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09 17:55
原標題:全球發行商收入Top50:網易第7,米哈遊第15,疊紙第50
作者:斯蒂芬
來源:手遊那點事
題圖來源 | pexels
繼此前發佈移動端遊戲市場報告后,Sensor Tower 於最近發佈了 2024 年全球移動應用發行商收入 Top50,不出所料,騰訊不僅僅在移動遊戲市場排在全球第一,在範圍更大的移動應用市場統計當中,依舊是位於第一。
同時,在該榜單當中,也出現了眾多國內廠商的面孔,以下為完整榜單一覽:
注:該榜單包括遊戲與應用的收入之和
中國廠商佔領頭部
根據這份榜單的排名情況來看,騰訊為目前全球移動端應用第一大發行商。在遊戲業務之外,其社交應用等領域的佈局也為騰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回到遊戲本身,騰訊的實際表現也相當出色,在其「長青化」戰略的影響下,騰訊如今已經手握多款長青化產品,能夠持續為自身創收。
光是一個《王者榮耀》,去年一整年就在移動端市場為騰訊狂賺 24.19 億美元,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數據來源 Sensor Tower 也只統計了海內外 iOS 市場以及海外谷歌市場的收入,算上國內安卓渠道收入的話,還要更多一些。
在這款產品之外,去年騰訊旗下的《DNFM》和《和平精英》同樣也是最賺錢的產品之一。《和平精英》已經算是老產品了,至今依舊很有活力。
《DNFM》則是去年騰訊新跑出的長青化產品,由於其長期在暢銷榜上極為穩定的表現,筆者認為這款產品也已經達到了長青化的標準,能夠一年內達到這種程度,足以證明騰訊世界第一移動端應用發行商的實力。
在此之外,騰訊目前手中還有着超三十款遊戲儲備,其中包括了《勝利女神:新的希望》《異人之下》等熱門產品,從中挖掘出下一款長青產品,也是相當有可能。
從去年到現在,騰訊 IEG 內部爲了進一步尋求發展,也進行過兩次大的組織架構調整,一次集中於天美,另一次則集中於產品發行線。通過這兩次的架構調整,我們似乎能夠隱約感覺到下一階段騰訊的遊戲業務將轉向「品類驅動」。
這意味着以往內部的賽馬機制將會發生變化,變成更加集中精力,在垂類賽道下積累經驗實現突破的策略,靠內容產品取得成功。對於想要打造更多長青化產品的騰訊來説,這種模式顯然是一種必要的調整。
榜單第二同樣是中國的廠商字節跳動,憑藉着抖音生態以及全球化佈局,字節 2024 的收入同比激增 38.2%,展現出了強勁的實力。
另一方面,字節同樣有旗下的朝夕光年來拓展遊戲業務板塊,其潛力也不容小覷。我們都知道,在 2023 年時,朝夕光年經歷了巨大的動盪。在余波未消之時,外界有不少聲音會認為字節在遊戲業務上碰壁后,或許很快就會從中抽身。
但實際上,隨着去年 5 月份張雲帆上任,朝夕光年內部架構的調整,字節的遊戲業務在國內迴歸來得比想象中要快上不少。近期,朝夕光年旗下 ZERO36 工作室代理的《初音未來:繽紛舞臺》在國內大獲成功。不僅在各渠道熱度榜登頂,還成功做到了多天 DAU 超百萬的數據,這對於一款音游來説實在是相當不錯的表現。
通過這一產品宣告在遊戲業務上「迴歸」的字節,我們難免會對其的未來走向有着更多的期待。不過對於現在的字節來説,他們並不需要急切地向外界證明自己在遊戲業務上的實力,在經歷過動盪后,繼續保持耐心,慢慢耕耘,才更有可能是后續字節的走向。
同樣位於頭部的還有網易,排在榜單當中的第七。雖然去年對於網易來説不算平穩的一年,但是在這種不穩定當中,網易憑着自己的底子成功穩住了腳跟。
