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為該領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心理學院前期探索與實踐,為中國文化心理學研究院的成立奠定了必要的學術基礎,同時也為研究院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鑑。4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建校129周年、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成立一周年之際,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文化心理學研究院正式成立,掛靠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開展工作。
傅小蘭介紹,研究院將圍繞「立足本土文化,創新心理研究,服務社會發展」的宗旨,構建學術研究中心、學術交流中心、科普教育中心,推動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我們希望能夠爭取用十年左右的時間,把研究院建設成為一箇中國文化心理學發展的國家級核心學術研究平臺、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和服務於健康中國戰略的高端智庫。」
研究院也將進一步深化心理學院學科交叉的創新特色。一方面,研究院將通過開展心理學與國學、哲學、中醫藥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搭建世界一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學學術交叉和研究平臺;另一方面,利用AI技術助推中國文化心理學發展,通過大規模數據獲取、精準數據分析、AI創設文化情境、智能輔助實驗設計等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AI+心理學」特色研究,通過深度交叉融合,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心理學中國學派,在國際舞臺上傳播中國文化心理健康思想。
「在課程設置和研究選題方面,除了加強與AI的結合,我們也會鼓勵師生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學習,並開展更多的研究。」傅小蘭補充道。
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學科體系
「過去多年間,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在持續推進,但過去更多的是強調要有中國特色,並沒有強調心理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重要性。」傅小蘭説道,「現在,有不少人意識到將文化和心理學研究結合的重要性了,但還未建立起一套研究範式,我們希望通過不同領域學者的交叉碰撞,更好地激發靈感,促進中國特色心理學學科體系的發展。」
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主辦了首屆中國文化心理學高峰論壇。論壇匯聚了全國近300名來自高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旨在為中西方心理學的對話搭建平臺,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學理論的相互借鑑與融合,為推動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服務於中國人乃至東亞文化圈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更具文化適應性的理論與方法。
為期一天的論壇結合不同主題,以「主論壇+平行論壇」的形式展開。主論壇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學、醫學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兩個平行論壇則分別交流探討了中國文化、現代心理學、AI等領域互相融合的前沿觀點,以及精神心理與傳統文化的創新交叉路徑。
「我們希望通過跨領域的思想交融,進一步促進跨學科、跨機構的研究合作,催生更多具有創新性與實踐價值的研究項目,推動中國文化心理學在理論與實踐層面的持續深化與發展。」傅小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