對於去年的網易來説,在遊戲業務層面還是碰到過不小的失利。《天啟行動》的快速關服,《射鵰》初版表現不佳,以及海外遊戲業務的裁撤,這些「陣痛」在去年時有發生。尤其是在網易內部經歷了一輪反腐風暴之后,更是迎來了不少人事變動。
但在這些事情之外,網易去年依舊跑出了多款成功產品。手遊層面有《永劫無間手遊》等產品跑出,端遊層面,更是有着如今已經成長為海外射擊遊戲頂流的《漫威爭鋒》,以及《燕雲十六聲》等熱門產品。
近期,網易內部也迎來了一次相當重要的人事晉升,即雷火的兩位大佬分別晉升爲網易集團的執行副總裁以及高級副總裁。這意味着在網易內部,又多了兩位遊戲業務板塊的高管,如今遊戲業務在網易的戰略版圖里的重要程度更進了一步。
在細分賽道中成功突圍
和頭部的幾家中國移動端發行大廠相比,在這之后的國內廠商涉及的業務面相對來説就沒有如此廣泛,更多還是集中在遊戲層面,以及遊戲下更為細分的賽道內突圍,目前多個細分賽道下,已經呈現出了中國廠商領跑的態勢。
比如位於第十五的米哈遊,目前來説收入則集中於二遊賽道,並且現在最為主要來源為《崩壞:星穹鐵道》《原神》以及《絕區零》這三款產品。
其中《崩壞:星穹鐵道》以及《原神》作為長線運營多年的產品至今依舊有着很高的收入。新品層面,《絕區零》去年在開服后就已經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后續在經過調整后,改進了不少被玩家詬病的問題,憑藉着 2.0 版本實現「大逆轉」。
但隨着近年來二遊市場逐漸退燒,在二遊賽道內持續找到增長點愈發困難了起來。如今的米哈遊也已經開始了多個方向的探索,從此前米哈遊在招聘側釋出的眾多信息來看,米哈遊目前還有着英雄射擊、寵物養成、模擬經營等多款未正式曝光項目處於在研或是預研階段。
對於早已成長為二遊賽道巨頭的米哈游來説,未來的米哈遊將會在二遊,以及二遊之外尋找更多的增長點,使自己成為一家綜合性更強的遊戲大廠。
SLG 賽道下,兩家廠商也呈現出了領跑的態勢。FirstFun 和點點憑藉着《Last War: Survival》以及《無盡冬日》這兩款產品席捲全球,其中《Last War: Survival》去年保持了極高的增速,《無盡冬日》作為新品則以黑馬之姿在各國暢銷榜中突圍。
另一家國內廠商趣加(FunPlus)也是 SLG 出海賽道下的佼佼者,自 2016 年起,FunPlus 相繼推出了多個重量級的 SLG 產品,包括《阿瓦隆之王》《火槍紀元》《State of Survival》《Stormshot》,以及去年發佈的《Sea of Conquest》等。
其中《阿瓦隆之王》的生命周期相當長,在上線 8 年多之后,年收入仍有近 6500 萬美元的之多,是 FunPlus 2024 年第二大營收主力產品。對於去年的 FunPlus 來説,在擴張的同時也有所收縮。比如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開設了新的遊戲工作室 Studio Ellipsis 就是一次擴張,但是其國內團隊在去年末尾也迎來了一批裁員。
同樣的 SLG 賽道下,在這份榜單上還包括阿里旗下的靈犀互娛。作為 SLG 的老牌產品,《三國志·戰略版》不僅一直以來收入穩定,去年在國內 SLG 市場的「減負戰爭」打響后它也是與時俱進,在新品的衝擊下穩住了自己的地位。
同時,去年靈犀旗下的女性向賽道產品《如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未來的產品儲備層面,靈犀在今年還有一款相當重要的產品《三國志幻想大陸 2:梟之歌》。在三幻前作取得了三國卡牌賽道下的優異成績后,這款續作顯然有着極為重要的地位。
隨着未來這一產品正式上線后,它或許能夠成為再一次撬動三國卡牌賽道的重磅產品。
在 SLG 賽道下,還有一家來自北京的廠商,殼木遊戲旗下的《Age of Origins》和《War and Order》等主要產品收入流水一直在穩定增長,幫助其母公司神州泰岳實現了利潤的進一步提高。
在合成與消除類的賽道當中,AppLovin 旗下的麥吉太文以及另一家中國廠商檸檬微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兩家公司的產品都聚焦於合成消除與模擬經營的結合,推出了像《麥吉大改造》以及《Gossip Harbor》這樣的爆款,成功躋身於該榜單當中。
小遊戲賽道領域,三七互娛(維權)是這份榜單上的佼佼者。他們旗下的小遊戲產品《尋道大千》《時光雜貨店》表現穩定,同時在今年年初又先后跑出了《英雄沒有閃》以及《時光大爆炸》兩個新爆款,先后攀上 iOS 暢銷榜以及微信小遊戲暢銷榜的高位。
去年年末,三七互娛正式喬遷至琶洲新總部,也是三七這些年下來取得成功的一種具象化體現,雖然以前三七也有過幾回搬遷,但是這次正式遷進自己買地建的總部里,意義還是有所不同。這背后體現出來的是三七互娛在未來持續尋求擴張的野心。
作為在這一榜單內的上海頭部廠商莉莉絲,去年他們在放置類賽道下取得了新的突破,其新品《劍與遠征:啟程》在海內外大獲成功,同時還憑藉着其出色的美學表現以及綜合品質,獲得了國內外多項遊戲獎項以及提名。
在最近,莉莉絲旗下的一款大逃殺新作《遠光 84》在上海舉辦了線下試玩會,后續很快也將在國服進一步開展測試。作為莉莉絲突破性的一次品類佈局,這款產品上有着很多積極求變的表現,比如將捉寵融合進大逃殺當中。
作為一個和莉莉絲以往產品不太「搭調」的新品,在這款產品上能夠看到如今莉莉絲積極進取的特質,未來的莉莉絲或許能夠憑藉着這款新品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來。
在這份榜單的末尾,我們還能看到另一家上海廠商的身影——疊紙遊戲。憑藉着疊紙多年下來在女性向遊戲領域的深耕,疊紙去年成功殺出了《戀與深空》以及《無限暖暖》兩款新品。前者則是多次登頂國內 iOS 暢銷總榜,創造了女性向遊戲的新歷史。
后者則是做出了獨一份的開放世界換裝遊戲,前一陣子,《無限暖暖》的執行製作人冨永健太郎代表疊紙前往 GDC2025 進行了演講分享,這場演講也直接爆滿,許多人都慕名前來想要一窺疊紙的「換裝魔法」。
當然,疊紙旗下的產品也不僅僅只聚焦於女性向這一條賽道。隨着如今的國產單機賽道逐漸明朗,疊紙旗下 TipsWorks 工作室的《萬物契約》在去年可謂是動作頻頻。
今年年初,已經完成過首曝的《萬物契約》在重新覆盤之后,明確了其高品質單機遊戲的方向,或許是受到國內單機遊戲崛起的影響,這次方向的調整,讓疊紙更進一步確定了《萬物契約》走單機買斷商業化道路的信心。
綜合整個榜單來看,如今中國移動應用發行商在全球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在該榜單當中,約四分之一的廠商都來自中國,並且頭部集中效應顯著,不少大廠都集中於頭部 20 名以內。
對於頭部大廠來説,他們業務面廣泛,並且做到了全球頂尖水準。而其他的中國廠商則是各自在不同的細分賽道下深耕,像 SLG 賽道內已經雲集了國內一眾廠商,同時休閒、小遊戲、二遊、女性向等等賽道下,也都有國內廠商在持續發力。
當然,我們也能夠看到不少廠商並不滿足於只依賴某一個賽道,在持續對舒適區外進行探索。也正是這種不斷進取的態度,才能讓我們看到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廠商走在世界前列,不難想象,未來這份榜單上,還會有更多來自中國本土的身影出現。